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的家庭教育最缺乏的或許是「愛」!

中國的家庭教育最缺乏的或許是「愛」!

當我說中國的家庭最需要愛的時候,有朋友可能會奇怪?

其實更準確的表達應該是當下的很多父母缺乏恰當的表達愛的能力,可以說天下之父母幾乎無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只是有些父母的愛成為了孩子人生的財富,而有些父母的愛卻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

當你的孩子跟小朋友一起玩滑梯的時候,因為害怕哭了。這時候有的爸媽會說:「寶貝不要哭,勇敢點」,更有甚者說:「寶貝,哭太丟人了,別哭!」,「再哭下次不帶你來玩兒了」。

我能理解家長朋友急切心情和對孩子的關愛,希望孩子能夠勇敢、堅強、獨立,只是家長朋友表達的方式出了問題。在這個時候孩子其實最需要的是「愛的支持」,而最不需要的恰恰就是「說教和威脅」。遺憾的是有些家長卻習慣於用這種威脅和說教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愛子心切,甚至扭曲到「打是親罵是愛」,企圖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有自信、有勇氣、有力量(因為他們就是這麼被教育大的)。這種的教育方式事實證明的只能是事與願違,只能是與你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馳,也只會讓孩子退縮、害怕乃至反抗。有些父母可能會說要是沒有我的這種教育方式孩子哪能有今天的成就,而我想說如果你的懂得真正的愛的教育你的孩子會擁有更幸福的人生和更高的成就。

當孩子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其實他最需要的是一個愛的擁抱假如說這個時候家長朋友能夠向前拉著的孩子的手,拍拍孩子的肩膀,我相信孩子能夠感受到你所傳遞的愛的力量。勇氣、自信和獨立,終究是要從孩子自己內心產生出來的,通過外界是要求不來的。

我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時常在路上能遇到一些在那一直「歇斯底里」的哭泣的孩子。每每這個時候我的內心都是糾結的,我在想假如這些爸媽能夠懂得一些基本的孩子的心理,或許應該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了吧。

每當孩子在歇斯底里的哭泣的時候,他的內心會體驗到一種孤獨感,一種隔離感,一種不安感。孩子這種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其實是在消耗孩子內心的生命力,經常有這種表現的孩子他往往會比較認生、膽小和退縮。有的家長朋友脾氣還是比較好的,會讓孩子一直哭著,但有的家長脾氣比較暴躁,怒上心頭甚至會上去狠抽孩子屁股讓孩子老實。

食人間煙火者,都是有情緒的,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假如心智成熟的父母都不懂得情緒管理,那我們更不應該奢望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建議家長朋友可以抱抱孩子,並用手撫摸孩子的背部,再用溫和的語氣跟孩子交流。通常情況孩子這時候會停止哭泣,跟你好好說話。如果說孩子繼續哭鬧那有可能孩子是疲憊了,疲倦了。當孩子累了困了有時就會表現為無理取鬧,因為孩子他對自身的身體不適很多時候並不能夠很好的識別,但他知道就是不舒服於是就用哭來表達。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耐心的陪伴孩子,然後嘗試著讓孩子休息一會。

前些天我帶孩子出去吃飯,還看到一個小男孩纏著他爸爸在那一直哭鬧,最後爸爸實在沒辦法就賭氣獨自離開,然後孩子拚命拽著爸爸的衣服,爸爸就是不理他。從這位爸爸的面部表情我能夠感受出這個爸爸一直在壓著自己的怒火,很慶幸他沒有打孩子,也可能因為人多吧不好打。我心裡想,這孩子這樣的無理取鬧一定有一個重要的理由,我想這位爸爸這麼樣的不理不睬也有一個重要的緣由,但這些理由都不應該成為親子之間愛的交流的障礙。

今天我帶孩子去上幼兒園,參加園裡的親子活動,我發現孩子反應有點慢,於是我刻意的做些觀察。我發現孩子在老師提出問題之後,他會在那思考,甚至會觀察其他小朋友的反應,然後再跟著做出一個比較合適的動作。當我發現孩子是在獨立思考的時候,我很慶幸沒有去過多的干預孩子,只是在旁邊給孩子一點溫馨的提示。

獨立思考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也可以說是人的智慧之光。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如果說我們過多的干預孩子獨立思考,過度的包辦代替,看似提高孩子的效率而實際上阻礙孩子的心智成長。時常會遇到一些家長覺的孩子慢就著急,甚至擔心出現尷尬的場面,會代替孩子或者督促孩子,干擾了孩子的獨立思考。這種看似對孩子的關愛,實際上是一種準確無疑的無形傷害!

假如有人問我家庭教育有沒有什麼捷徑或者正確的方法,我想應該是有的。這條捷徑就是要懂得恰當的表達愛。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其實不幸的家庭也是雷同的。幸福的家庭懂得如何恰當的表達愛,把愛變成了家庭幸福的動力,而不幸的家庭通常是把愛變成了彼此的傷害……。

如何做到恰當地表達愛,我有三點建議可以供朋友們參考。

第一點,懂得情緒

當下所謂的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時常會讓我們感受到身心的疲憊。當有一些朋友感到疲憊的時候,他通常覺察不到自己的身體的不適,就是覺得自己心理狀態不好,想讓自己有更好的狀態,於是就吃吃吃、喝喝喝、買買買,企圖通過來提升感官的愉悅感,來提升自己的心理狀態。這種方式是能夠在短時間的刺激你的心理狀態,但它其實是一種「飲鴆止渴」,長時間有可能還會導致抑鬱癥狀的產生,這也是現在抑鬱症流行的一個原因吧。很多朋友情緒不好,其實他們最需要是休息。先調整自己的生理水平,然後才能夠有良好的積極情緒。

特別是呆在大城市的家庭,很多家長朋友都承擔比較大的壓力,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又繁忙,時常會犧牲休息的時間,身體始終處於易激惹狀態。這個時候如果再遇到家裡的一些小矛盾,很容易就會對孩子發火,很容易就對自己愛人控制不住的發脾氣。所以,要懂得對孩子恰當的表達愛,首先要懂得勞逸結合,要會識別自己的生理狀態,這個其實也是在教會孩子識別他自身的生理狀態,教會孩子恰當的表達情緒的能力,應該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正如美國心理學之父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的觀點:人的情緒其實是一種綜合的生理反應的主觀意識體驗。

第二點,溫和教子

《增廣賢文》里講:「大家禮儀教子,小家兇惡訓兒。」我覺得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把這句話做個改動。「大家溫和教子,小家兇惡訓兒。」人類的大腦功能結構決定了,假如你要想讓孩子理解你所說的、所教的、所提醒的,那麼你就得需要用溫和的方式跟孩子交流。

我們的大腦是沒有能量儲存的這種功能的,它都是靠身體產生的葡萄糖來供應能量。這個重量只佔身體2%的器官,卻要消耗人體20%的能量。大腦是高耗能的,而且對於現在以腦力勞動為主的人類,大腦每天都在高速的運轉,似乎時常處於能量供應不足。當我們用過激的語言或者是一些行為讓孩子明白我們的教育目的,其實孩子這時候他只會記住害怕而忽視或者是不能很好理解你講的內容。因為當人感到害怕的時候,大腦血液會集中在負責恐懼情緒的杏仁核和邊緣系統,而此時負責人類認知分析、行為判斷的前額葉皮層卻處於缺乏能量供應的狀態。這也是為什麼說有些孩子越教越皮,只要父母不在就恢復原狀,一旦不受父母控制就無法無天的原因吧。論語里也提到「溫良恭儉讓」,溫和,這種人的美德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我想一定是有重要原因的。

第三點,不動「真」氣

教育孩子自然不能是一味的溫和的,也需要讓孩子有一些「恭敬」的意識。這種「嚴與慈」的恰當火候的把握,我想應該是教育孩子最難掌握的一種技術了。

這門技術的核心就在於不動「真」氣。當你覺得孩子犯錯誤了要對孩子嚴厲了,一定要讓自己不能真的發怒。這讓我想起兒時讀魯迅先生的《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裡邊提到那位先生高高的舉起的戒尺卻輕輕的落在孩子的手上,我想他就是一位懂得不動真氣的人。這種狀態是不太好三言兩語講清楚的,如果朋友有興趣可以看看我的家庭心理學微信公眾號里發布《積極心理學與自然療法》的第一講視頻課程,裡面提到一個心率協調的概念。

教育孩子一旦動了真氣,基本就是失敗的。一旦真生氣之後啊,我們的思維就會變得狹窄、語言和情緒時常會有一些過激的反應,時常會讓孩子感到害怕。不動真氣的好處是能夠讓我們教育孩子有更多的創造性,比方說我在不動真氣的狀態下,我會告訴孩子我生氣了,然後我選擇撓痒痒的方式來懲罰孩子,讓孩子承認錯誤。在這種積極的氛圍下,進一步跟孩子探討他的不當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讓孩子真正學會獨立思考和認知判斷。

這個地方我也可以教一些家長朋友如何避免不動真氣的小技巧,當你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當你發覺心頭一緊的時候,我建議你要做幾個深呼吸,關注自己的胸口的位置,讓它放鬆平靜下來。通過感受胸口的這種平和的狀態,能夠迅速的平衡交感跟副交感神經的狀態,進而讓我們的情緒保持在穩定可控的範圍內。

寫了這麼多,希望我的啰嗦文字能夠對家長朋友們有一些幫助,因為據我的觀察反思,我發現我們的家庭教育太缺乏愛的教育,我們太缺乏恰當的表達愛的能力。愛的教育,懂得恰當表達愛或許是破解中國當下家庭教育困境的一個方法,也是擺脫你我心理困惑的一個解藥吧。

家庭心理學

幸福家庭,是智慧的傳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人類最美好的三種行為之二:感恩不只是簡單的感激!

TAG:家庭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