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琴譜的發展歷史

古琴譜的發展歷史

一切器樂曲譜,都是以記錄曲調為主,再加註該項樂器的專用指法符號。唯獨古琴曲譜例外,從文字譜到減字譜,都是只記指法,不記旋律和節奏。

漢以前,古琴尚未定型,有五弦、七弦、十弦等,大小長短不一,琴面不平,沒有徽位,以彈散音為主。

那時古琴主要是作為歌唱的伴奏樂器,曲調很簡單,技巧也不複雜,能唱就能彈,故有「家弦戶誦,君子無故不撤琴瑟」的說法。

用民歌曲調彈唱民間歌謠,才可能做到「詩三百五,孔子皆弦歌之」。

這時,琴譜並非必需,即使有,也是以官商唱名記錄曲調。相傳「琴譜始於雍門周,張敷,因是別譜,不行於後代」。

這種「別譜」,可能就是曲調譜,《碣石調·幽蘭》的弦序名稱,大概還保留著這種「別譜」的痕迹。

東漢以後,古琴體制逐步完善,為了適應演奏按音、泛音的需要,琴面趨於平整,出現了徽位,再不是一弦一音了。

且古琴是按五聲音階定弦的,同聲的徽位多,音色變化大,若不註明弦序、徽位和左右手指法,將使演奏的人無從下指。

隨著古琴器樂化的發展,演奏技巧越來越複雜,這時既有必要,也有可能記譜了,於是就產生了文字譜。

古琴的教學,向來都是依靠口傳手授,要口傳就要有一種說法,而這種說法寫成文字,就是文字譜。

文字譜約產生於魏晉時期,流行於南北朝至唐代。

減字譜的創製者是唐人曹柔,其活動年代大致在中唐前後。

從中唐經宋元明清各代至今,至少度過了近千年的漫長歲月。由於各個時代的社會風尚、美學趣味與古琴演奏技法存在差異,也使古琴減字譜產生了種種變化,大致說來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草創期中唐

此期減字譜以曹柔為代表。

它剛從文字譜中脫胎出來,與文字譜相比,有兩大不同:

1、明確區分「四指八法」,改變了文字譜食、中兩指均可用抹或中、無名兩指均可用勾的傳統。

2、將所有的指法、術語,取其偏旁,進行簡化,組成新的譜字。

其他方面,特別是重用右手「蠲」、「全扶」等「繁聲」指法,弦名稱「宀」(宮)、「倽」(商)、「?」(角),徽位名稱,「儚」(寸許)等,均與文字譜一樣。因此,這種減字譜還是比較繁瑣的。

由於各琴家對同一譜字減取的部分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減字體系。

發展期 晚唐至兩宋

此期減字譜可以晚唐陳拙、北宋成玉為代表。

其主要變化有三:

1、有的術語進一步簡化,如弦名改稱「一(或作「大」)、二、三、四、五、六、七」。

2、右手「繁聲」指法進一步分化,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同類指法。如蠲即有疊蠲、背蠲、正蠲、反蠲、夾蠲之分。

3、與日益強調「聲韻」的要求相適應,左手指法得到了發展。如猱即有正猱、上猱、下猱、夾徽猱、再猱等等。

成熟期 宋末至明清

此期可以宋末《事林廣記》、明中葉《松弦館琴譜》、清初《五知齋琴譜》與清末《琴學入門》各譜為代表。

總的傾向是,右手「繁聲」指法被單聲指法所替代;

各種術語進一步規範化,如徽位已統稱幾徽幾分;

左手指法得到發展;

開始出現點板的要求。

自古以來,有關減字譜的文獻數量甚多。其重要者見於《太古遺音》、《琴書大全》與明清兩代的大量琴譜內。近人著作有查阜西《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管平湖《古琴指法考》等,可供參考。

藝術欣賞

郭關簡介: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入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平沙落雁》. 古琴演奏: 郭關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入秋後養肝,這幾點你注意了嗎
舊時明月,書齋案頭
山居秋暝 郭關尺八即興
中國書畫何以推崇「古」?
漢代的琴學思想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