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生兒黃疸不可怕,和木教您斗「疸」前行!

新生兒黃疸不可怕,和木教您斗「疸」前行!

由於現代人(寶爸、寶媽)往往都存在睡眠、壓力、飲食、生活方式等多種不良因素,導致現在寶寶黃疸的發生率在90%以上。最近有多個夥伴諮詢黃疸、蠶豆病等的調理方法,結合和木養生水鄉路店多個成功的黃疸調理案例,分享如下。

一、西醫怎麼治黃疸

西醫認為,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兩種黃疸都會出現皮膚、黏膜、白眼球發黃的癥狀,而發病時間和持續時間是區分兩者的主要因素。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寶寶的一種正常現象,癥狀表現為在寶寶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黏膜、白眼球發黃,在胸口和臉部的發黃現象會特別明顯。到了第4-6天時,這種發黃現象會達到高峰, 2周內消退,早產的寶寶應4周內才消退,需要說明的是生理性黃疸期經皮測黃疸值最高不超過12.9mg/dl。這段時間內,寶寶除了可能會出現輕微食欲不振以外,不會出現其他不良現象。

病理性黃疸則較為嚴重,很可能會引起核黃疸等嚴重疾病,危及生命。寶寶若在出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生理性黃疸期經皮測黃疸值超過12.9mg/dl,足月兒超過2周仍然不消退,早產兒超過4周未消退,甚至繼續加重或複發,又或者是出生後1周至數周內才出現黃疸的話,就屬於病理性黃疸。

西醫治療黃疸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光照療法:光照治療能緩解新生兒黃疸,因為紫外線能把膽紅素轉變成一種更容易通過寶寶的尿液排出體外的東西。目前國內最常用的是藍光照射,用單面光或雙面光照射,持續2~48小時,至膽紅素下降到7毫克/分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療。但照藍光後會出現發熱,腹瀉,出皮疹等副作用,甚至損失肝臟。

二是換血療法:換血能有效地降低膽紅素,換出已致敏的紅細胞和減輕貧血。這種療法,不評價,自己琢磨。

三是藥物治療:使用藥物減少膽紅素的產生,加速膽紅素的清除或抑制膽紅素的腸肝循環。主要就是使用「退黃神葯」-茵梔黃,這是眾多醫生祛黃疸的必然選擇,該葯來源於張仲景的《傷寒論》中茵梔黃湯,這是一種傳統治療黃疸的中藥合劑,主要用於病理性肝炎的退黃治療。目前經過西化處理市面上有茵梔黃口服液、茵梔黃顆粒和茵梔黃注射液,其中的主要成分都是茵陳、梔子、大黃(或黃芩)、金銀花提取物。這幾味中藥性苦寒,主要功能用於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用於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症見面目黃染、胸脅脹痛、噁心嘔吐、小便黃赤;急、慢性肝炎見上述癥候者。但我們看該葯的配方就可以知道,茵桅黃太過於寒涼,而新生兒自身消化功能還沒完全健全的情況下,服用該葯就是一種莫大的傷害,所以服用該葯後大部份寶寶出現消化不良、腸膠痛等癥狀,嚴重傷害寶寶脾胃。因此,建議小兒黃疸盡量不服藥,選擇小兒推拿進行退黃治療。

二、中醫兒童經絡推拿調理黃疸

中醫認為,新生兒黃疸的病變髒腑在肝膽和脾胃。其發病機制主要為脾胃濕熱,或寒濕內蘊,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發黃。新生兒黃疸分為「陽黃」和「陰黃」,不同的黃疸推拿的穴位亦不同,但總的治療原則為:健脾利濕、疏肝利膽、退黃等肝之疏泄有助於膽道暢通,有利於利膽退黃。故疏肝利膽就是治療本病的重要途徑。

1、「陽黃」

癥狀:面目皮膚髮黃、色澤鮮明如橘皮,煩躁不安、啼哭吵鬧,不欲吮乳,口渴喜飲,小便深黃、熾熱,舌苔黃膩。

治療原則:清熱化濕,利膽退黃。

調理穴位:清補脾、板門、清肝、清大腸、清小腸、三關、退六腑、中脘、摩腹、捏脊、下推七節骨、龜尾等。

2、「陰黃」

癥狀 :面目皮膚髮黃,色澤晦暗如煙熏,精神萎靡,目光少神,四肢欠溫,腹脹食少,便溏色灰白,小便短少而黃,舌淡苔。

治療原則:溫化寒濕,利膽退黃。

調理穴位:補脾、板門、清肝經、清小腸、清大腸、一窩風、外勞宮、三關、中脘、摩腹、下推七節骨、工字背等。

三、飲食及營養補充

1、飲食

寶寶的飲食以母乳或者是配方奶為主,媽媽的飲食要清淡,給寶寶多喝些葡萄糖水,多曬太陽。

2、營養補充

媽媽補充蛋白粉、鐵片、鈣、B族,促進乳汁的分泌,每天加量哺乳,促使寶寶加速代謝。寶寶補充益生菌。

和木養生,古法中醫,回歸傳統,找回健康!讓追求健康的朋友多一種選擇!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健康,讓我們一起見證生命的精彩!

(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創意家居讓空間upup
鍘刀落下,崩盤如期而至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