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如何上好開學第一課

如何上好開學第一課

金秋九月,暑假結束,新學期開學,學生們又迎來了一段嶄新的學習歷程。開學第一課,該給學生們講些什麼?關心這件事的並非只有校長、教師,最近許多媒體圍繞「開學第一課」刊發文章,就此展開討論。

北京青年報

開學第一課和大學新生「談談錢」

又到了開學季,大一新生們要面臨全新的校園生活,當然這也離不開金融服務。比如辦銀行卡、使用移動支付、接觸信用卡產品、消費貸等。在這些跟「錢」相關的活動背後,如何理性選擇、適度消費成為很多學生需要掌握的開學「第一課」。

對於全國成百上千萬的大學新生來說,大學生活是完全不同於小學、中學生活的一種全新體驗,其中獨立自主,成為對大學生的一個基本要求。而在這個「獨立自主」的概念里,就包括了對金融服務、經濟生活、日常消費的科學與合理安排。所以,趁著大學開學「第一課」,我們很有必要和剛剛邁進大學校園的新生來「談談錢」。

在小學和中學時代,買什麼東西,什麼時候買,基本上由家長來說了算,而進入大學,家長除了按月或按年把學費、生活費打入大學生的賬戶,無法有效約束大學生們的消費。這種經濟上的相對自由,也意味著相對的盲目和風險,尤其是對於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大學生來說,突然之間自己花錢沒人管了,難免會大手大腳,非理性消費。這不但會增加父母的經濟負擔,而且容易養成大學生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

當父母所給的生活費無法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很多大學生也不好意思再問父母要錢,這時候怎麼辦?隨著校園貸的流行,大學生可以不用欠人情,也不用抵押什麼財產,只要憑藉一張手舉身份證的照片,就能借到幾千幾萬元的錢。但很多大學生卻落入貸款陷阱,無法自拔,甚至連人生的命運走向都被迫發生改變。所以,堅持理性消費,不要輕易貸款,應該是給所有人的忠告。

現在從國家到社會,越來越重視信用體系的建設,個人信用的含金量越來越高,正在從一種「無形信用」變為「有形資產」,大學生理應從大學時代開始就重視個人信用建設,避免因為信用卡透支、逾期不還款等等損害個人信用。

一定的理財體驗有助於大學生對風險的認識、對經濟發展的了解,同時對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也有幫助。然而,無論哪種理財方式都不能過度,尤其是對於股票、基金這類高風險的投資品,大學生最好以體驗為目的,而不能以追逐財富的多少為目的。

(作者苑廣闊,原載《北京青年報》,有刪改

工人日報

開學第一課不妨在家裡上

「百善孝為先」,這是中華民族流傳多年的經典,但似乎也成為了家庭教育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對於很多未成年孩子的家長來說,恐怕認為「學習好」最孝順,畢竟,這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實際上,如何孝順也需要學習。作為家庭版的「開學第一課」,家長不妨就跟孩子說說什麼叫孝順。

讓家長談這個話題似乎有點難。有時候,或是出於本能,或是為了省事,家長總是羞於或懶於跟孩子們談孝順,彷彿告訴孩子你要孝順我是在「自我邀功」。然而,孩子其實就是一張白紙,所有關於酸甜苦辣的切身感受,需要經過家長的反覆教導後才能形成概念固化,更何況「孝順」這種抽象且多變的概念。

你不去告訴孩子怎麼叫孝順,只是把魚肚子中間那塊無刺、肥厚的肉一遍遍夾給孩子吃,習慣後孩子自然認為這是理所應當享有的。指望著孩子自己能夠感知、頓悟何為孝順的難度不言而喻,如此易於言表但難於理解的概念,必須在家裡關上門,百無禁忌地談清楚。

當明確了要不要談孝順之後,接下來說說怎麼談。偌大的操場上,孩子們集體給父母洗腳,洗著洗著,雙方就跨越腳盆,抱頭痛哭——這一幕或許你我都不陌生,這種談孝順的方法被屢屢批評,卻一次次上演。

時代在改變,對於一些傳統的「孝道」,我們要理解其精神而非照搬照抄。否則,我們今天作為兒女是否依然要「親嘗葯湯」呢?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總理直氣壯地對孩子說「我就是這麼過來的」,更不能動輒就祭出「一切都是為了你好」這樣的空洞表白。從目的出發,帶著問題意識,讓孩子們發自內心地懂得什麼是孝順,或許效果會更好。

讓孩子懂得孝道,每個家庭的生活其實就是最好的課堂。讓孩子融入到真實的家庭生活中,每個父母也要努力做到言傳身教。某種意義上說,家長自己的孝順之道就是給孩子的最好教材。就像多年前的那個公益廣告一般,兒媳給婆婆洗腳,自己的兒子自然會模仿複製。

(作者張世光,原載《工人日報》,有刪改)

中山日報

開學第一課應從 不攀比拒奢華學起

又是一年開學季,關注了數日有關新學期開學的新聞,筆者竊以為,這「開學第一課」已經到了必須從「不攀比」和「拒奢華」學起的時候了。

大學新生報到,不論家庭經濟狀況如何,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大致都是「標準裝備」;每個月的生活費到底應該給多少錢,業已引發數輪爭論;中學生開學,同學之間也常常喜歡比比暑假都去了哪裡旅遊,以及自己是否又換了新手機,玩遊戲又充了多少錢;小學生亦不能倖免,書包、文具甚至爸媽開什麼車等都成了攀比的對象。

如果說早年間學子們互相攀比學業成績、特長愛好還有幾分可取之處的話,如今這種全方位多角度的「比拼」可就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了。

但這能全怪孩子們嗎?顯然不能!筆者見過一個孩子,在班級里看誰都不入眼,為什麼呢?筆者親耳聽見他的父母教育他,「你的生活多幸福啊,你們班誰的爸爸有你爸爸賺錢多?」「你的同學誰像你一樣有那麼多高檔玩具?」天天接受這樣的家庭教育,你還指望孩子能不把錢看得比什麼都重?

不僅是家長,包括老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從源頭堵住孩子們年紀不大就鑽進錢眼裡的趨勢,要以身作則讓孩子們明白「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的道理。這樣的開學第一課,遠比教他們如何學習,如何搞好人際關係,如何發揮自身特長更重要。

(作者杜學峰,原載《中山日報》,有刪改)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04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給學生適度而理性的愛
從今天起共為中華之崛起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