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什麼設計?做個球阿

做什麼設計?做個球阿

本文作者「小懶瘋屁股」,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Spherical Building球形建築,顧名思義,外觀與球相似的建築。球形建築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多見,相較於日常見到的柱、條狀建築,它像金字塔一般更具有雕塑感。

左:Tijuana Cultural Center, 墨西哥;右:金字塔

Karsten Harries 在 The Dream of Complete Building 中說道,這種純粹的、絕對的建築形態與其周圍的環境並不能保持出一種基本的關係:It"s an idea built into infinite space, not a dwelling placed on the earth。即這種球形建築不屬於任何特定的場地或景觀,它本質上是可以移動,甚至可以旋轉的。如下圖的 Home Ball,它被設計成為可以水陸兩用:

Kugelhaus (Home Ball), designed by Johann Wilhelm Ludowici, 1961

球形建築的雕塑感在Bernd & Hilla Becher 夫婦的攝影作品中有所體現,他們所拍攝的工業建築就有很多球形作為主體的形態,多為水塔或是冷卻塔:

不過即算作為工業建築的一部分,其球形結構也並非作為人使用的空間,哪怕球形的體積擴大了,它的雕塑感也並未減弱。我將 Becher 夫婦拍攝的 Gastank,和Antoine Vaudoyer 於18世紀設計的 A House of A Cosmopolite 並置:

左:Gastank, Leverkusen, D 1969;右:A House of A Cosmopolite

其實 Gastank 和 A House of A Cosmopolite 已經被劃入了建築的範疇,但是這樣的球形建築,還是看著更具有烏托邦建築的特徵,更像一座雕塑。

A House of A Cosmopolite 剖面圖

Katherine Belkofer 在他的文章In Search of Ideal Forms: The Spa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culpture的開頭有一段關於燈柱和燈塔的討論:

「我們絕不會將一個燈柱視為建築,但如果我們將燈柱的尺寸擴大,並在內部創造出一個可居住空間,那麼這時可以將燈柱視為建築嗎?」

Belkofer 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但他的朋友又提出:若將 燈柱 換成 燈塔,燈塔似乎不就能被視為建築的一種嗎?

這個從燈柱過度到燈塔的過程,其實與從水塔到大球形建築的過程是相似的,無非是關於建築外部形態和內部功能的思考。之所以會產生對於雕塑和建築形態的懷疑,還是源於建築師對於建築 The Ideal Form理想形態 的追求。

他在文中指出,柏拉圖對世界的四大 「基本要素」 定義(立方體,四面體,二十面體和八面體)已在數千年建築師的實踐當中,球體,圓柱體,錐體,金字塔和立方體這些幾何元素,在現代主義建造過程中逐漸成為了理想形式:Le Corbusier 的薩伏伊別墅,Buckminster Fuller 的穹頂等都是對基本幾何形的探索。

薩伏伊別墅的平立面分析

富勒穹頂

作為建築的 「新幾何基本元素」 的第一種:球體,今天先來閑聊個球。

Spherical House

Spherical House,是法國新古典主義建築師 Claude Nicolas Ledoux 於1789年所設計的 「Ideal City of Chaux」 中的農場守衛的房子:

The House of the Farm Guard

The House of the Farm Guard 像個被輕輕地放置在地面上的大球,由三個扶壁式的橋分位於大球的三邊作為支撐。小屋的一側樹葉和枝幹,是傳統的牧羊人庇護所的象徵,而遠處地平線正在上升的太陽,使得整個小屋沐浴在田園式風光下。

這副畫面中農村小屋與周圍自然環境元素的關係,共同構成了普遍的原始守衛空間類型。

不過,說是 「共同構成」 其實並不準確,這個球形小屋看起來並沒有要與周圍環境融合在一起的意思。

小屋周圍的壕溝保護其不受周圍環境的干擾,而三座扶壁橋起到保護作用的同時,也阻止了球體的滾動。但這個小屋看著就像是要擺脫扶壁的束縛,成為一個滾動的球,或是一個想要升空的氣球,這都表現了它 「自由」 形態的象徵。

除了帶有 自由 的象徵意義,球形建築也具有 太陽 的涵義:

在 「Ideal City of Chaux」 中,Ledoux 也將城市的公墓中心設計成為一個巨大的圓形空房間。空房間內只有頂上的一個圓形的空隙,通過陽光在球體壁上的投影,可以模仿出天體運行的軌跡。

公墓建造在地下,從外部看向公墓,只有一個半圓形出現在視野當中。中心這個巨大的圓形空房間象徵著絕對的空白,表達他對死亡純粹而又詩意的定義。

將公墓的剖面和羅馬的萬神殿放在一起,似乎可以找到些共同點。羅馬人以高聳的穹頂表達室內的神聖空間,似乎高至凡人難以觸及。和人類脆弱的肉體相比,這個球形的空間象徵著人類 無限的自由 和 不朽的精神。

在17-18世紀時,球形建築體成為啟蒙運動時期建築師特別關注的對象。因此從1785年至18世紀末,包括 Claude Nicolas Ledoux 在內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師建造的球形主體建築,就有10多座。這些建築師們相信球形作為 永恆和完美 的古老意象,是一個崇高的存在。在他們的烏托邦設計中,這個意象比球形形態更為重要。

球體的自由意象在 1783 年第一個載有乘客的熱氣球成功起飛之後,得到了更好的升華。前文提及的A House of A Cosmopolite即是受此啟發:像熱氣球能擺脫地心引力一樣,建築的球形體量被抬離地面,與地面沒有任何接觸,似乎它崇高到並不是為凡人提供的住所。

A House of A Cosmopolite 立面圖

A House of A Cosmopolite 平面圖

Cenotaph for Newton

與 Spherical House 和 A House of A Cosmopolite 這種球體儘可能脫離周圍環境和現實相比,Etienne-Louis Boullée 於 1784 年設計的 Cenotaph for Newton 紀念碑展現了與場地更為緊密的關係:

Cenotaph for Newton 平面圖

為了表達對科學家 Isaac Newton 啟蒙思想的崇拜與致敬,Boullée 選擇了代表了完美和權威的球體,以源於大自然的最純粹的形態表達最純粹的精神藝術。

Cenotaph for Newton 立面圖

這座紀念碑是由一個直徑為500英尺的球體,嵌入一個三層的圓柱狀底座構成的,因此球體的一大半體積是被掩藏起來的。從平面上看,外部平台通過窄窄的側邊樓梯相連,與建築體量形成極大的反差,而從立面上看,建築本身也只有一個很小的進入口,這些共同渲染了建築的莊嚴氣氛。

Cenotaph for Newton 剖面圖(白天)

從外部的入口進入建築內的隧道,隨著參觀者逐漸接近球體中心,隧道也被逐漸抬高,隨著登上最後一節樓梯,參觀者才真正進入到大而空曠的球形內部中心,而這裡正放置著牛頓的石棺。

Cenotaph for Newton 剖面圖(夜晚)

Boullée 創造了一個反轉內外光環境的室內空間:在白天,穹體內部被黑色圖案覆蓋,光線通過厚圓殼上的孔隙進進球體內部,而小孔的布置對應行星和各個星座的位置;而到了晚上,光線從懸掛在球體中心點的超大型照明燈輻射出來,並且穿過漫長的入口隧道。

從剖面圖也可以看出 Boullée 對於結構和力的思考:球體越趨於頂部,牆體的厚度越薄,而周圍的平台作為支撐構件有具有足夠的厚度,第一層平台也被設計成為了扶壁的形狀。

可惜的是,這座紀念碑並未建立,但 Boullée 對於球體內部環境的畫被刻印了下來並廣為流傳。1980年Lebbeus Woods 設計的 Tomb for Albert Einstein 就是受了 Boullée 概念的啟發(雖然我沒有get到他是在哪裡受到了啟發)。

Tomb for Albert Einstein 概念圖

「it was an asymmetrical space station traveling on the gravitational warp and weft of infinite emptiness, passing through clouds of mutational radiation, riding electromagnetic currents into the void.」

亂說幾句

一個多月沒更新,因為放暑假去了,有嘗試著想更新,發現時間太破碎化了於是乾脆給自己放了個假。另外,上學期熟悉我的旁友知道,我每當壓力大或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去寫個推,寫完心情就好了。所以,沒有更新這件事也間接說明我暑假過得異常開心哈哈哈哈哈哈哈,但是顯然粉是邊漲邊掉,不要掉了我回來了- -。

為什麼又有動力寫了呢?因為要開學了(手動攤手)。那麼就,

開...........學...........好...........阿...........各...........位...........

(想多看更新的朋友請為我打callllllllllllllllll)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字內容來自文本 Body and Building: Essays on the Changing Relation of Body and Architecture; Claude Nicolas Ledoux, visionary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utopia; In Search of Ideal Forms: The Spa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culpture 整理再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

#Spherical Building

更多文章:

Talks | 我眼中的「非正式城市」

Talks | 探索了一個世紀,建築師們都在身體和空間的話題上做了什麼文章?

Art | 說說 Music Notation 究竟是個啥!(下)

Talks | 上帝為什麼無法阻止荷蘭人在海平面以下生存?

Meth | 說說 Music Notation 究竟是個啥!(上)

(全文完)

本文作者「小懶瘋屁股」,現居杭州,目前已發表了17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小懶瘋屁股」關注Ta。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日記:連戰連敗的設計師
豆瓣相冊:要增肥永遠做減肥餐
豆瓣相冊:行きたいところ「日劇日影綜藝截圖」
豆瓣日記:這不是一篇遊記,這就是個名古屋買買買攻略

TAG:每日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