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高校怎樣踩實暑期實踐的「步伐」

高校怎樣踩實暑期實踐的「步伐」

企業實習、社區調研、下鄉支教……每年暑假,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給大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增長才幹的機會。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有些社會實踐活動效果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怎樣「較真」社會實踐,避免「走過場」「混學分」……暑期,周刊走進多所高校,探尋高校應如何踩實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步伐」。

「實」起來:不「打醬油」不「混學分」

7月24日,當袁一萍把1000元的「飛翔」獎學金送到孫富金(化名)手中的時候,看到孫家人露出的笑容,自己卻哭了。因為這筆錢,是袁一萍和小夥伴們的「血汗錢」。袁一萍是西南石油大學一名學生記者,今年暑假,她與14位小夥伴來到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舊堡鄉開展社會實踐,並在當地為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子設立5000元的獎學金。

這是該校來舊堡鄉開展社會實踐的第四年,按照慣例,包括獎學金等活動所有經費不能向家裡要一分錢,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勞動所得。

以前,在大學生全媒體中心組織的社會實踐中,部分學生對社會實踐抱有「打醬油」「混學分」的態度,這完全背離了學校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初衷。為改變這種思想,團隊想出了一個辦法:通過自己雙手的勞動自籌活動經費。

經過幾年摸索,這個方法收到了好的效果。學生在自籌經費這個過程,比開展純粹支教、調研式社會實踐的收穫更大,得到的歷練更多。「因為是花自己掙的辛苦錢,社會實踐可不能再走馬觀花了,一定要有所收穫才行。」隊員何佳說。

與大學生全媒體中心組織的社會實踐隊不一樣的是,該校助學勵志協會在隊員選拔方面「有一手」,並作為確保社會實踐活動效果的重要抓手。

該協會自成立以來,每年都會組織十支左右,100人隊伍的社會實踐隊,奔赴四川省的阿壩、涼山等山區開展支教活動。

這100名隊員是經過千挑萬選的精兵強將,雖然社會實踐7月份才開始,但協會隊員的選拔從5月份就啟動了。隊員選拔整個過程十分嚴格,要經過筆試、面試、體能測試、試講等多重考核,才能被納入團隊。

「通過層層篩選,就會把抱有打醬油想法、態度不端正的學生淘汰出去,從而把那些真正想去,願意去的學生選拔出來,這樣的社會實踐效果肯定不錯。」助學勵志協會的指導教師陳剛說。

「為防止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出現『走過場』的現象,學校通過正面引導,加強指導,讓學生對於社會實踐的態度,從『要我去』主動轉變為「我要去」,從源頭上,讓社會實踐真正『實』起來。」西南石油大學黨委副書記趙正文說。

「聯」起來:校地雙贏是關鍵

「我們社區學校的小娃娃非常喜歡四川農業大學這些哥哥姐姐。希望你們再多送幾個來,有幾個我們要幾個,伙食、交通我們全包了。」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紅專社區的姚真蓉主任激動地說,希望學校追加暑期社會實踐的學生名額。

在我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本應是政府社會企業與高校共同參與的一項系統工程,卻成為高校團學組織唱獨角戲的一項活動。

而在四川農業大學開展的社會實踐過程中,之所以能和基層政府形成良性互動局面,學校團委書記廖鵬認為,主要得益於學校大力推動社會實踐基地化、日常化,讓學生帶著項目、帶著技術、帶著提升自身素質的目的去實踐,一方面能為推動地方工作貢獻力量,一方面也在實踐中鍛煉自身技能,實現校地雙贏。

「老鄉,加個微信群嘛,以後有什麼畜禽常見疾病,還有獸葯使用等問題,可以隨時問,學校專業老師也在群里。」暑假,在雷波縣汶水鎮,動醫學院劉雅茹同學帶領「情系三農」社會實踐小分隊忙著為養殖戶服務。

他們並不是第一次來這裡,雷波縣是學校對口支援貧困縣,依託學校在此實施的科技扶貧項目,不少社會實踐團隊來此助力脫貧。從2014年到2017年四個暑期,僅動醫學院「情系三農」小分隊就為當地養殖戶贈送了上萬件獸葯,為2.5萬隻動物接種免疫,開展了20餘場知識講座,自製並發放近2000份禽畜預防疾病手冊。「有專業知識做支撐,有專業老師做保障,讓社會實踐真正為民所需,而不是擾民,當然基層會歡迎。」劉雅茹說。

「有了川農大的豐富資源,帶動貧困村發展這盤棋就活了。」簡陽市三合鎮石馬井村的「第一書記」饒和斐很是欣慰。7月10日,石馬井村和川農大農學院簽署了共建社會實踐基地協議和院地合作框架協議。在農學院的牽線搭橋下,石馬井村脫貧攻堅還搭上了「全國農科學子聯合實踐行動」快車,多校農科學子將在調研基礎上,依託學科優勢,在專家教授的指導下與當地農戶建立一對一的長效幫扶機制。

據悉,今年,該校共有1308支團隊投入到以「勇於實踐創新長才幹,助力扶貧攻堅奔小康」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行動中,以基地為平台,以項目為載體,充分發揮農業學科特色,有力助推當地經濟文化發展。

「管」起來:增強育人功效

這兩天,正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青海,負責挖掘記錄「兩邊兩路」上的浙大故事的楊睿遠,除了要做好每天的素材整理工作,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學生們的身體狀況。

他需要做的最基礎的一件事,就是按照學校的要求,每天向遠在2300多公里外的大本營浙江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領導小組辦公室進行安全信息上報。「學校還為我們每一個團隊配備了小藥箱,購買相關保險,一旦出現高原反應就會啟動應急預案。」楊睿遠說。

在浙江大學,每名學生畢業前都要修滿社會實踐學分。為此僅2017年該校就有社會實踐隊伍500餘支,近7000名學生去往全球各地實踐,如何管好這個「大盤子」,是擺在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浙江大學校團委書記沈黎勇介紹,當前該校正在探索「四課堂」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將社會實踐納入到學分管理使之更有抓手和活力。學校成立校級層面大學生社會實踐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校團委開展相關統籌工作,各院級也成立相關領導小組,負責本級學生社會實踐的前期培訓、過程考核等。

這種育人管理模式,變學生過去的被動實踐為一種積極的學習意願。今年去青海是楊睿遠社會實踐的「二刷」,他說:「因為自己參加的實踐團比較注重業務能力的提升,加之對青海原子城這個選題非常感興趣,因此今年繼續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來度過這個假期。」

社會實踐的考核評比並不是簡單的「優秀認證」,浙大通過表彰這一形式,更多的是推廣學生們在社會實踐中的經驗做法,宣講自己的收穫,這也成為豐富社會實踐的主要方式。

「要發揮社會實踐育人功能,輔導員和專業教師在社會實踐中扮演重要角色。」江蘇大學團委書記王麗敏介紹說,江蘇大學在社會實踐的管理上,充分發揮輔導員、專業教師的指導作用。

「不來的話還真有點擔心,支教質量、大學生管理都和計劃有很大出入。」8月初,陪伴江蘇大學太陽花支教團來到甘肅省國家級貧困縣甘谷縣馬窯小學,江蘇大學輔導員趙鈞和支教大學生同吃同住,一起過上了支教生活。

身份如何定位?趙鈞說,自己是個服務員,也是個監督員,「一切聽從學生的安排,安排課程了就去上課,安排做飯就給學生們做好後勤保障。」趙鈞說,自己全程跟蹤,每天走一走、轉一轉、晚上開下總結會,對學生支教的過程和質量起到了監督作用。

為了加強暑期社會實踐工作的組織管理,江蘇大學成立了校院兩級社會實踐領導小組,要求將社會實踐活動與人才培養方案有機統一,鼓勵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實踐,構建一支「雙導師」指導的實踐團隊。

實踐歸來話成長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2016級學生 毛子昕

我們是實踐者,也是記錄者。參加挖掘記錄「兩邊兩路」上的浙大故事暑期社會實踐團,我們尋訪浙大西遷辦學舊址,挖掘整理浙大西遷故事,這樣的學術尋根實踐是一種更有動力的傳承。

電子科技大學政管學院2015級學生 饒蕾

在都江堰市胥家鎮桂花社區,我們與村民同吃同住同生產,看到了汶川地震後恢復重建的奇蹟,感受到了新農村建設之路的不易,也更堅定了助力新農村建設、踐行當代大學生責任與擔當的決心。

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2015級學生 魏歡

今年暑期,我所在的團隊實地探訪河南大學落實精準扶貧的情況。通過採訪村裡的貧困戶,了解到眾多貧困家庭蓋上新房,收入也增加了,日子越過越好,只有切身所見才能真正體會到國家扶貧政策對百姓的幫助。

蘇州大學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2016級學生 胡晶輝

我們社會實踐團隊以中醫養生為主題開展了調研,從疑慮到認可與接納,我們學會團隊協作、交流溝通、解決問題、總結分析。大學生社會實踐無論大小,實踐過程的本身對大學生的成長就是意義非凡的。

西南石油大學法學專業2016級學生 周芸晰

這次我們快樂學校支教隊來到了達州的山區觀廟,開始了為期兩周的「陪伴留守兒童」支教行動,山區支教的住宿和飲食雖然艱苦,但心中迴旋的都是蜜糖般的記憶,尤其是陪伴孩子們的時光,彷彿夜空中的碎星,黑夜也無法掩蓋它們的璀璨。

江蘇大學流體機械及自動控制專業2016級學生 吉星照

在貴州織金縣下紅岩小學支教的一個月,我最喜歡去家訪,每天的家訪路其實是一條走進孩子生活、走進他們內心的路。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材料物理專業2016級學生 周小卉

炎熱的七月,我們入黨積極分子組成了紅旗飄飄實踐隊,在北京參觀了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如果不親眼來看一看,我可能永遠都不會有這樣的體驗。歷史需要學習,紅色精神需要傳承。

安徽建築大學環境工程專業2015級學生 楊文凱

暑假,在「尋訪校友故事,傳承建大精神」實踐團中,我去寧波和上海拜訪了十餘位傑出校友。短短几天的接觸,感受到不同校友的態度風格和獨特經歷,但相同的是他們的樸實勤奮,而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

浙江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專業2015級學生 馬雯琦

這個夏天,適逢建團95周年,我們「弘毅篤行」實踐隊追尋共青團足跡,十來天的時間,以為只是一瞥,沒想到卻成了驚鴻。團史還在續寫,風骨仍在刻畫,青年仍需勇擔責任,繼往開來。

提高社會實踐 的含金量

趙正文

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開展30多年來,遵循「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的原則,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但我們也不可否認,大學生社會實踐仍然存在一些「功利化」「形式主義」等問題。新形勢下,要解決這些問題,要讓大學生社會實踐更「實」,筆者認為需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充分認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社會實踐之所以會「變味」,根本原因還在於一些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到位,帶著功利性、短期性的想法參與實踐,使得一些大學生漸漸忘記了社會實踐的真正含義。作為實踐主體的大學生來說,首先要破除社會實踐「無用論」「實惠論」的觀念。高校要通過宣傳教育引導等方式,要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認識到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主動自覺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從而獲得大量直觀而感性的認識、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增強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是要不斷豐富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時代內涵。以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為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知和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作為社會實踐的組織者,在開展各種傳統的實踐活動的同時,遵循「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理念,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生源的學生的實際情況,拓寬實踐活動的領域,滿足不同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不斷豐富社會實踐的時代內涵,增強社會實踐的生機活力。

三是要著力打造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特色優勢。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同質化的現象十分嚴重,不少高校在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時,主題無非就是就業實習、社會調查、公益服務等「老三套」,年年如此,缺乏深度,缺乏創新,缺乏特色,根本就無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要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個性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的需要,高校就必須要著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高校要根據學校所在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來選擇社會實踐的內容,根據學校辦學特色來選擇社會實踐的方向,根據學生所在專業特色來選擇社會實踐方式。要有效依託「地方特色」「學校特色」和「專業特色」打造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特色,杜絕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如此,不僅能契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也能充分發揮高校的學科、專業優勢,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優勢,強化實踐育人效果。

(作者趙正文,系西南石油大學黨委副書記)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04日第8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書香中國行萬里 津城書香滿庭芳
用「真善美」 打牢高校育人根基
我上了「真人秀」
招教培訓市場 不能成為監管「死角」
畫定那根實驗室安全紅線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