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給學生適度而理性的愛

給學生適度而理性的愛

一道「最美人牆」,最近感動了無數人。暴雨突至,成都某職校上百名教師撐著雨傘,一個挨著一個排成人牆,從教學樓一直連到宿舍樓門口,只為不讓沒帶傘的學生淋雨。如此動人的場景,即便在影視劇中也難得一見,當它真實發生時,社會各界的褒揚自然蜂擁而至。

正當輿論幾乎一邊倒地為「最美人牆」點贊時,也有媒體發出了不同的聲音,認為老師們此舉固然令人感動,但可能會讓一些學生滋生「我們比老師更值得愛護」的心理,容易使他們的自我定位產生偏差。

細細想來,此論調貌似無稽之談,但也是一個提醒。老師們對學生的愛無疑是可貴的、感人的,愛護學生也是為師者的本分,但愛護到何種程度比較合適、以何種方式來表達比較恰當,顯然有可以探討的空間。

其實,在筆者看來,教師表達對學生的愛,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是否真正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合理訴求。近日,杭州市拱墅區教育局決定,新學期開學後,在當地一些小學試點使用新作息時間表,嘗試將學生到校時間推遲半小時,改為8點20分。媒體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此舉受到家長和學生普遍歡迎。不要小看這區區半小時,不僅讓家長有更充裕的時間接送孩子,還讓孩子們多了一些睡眠和吃早飯的時間,對他們身心健康的益處顯而易見。這份細緻入微的關愛,無疑值得點贊。

真正的愛總是很相似。杭州的一些教育管理者優先考慮到了學生早上上學的問題,在成都,各類兒童之家的創建,則有效緩解了「孩子放學早家長下班晚」的困境。兒童之家具有日間臨時照料、課業輔導、家教知識講座、兒童社會實踐、幼兒早教等功能。據報道,截至2016年底,成都已建成各類兒童之家3334個,建有兒童之家的村(社區)比例達76.89%,探索出「院落式」「集聚式」「散居式」「校園式」等四類模式的兒童之家,成為服務廣大兒童的公益性活動平台。近日,全國城鄉社區兒童之家建設推進會在四川召開,來自全國的200餘名代表參觀了成都的4個兒童之家後,紛紛點贊。

類似案例在全國還有很多,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改善的不僅是教育硬體設施,越來越多的教育管理者和一線教師,本著以生為本的理念,真正從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出發,立足於幫助學生們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現實問題。不僅如此,對學生們的愛護也越來越人性化、越來越懂得從細微之處著手,學生以及家長自然也從中感受到了濃濃的善意,在這種良性互動中,家校關係、師生關係日益融洽。

當然,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愛護學生的方式也會有所變化。不少新聞報道提到,新學期伊始,當前出現一些專門針對大學新生的騙局。有法律教育專家特別提醒,「自警、自顧、自救」這三種意識非常重要。作為一名准大學生,應當對自己的人身安全負責,提高防範意識,學好防範技能,而不能像小時候在家一樣事事依靠父母。畢竟,准大學生大多數已經成年,應當逐漸學會獨立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必要的時候,教師再給予適當指點和引領即可。

必須指出,即便學生已經成年,也並不意味著對他們的愛護可以流於粗線條。作為教育管理者尤其需要明白,無論學生處在哪一年齡段,對學生的愛護絕不應止於物質層面,對學生情感的尊重有時更為重要。比如「大學生去網吧不能被認定為貧困生」一事,後來有關部門解釋說這是指與學業無關的消費,平息了輿論。但此事也給所有教育管理者提了個醒:凡是關乎學生切身利益的事,一定要顧及學生的情感認同,至少應當做好相關政策、規定的解釋說明工作,爭取學生的理解和支持。

一些父母對孩子的愛容易演變成溺愛與縱容,作為教育管理者與一線教師,應當注意把握好愛護學生的尺度與方式。適度與理性是不容忽視的準則,這其中的分寸,恰恰是教育的精髓所在。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04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