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篆書的筆順結構

篆書的筆順結構

筆 順

筆順是寫好篆書的關鍵之一,合理的筆順有助於字的結構安排,有助於書寫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書的筆順,對初學者來說,也是入門的一把鑰匙。

篆書的筆順和漢字筆順規則基本相仿,如先橫後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等,這些對初學者來說是不成問題的。重要的是和漢字不同的筆順,而這些不同之處正是篆書筆順的特點,掌握了這些特點,就能把握好篆書的結體,做到勻稱均衡。

先中間後左右

對稱均衡是篆字的特點。對於有中心豎線的篆字,應先寫中間豎筆或中間部位的筆畫,中間定位後,再寫左右對稱的其他筆畫(如上圖的「生」、「木」字)。

對於有中心長弧(一般為撇、捺筆)的篆字,應先從中間長弧寫起,再寫左右對稱的筆畫(如「火」、「大」字)。

先外包后里頭

對於有字框的筆畫,一般應寫出外框的筆畫,隨後再寫框內的部分。這樣可以控制篆字形體的大小,避免整體不一致(如「固」、「旬」字)。

先主筆後副筆

對於篆字中有主筆曲畫的字,宜先寫主筆後寫副筆(如上圖的「七」、「九」字)。

先副筆後主筆

篆字當中,個別有主筆曲畫並起支撐的作用的字,應先寫副筆後寫主筆,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如「心」、「女」字)。

靈活運用

對於筆畫較為複雜的篆字,筆畫要求並不過分強求一致,只要順手,可以靈活運用,做到分布均勻就可(如「琴」、「鳥」字)。

結 構

獨體結構

字有獨體和合體之分。獨體結構的字沒有偏旁,獨立而自成體勢。篆字的獨體結構一般分直勢和曲勢兩種。直勢形正,而骨涵其中,要不偏不倚,嚴整端穩;曲勢和婉而字形美觀,要掌握好重心,穩而得勢(如上圖的獨體字)。

向背結構

篆字中有內抱和外抱之分。弓之背向外,弦向內者,指內抱,謂之「相向」;背向內,弦向外,指外抱,謂之「相背」。兩者各有體勢,不可等而視同。相向者雖向內抱,但兩部分皆有獨存之勢;相背者雖向外分,但兩部分皆存聯絡之形(相向如「共」、「各」字,向背如「北」、「行」字)。

相讓結構

有的篆字由於自身的特點,兩部分的字都朝向一個方向,安排不好,極易歪斜。這就要求對字作出相對的提升左側或提升右側的安排,彼此相讓,以達到和諧統一(如「男」、「卧」字)。

附麗結構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況,也就是說字的一部分附於另一部分,兩者不可偏離。這類字一般是以曲附正,字的正勢要寫得端莊凝練,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寫得多姿多態,這樣才會靜中有動,風神飄逸(如「飲」、「鼓」字)。

天覆結構

這類字屬上重下輕者,狀如頂戴,欲得其勢,應注意上下對準,不可偏倚,更不可頭重尾輕(如上圖「食」字)。

地載結構

這類字多半是上輕下重者,狀如生長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聳起,地載之筆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載結構的字最下面一畫要略高於有垂腳篆字的底線(如上圖的「五」、「生」字)。

排疊結構

字的左右為排,上下為疊。稱排的字,書寫時要有收有放,寬狹得所,自成體勢;稱疊的字要消納停勻,蹙縮得當,連接緊密(排如「絲」、「林」字,疊如「鼻」、「重」字)。

包裹結構

包裹結構都有圍包著的體勢。上包下、右包左的字宜闊,要圍中有缺,有舒展秀勁之氣;下包上、左包右和四包圍的字宜收,使外圍而不死,有靜穆之感;使內布置爽然,內外有呼應之勢(如上圖的「氏」或「曲」字)。

大小篆

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統稱,其用筆與甲骨文味道迥異,風格渾厚朴茂,結體絢熳多姿。

小篆是指秦始皇時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以秦篆為基礎,統一六國文字而出現的一種簡化的規範文字。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而且有規可循,是識篆與了解文字本義的唯一門徑。小篆發展到清代,線條變粗,而且突破筆畫粗細、頓挫、遲速、輕重、方圓的變化。小篆的另一個分支是漢篆,用筆上摻以方折的隸意,而入印的篆書更為方折,又稱繆篆,即摹印篆。

篆書推薦碑帖:

1. 大篆:《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石鼓文》、《大盂鼎》。

2. 小篆:《泰山刻石》、《嶧山碑》、李陽冰《三墳記》、鄧石如篆書、吳熙載篆書、楊沂孫篆書、趙之謙篆書、吳昌碩篆書、陸維釗篆書。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學術 的精彩文章:

姚建杭釋書譜

TAG:書法學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