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製造第一顆氫彈有多不容易?看這5條讓人驚嘆的內幕

中國製造第一顆氫彈有多不容易?看這5條讓人驚嘆的內幕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講史堂第三百八十八期】(歷史系列第145講)

1967年6月17日,中國在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這顆氫彈不簡單,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甚至生命。期間發生了無數大事,聽薩沙說一說吧。

第一,毫無基礎的氫彈

雖美蘇分別在1952年和1953年爆炸了自己的氫彈,我國並沒有掌握相關技術。

在幫助中國方面建造核反應堆和傳授技術時,蘇聯專家刻意迴避了氫彈的知識,這也是蘇聯政府對他們的要求。

我國仍然從蘇聯方面得到了一些基礎知識,包括氫彈的基本製造原理。

只是,這同製造出一枚氫彈,還相差十萬八千里。

之所以在原子彈爆炸2年後,我國就能夠研發出氫彈,主要在於早期的積累。

早在原子彈試驗期間,我們就開始研究氫彈,全力從西方搜索各種相關知識。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終於從一些西方學術報道中得到一些介紹。在這些介紹的基礎上,我們付出巨大精力進行研究和各種繁雜的試驗,花費了後人無法想像的努力,終於將氫彈製造成功。

美國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是6年零3個月,法國是8年零6個月,而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

第二,研究專家餓著肚子造氫彈

很多人認為造原子彈的專家,肯定享受全國最高待遇,並不是這麼回事。

在氫彈研究的關鍵幾年,我國發生了3年饑荒。

當時全國都受影響,這些專家也不例外。

作為重點研究單位,專家們雖沒有斷糧,待遇也急轉直下。

一些專家回憶當年:當時我們一天三頓基本一樣,一個大饅頭和一碗菜湯,長時間吃不到一點肉。當時工作繁重,工作到深夜是尋常事,還經常在基地和試驗場往返步行。時間久了,人人都受不了。早上一起床,就感到渾身無力,頭暈目眩,很多人得了浮腫病。

基地老兵也回憶:真的很艱苦。國家正處在困難時期,每個人每天只有一斤二兩的食物。氣候也惡劣,一頓飯還沒吃完,盆子里的菜就凍住了,夾不出來。

國家沒有糧食,只能基地自己想辦法。

好在他們有個很體貼的領導李覺將軍(原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他組織人在草原上種土豆和西葫蘆等蔬菜,以補充主食的不足。同時,李覺將軍還將警衛戰士中槍法好的跳出來,組成打獵隊,去山上打黃羊。

打了幾個月後,黃羊學精了,不好打了,李覺將軍又組織去青海湖捕捉鰉魚。

總之,李覺為了保證專家們的基本營養,真可謂絞盡腦汁。

第三,氫彈差點胎死腹中

氫彈大體研究完畢,需要使用專業降落傘進行模擬空投。

當時全國能夠製造這種容納10噸炸彈的降落傘,只有南京一家軍工廠。請求的電報發過去,南京方面毫無反應。

基地這邊急了,緊急派人去南京詢問情況。

幾個專家到了南京這家軍工廠,嚇了一大跳。當時適逢文革造反派奪權,廠里的領導不是被抓就是被推翻,工人也都回家了,偌大廠房空無一人。

氫彈爆炸的時間點已經確定,無論如何也要把降落傘儘快造出來。

這些專家沒有辦法,被迫同奪權成功的幾個所謂「廠領導」協商。

廠領導都是些20出頭的毛頭小夥子,開始還很橫,說什麼「生產不能壓倒革命」。

專家們沒辦法,又是勸又是嚇,說什麼「氫彈搞不好是影響全國的大事」「氫彈搞好了、全世界革命形勢都會大好」。

這樣,終於說暈了這幾個造反派,同意立即復工。

緊急生產出來的降落傘,被用專機運到試驗場,總算沒有耽誤時間。

第四,氫彈試驗差點失敗

一切準備完畢,1967年6月17日早晨轟6載著氫彈起飛。

徐克江機組駕駛者改裝後的飛機,很快飛到投彈點。

根據計劃,飛機首先繞了第一個圈。

繞第二個圈時,他們就要把氫彈投下。

當飛機第二次飛過投彈點的時候,所有人把心提到嗓子眼。這麼多年的心血,就在這關鍵的幾秒鐘了。

讓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飛機並沒有成功投彈。

糟了,是不是系統出故障了或者是氫彈有問題?專家們瞬間心急如焚。

萬幸的是,指揮員還鎮定:不要緊張,再飛一圈,重複整個步驟。

第三次飛過投彈點的時候,大家神經已經緊張到極點,一些年輕同志已經全身大汗。

好在,這次氫彈順利投出。巨大的蘑菇雲升起,氫彈爆炸成功,大家都雀躍起來。

為什麼第二圈氫彈投擲失敗?

答案很簡單:飛行機組過於緊張,遺漏了一個開啟投彈的操作步驟。

這並不稀奇,只要是人都會犯錯的,更別說在這麼大的壓力下。

此次氫彈爆炸受全世界矚目,飛機機組有多少存在生命危險。前一天晚上,徐克江機組成員全部徹夜未眠,高度緊張。

投彈時,負責投彈的第一領航員孫福長回憶:實在太緊張了!我一直默默背誦毛主席語錄,結果忘了按下自動投擲器。

第五,氫彈高度保密,兒子不知道父親是幹什麼的

設計氫彈的一切都是高度機密。

氫彈的實驗材料用鐵路專列運輸,火車享受國家最高領導人的保密待遇。

火車不停靠大站,一旦停車就由軍人四面看守,不允許任何人靠近。

甚至實驗基地要造新房子,也有戰士盯著建築工人,不允許他們多走一步。有個老工人抱怨:中南海的首長的房子,我都經常修,也沒像你們這樣盯著!我們又不是特務!

至於氫彈研究人員,不得向親友講述任何和工作相關的東西。

原核工業部辦公廳主任李鷹翔回憶:所有有關氫彈的事,他們都對家人守口如瓶,有人回到家,孩子問在哪工作,說在礦區工作。孩子看爸爸曬得很黑,就問爸爸是不是挖煤炭的?而在內部,保密也是無處不在。從這個車間到那個車間都是不能隨便通行的,每個人只能持有規定車間的通行證,在當時這樣的『鐵路警察各管一段』非常普遍,而全廠通行的通行證只有幾位科學家和領導才有。

老一輩專家學者的敬業意識和獻身精神,絕對值得我們欽佩。

【薩沙講史堂第三百八十八期】(歷史系列第145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薩沙 的精彩文章:

玉碎式的搏命戰役:影響整個抗戰大局的淞滬會戰
婦人之仁要不得:狠辣不足的三國儒家霸主劉表
有了它我們將勝利,勝利,勝利:談談福特號核動力航母
不沉的戰艦還是被日本人打沉了:薩沙帶你看北洋水師定遠艦

TAG:薩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