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網山古村

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網山古村

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網山古村

劉子捷素材資料來源網路

斗門地區,明以前稱潮居鄉或潮居里,清代稱黃梁都,民國編為中山八區或分八、九區。其所轄的村落,千百年來歷經浩劫,有興廢,有分並,但其名稱卻基本保持不變的,清道光年間,縣令祝淮主修的《香山縣誌》,根據舊志和調查,書錄了當時黃梁都所轄村落(含現斗門大部及三灶高欄諸島)共一百九十四村,網山村還是一條比較年輕的古村落自清朝乾隆三十年立村,始祖從乾務鎮虎山村遷入,距今已有252年歷史,2009年被認定為第二批「廣東省古村落」,是珠海乃至珠三角地區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古村落之一。

網山村位於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西北面,斗門區主幹道之一北疏港路旁。地處南海之濱、崖門之東,依山而建,因村後的來隆山造型奇特,遠觀如同網狀,遂因此得名。這裡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如春,冬少嚴寒,夏少酷熱,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一處難得的人居之地。網山古村至今仍保存著清代乾隆年間的諸多生活細節和場景,被一些古建築專家譽為:「中國清代古嶺南人民居建築的活化石」。

經過200多年的風雨滌盪,網山村整體上仍保留了古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在該村舊村場的100多間古民居中,至今還有近70%保存著清代時期黃泥牆和具有嶺南特色的青磚房屋。各民居院落之間的巷道大小一致、整齊劃一,代表了珠江流域嶺南文化的特色。這裡沒有都市喧囂,可以漫步細賞古村的一些韻味。

網山古村掩映在一片青山綠樹間,遠遠眺望,綠瓦、黃牆、老樹、古巷,夾雜著一股久遠古樸的氣息一齊湧入視線,深邃而幽靜,宛如一幅秀山環抱,寧謐祥和的畫卷。這裡有著較深的歷史文化底蘊,岡州(新會的古稱)黃氏是江夏黃氏重要的一支,廣泛分布於五大洲,而網山黃氏則是岡州黃氏非常著名的一支。

最大特點在於「原生態」

「網山古村落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的原生態」。曾全程參與申報認定工作的乾務鎮文化站站長周永介紹說,儘管網山古民居的歷史並不算太久,但與其他參與申報的村落相比,網山村古民居不是祠堂、廟宇等特殊建築,而是百姓居住的普通民宅,且其中多數至今仍住有人家,更加「原汁原味」。「這一點得到了省專家組的認可。」

另一個給網山村「加分」的因素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據了解,省級古村落的認定標準核心是在於古村落中民風習俗等「活態」的民間文化是否被較好地保留與傳承。而在網山村,該村至今仍流傳的傳統民間藝術就包括飄色、裝泥魚、醒獅、鑼鼓櫃等,集中體現歷史文化的村志、族譜、碑文、牌匾等保存也比較完整。

網山村橫向上中下三街,縱向二十二條小巷,核心結構俗稱 「棋盤式」。這些糯米黃糖泥牆巷道古民居分布的整齊劃一,小巷筆直高低有序,在房子與街巷的布局就像一個個整齊的網格,也有點像地球儀上的經緯線,就是一張整齊劃一的結構網。

此外,村內還有祠堂3座,武帝廟1座,村後種有大量古樹,古村落裡面的參天大樹,方圓幾公里的巷道、溝邊、山坡旁等,到處長滿鬱鬱蔥蔥的樹,每戶庭院里也見縫插針地種著一些果樹,栽著花,整個村莊就像包圍在綠色的海洋中,進入這裡,滿眼古色古香,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網山村的古樹種類繁多,從榕樹到皂莢,從木棉到檜柏,從沙托到不知名的樹木無一不有。其中35棵古樹已有百年以上,最老的古樹已有200多歲,是開村之初,村裡的老祖先栽下的,至今依然枝繁葉茂。

迎陽門

從廣場繼續往東有古老的木棉樹,村口那裡有一個孤立的門以及一小段的古城圍牆,為迎陽門,那裡歷史悠久了,可惜就是圍牆被破壞的只剩下一小段了。是該村護村圍牆的東門,建於清代晚期(約1851-1876)。坐西向東,佔地面積約16平方米。門樓硬山頂,博古脊,琉璃瓦當、滴水;青磚壁,夯土山牆,石匾額行楷陰刻「迎陽門」,山牆兩邊與夯土圍牆相連接,圍牆有長約16米的兩段保存較為完整。

迎陽門前面的介紹牌如是說:迎陽門位於網山古村東側,高約三米,寬一米多,門上刻有「迎陽門」三字,歷經兩百年風雨,字跡清晰如舊。城門兩側由黃土夯築的古城牆相連。令人扼腕的是,古城牆在上個世紀其八十年代屢遭破壞,如今僅存城門左右兩側四、五米的一段古城牆,孤立的迎風矗立。在大自然的腐蝕和幾個世紀的風吹雨打下,牆體大多已斑駁脫落,露出黃色的泥層,更顯得古樸、純真。宛如一位老者屹立在村口默默述說著清朝末年民國初期,村民與土匪圍繞這段城牆展開的一場場血雨腥風的戰鬥情景。

武帝殿

看得出來,網山村也是在近兩年經過修繕的,村口的武帝殿色彩十分鮮艷,武帝當然是關公廟了,關平和周倉侍奉兩旁,關公恐怕是中國大地上香火吃得最多的先人,孔老夫子應該也比不上他,廟裡有一歷史的鑄鐵鐘。

武帝殿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坐西北向東南,三間兩進,佔地面積270平方米。頭門和兩廊維修時改為鋼筋混凝土頂,後堂為硬山頂,石腳青磚牆,石匾額楷書陰刻「武帝殿」,石刻楹聯楷書陰刻「萬古精忠昭日月」、「一生學問在春秋」,飾浮雕纏枝蔓框,石刻雕刻精美。

從武帝殿到廣場東邊,那裡有網山的革命鬥爭歷史介紹,講述這裡是廣東革命老區。

黃氏祖祠

團結互助,是網山村數百年不滅的傳統,也是這個村落在亂世中得以保全的原因。正因此,幾乎清一色的黃姓村民對於祖先葆有著最虔誠的追思。三座黃姓宗祠,是這個不算富裕的小村籌款修建和修繕的,與民居的黃泥牆不同,三座宗祠除了最早的一座牆體仍是黃泥外,其餘兩座都是磚牆結構,網山村村民對祖先的敬重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百年古樹

古村中必有古樹,一路走回到迎陽門,從黃氏祖祠往後,就看到百年古樹,從下而上看,確實壯觀,遮天蔽日。

百年古樹,從榕樹到皂莢,從柚子樹到木棉樹,從沙托到檜柏,植於清代中期,棵棵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雖然周圍的泥土被雨水沖刷殆盡,但虯曲如龍的根部仍吸附在土地上,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孩童們喜歡在樹下玩耍嬉戲,中年人喜歡在樹下縱論天下事,老人們喜歡在樹下遠眺夕陽,靜聽晚鐘。

沿著階梯走到大榕樹下,此時已經背靠大山,山上種著果樹,這裡看來就是道路的制高點了,我沿路拍著古村的遠景,與圖片比對,屋頂還是能拍到一些感覺的,不過全貌就沒辦法了。

一進村口的迎陽門、廣場及武帝廟,門口栽有兩棵大葵樹的地下黨支部,抗戰時期起防衛作用的古碉樓,以柏樹為暗號的地下聯絡站,古素樸拙的黃氏宗祠以及利用後山的自然景觀建造後山觀景台,都是值得引人駐足的地方。

將軍第

根據鄰居一個70多歲阿婆介紹,將軍第主人翁原本是一名放牛童到放哨發展到走上革命道路直到將軍,這位將軍的具體姓名皆因阿婆年紀大她一下子忘記了。

此外,這個寧靜的古村落還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革命游擊老區,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是廣東少有的、極具歷史價值的古村落。

在革命戰爭年代,網山村不僅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革命青年,還培養出一批具有先進思想的婦女青年積極分子,早在民國21年,就有進步人士在網山開展革命活動。他們秘密組織群眾,向群眾宣傳反帝反封建,宣傳抗日救國道理,成立「抗日救亡先鋒隊」,進行抗日救國鬥爭活動。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做出了很大貢獻。解放後網山村被評為「老革命根據地」。

1937年中共網山地下黨支部舊址,已列入珠海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地下黨支部那裡其實也跟普通民居沒什麼不同,就門前有兩棵葵樹,用來當做聯絡暗號,現在裡面人去樓空什麼都沒有。

網山村保存至今,實屬不易,歷史上曾幾度險遭毀滅。民國時期,國內兵災四起,政府自顧不暇,斗門一帶土匪橫行,網山村周圍當時聚集了7個小村莊,但因屢遭土匪入村燒傷搶掠,村民不堪騷擾,只得被迫放棄,遠走他鄉,一個接一個的村落從此消失,而網山村卻奇蹟般地保存了下來,而網山村村民全為黃姓,算起來都是沾親帶故,比起其他村落更為團結,每次土匪襲來,村民都能齊心協力,拚死抵抗,將土匪擋在了村外,村落因此得以保存。

古民居

在網山舊村場,至今仍有110座完好如初的古民居,它們佔據整個村落房舍的七成左右。沿途古村建築各種風格的都有,彷彿是整個歷史的發展都糅雜在裡面,黃色夯土牆體、青磚的舊屋、斗門當地特產紅白攪胎磚的舊屋,與新時代自建的小別墅式的房子,一併矗立路旁,形成獨特的景觀。網山村夯土古民居的原材料講究,通常用「三合土」即黃土、石灰、砂子拌和夯築,有的土中還摻入紅糖和秫米漿,以增加土牆的堅硬程度。這樣的土夯成的土牆鐵釘都難以釘入,經數百年風雨仍完好無損。此外,夯築時對土中含水量的控制,也是保證土牆質量的關鍵。含水量太少,土質黏性差,夯築的土牆質地鬆散,顯然不結實;含水量過多,土牆無法夯實,水分蒸發後牆體容易收縮開裂。通常施工中依經驗掌握,熟土捏緊能成團,拋下即散開就認為水分合適。幾種材料混合夯築成厚實的牆體,歷經200多個春秋風雨洗禮屹立不倒,猶如一座座時光堡壘,無聲地記錄著歷史的滄桑演變。在這一百多座古民居中,目前還有近七成的民居保存著清代時期的黃泥牆和青磚房屋。這些古民居以青磚、黃泥為牆,屋頂用綠瓦覆蓋、木材為屋頂構築而成。屋檐、屋脊、棟樑、窗雕、石雕、木雕等建築裝飾,有著濃厚的清代古建築特色。古屋之間的巷道大小一致、整齊劃一,猶如一幅美麗的圖畫,代表了珠江流域嶺南文化的特色。古民居居住的多為老人,村民們日升而作,日落而息,民風淳樸,十分熱情好客,虔誠地守護著祖先的珍貴遺產。

綠瓦

古巷、巷道

啟瓊黃公祠

建於清光緒己丑年。坐北向南,三間兩進,佔地面積329平方米。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石腳青磚前牆,山牆及後牆為夯土牆,祠堂內外飾石雕、木雕、灰塑、壁畫等,具較明顯的清代嶺南建築風格,是網山村啟瓊黃氏家族的宗祠。

澤順黃公祠

約建於清末。坐西北向東南,三間三進,佔地面積369平方米。硬山頂,石腳青磚牆,綠釉瓦當、滴水;石匾額陰刻「澤順黃公祠」,祠堂飾木雕、石雕、灰塑、壁畫等,與啟瓊黃公祠之間設有巷道。具較明顯的清代嶺南建築風格。

網山村縱巷

網山村入選廣東省第二批古村落的消息經南方都市報報道後,引爆一波「旅遊熱潮」,不少遊客沖著其「糯米黃糖牆」、「嶺南原生態」、「清代嶺南建築活化石」的建築特色紛紛驅車前來觀光瀏覽。

網山村的旅遊設施齊全的多,不僅村口有宣傳圖片,村內還有路牌,相關建築上還有介紹,網山村的外圍建滿了現代小洋樓,但老村還是比較完整的保留在中間位置,作為珠海迄今保存較完整的的近代村莊,來到這裡,遊客不僅能看到風格獨特的古建築和層巒聳翠的優美景色,還能充分體驗歷史文化名鎮、感受廣東省古村落的無限魅力。

值得稱道的是,網山村的村民十分珍視古民居遺產,保護古民居的意識十分強烈,改革開放富裕起來後,村民們也沒有大興土木破壞古民居的原貌,對上級採取的保護古民居的措施和行為,全村群眾堅決擁護和全力配合,使得這個兩百多年前建造起來的古村落才得以延續至今,成為後代的一筆寶貴財富。

網山地下聯絡站

舊民居、舊石街

網山村原有三座碉樓,不過貌似現在只剩下這一座了。

網山古街

串起古民居搞特色旅遊

「這相當於乾務鎮又多了一塊金字招牌。」據周永介紹,乾務鎮2015剛被評為 「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而網山村獲評省級古村則將乾務的歷史文化品牌「擦得更亮」,為該鎮發展旅遊業提供有利條件。

據了解,周永所說的「乾務鎮特色旅遊線路」以民間文化藝術為主線,包括游古祠堂、古鐘樓、嘗農家特色食品等。乾務鎮已經制定了初步規劃方案。

「三年前制定網山村總體規劃時,我們已經有了這種打算。」周永說,網山村專門規划了一個新村,給原來住在古民居的村民建新房,以盡量保存古民居群的整體風貌。

有點遺憾的是,街面都換成了平整的大理石板,掩蓋往昔凹凸不平的花崗岩石板的歷史足跡,在靠近祖祠,還有兩口古井,現在井口上面,為了行人的安全都加蓋不鏽鋼防護網顯得格格不入,理應用花崗岩石板仿古裝飾護欄以免失去古色古香的味道;既要發展旅遊業古村裡原有貨棧更是特色,理應復古重開。

遊覽攻略:

遊覽網山村可沿著迎陽門——東廣場、武帝殿、黃氏祖祠——百年古樹群——將軍第——地下黨支部遺址——古碉樓——地下聯絡部——古民居群落——黃氏宗祠的路線,基本按照我這條線路遊覽可節省許多時間。

我們不做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點拍照,回家一問,什麼也不知道這類遊客!我們熱愛文化之旅。自由行,深度游,讓速度慢下來,遊玩會更有質量,驢游的樂趣也許就在此,不在乎去到多麼有名的景點,不在乎看到多麼美麗的風景,也不在乎吃到什麼山珍海味,一切就這麼隨意,拿著相機漫步於古村中細品古韻,和村頭大樹下閑坐的老頭老太聊上幾句了解他們的村史和周邊村落環境。有個大致的下一站計劃,但隨時都會改變,也許因為突然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就多停留一會,也許因為心情突然改變就略過某個行程。驢游就像我的生活態度,有時咬牙也會堅持到底!驢游也是我的生活樂趣,一幢老建築會讓我欣喜,一段林蔭道會讓我陶醉,一餐可口美食會讓我沉醉,平淡中有樂趣,簡單中有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迪朗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TAG:迪朗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