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界說鬼神與魂魄

界說鬼神與魂魄

陸機一首《泰山吟》,說盡了中國古代思想中人死後靈魂的去處。

按余英時在《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中所詮釋,此詩中「幽塗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頗像分指魄與魂。鬼即魄,故在地下的「幽塗」,靈即魂,則集於「神房」。詩中以梁甫與蒿里兩地並舉,尤其值得注意。蒿里是「下里」、「黃泉」,自屬「幽塗」無疑。梁父則是小山,在高處。《史記·封禪書》說:二曰地主,祠泰山樑父。蓋天好陰,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

陸機《泰山吟》

泰山一何高,迢遞造天庭。

峻極周已遠,曾雲郁冥冥。

梁甫亦有館,蒿里亦有亭。

幽塗延萬鬼,神房集百靈。

長吟泰山側,慷慨激楚聲。

按余英時在前述論文中根據歷史文獻和馬王堆帛畫等相關資料推斷,中國自遠古部落時代就已經有了死後靈魂的概念,殷周時代,魂與魄的概念逐漸清晰,到公元前6世紀,魂魄開始混用。但魂魄各其所指,細琢磨,仍有分別。這在《朱子語類》「鬼神篇」中討論得更為細緻,只是朱熹以推理為主,而不是做歷史的考據。

以下節選自《朱子語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說盡了。

今且須去理會眼前事,那個鬼神事,無形無影,莫要枉費心力。

或問鬼神有無。

曰:此豈可咋說!便說,公亦豈能信得及。須於眾理看得漸明,則此惑自解。《論語》樊遲問知一節,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人且理會合當理會的事,其理會未得的,且推向一邊。待日用常行處理會得透,則鬼神之理將自見得,乃所以為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亦如此。

神,伸也;鬼,屈也。如風雨雷電初發時,神也;及風止雨過,雷住電息,則鬼也。

鬼神不過陰陽消長而已。亭毒化育,風雨晦暝,皆是。在人則精是魄,魄者鬼之盛也;氣是魂,魂者神之盛也。精氣聚而為物,何物而無鬼神。

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問生死鬼神之理。曰:天道流行,發育萬物,有理而後有氣。雖是一時都有,畢竟以理為主,人得之以有生。氣之清者為氣,濁者為質。知覺運動,陽之為也;形體,陰之為也。氣曰魂,體曰魄。高誘淮南子注曰:「魂者,陽之神;魄者,陰之神。」所謂神者,以其主乎形氣也。人所以生,精氣聚也。人只有許多氣,須有個盡時;盡則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而死矣。

問魂魄。曰:氣質是實的,魂魄是半虛半實的。鬼神是虛分數多,實分數少的。

問魂魄。曰:魄是一點精氣,氣交時便有這神。魂是發揚出來的,如氣之出入息。魄是如水,人之視能明,聽能聰,心能強記的。有這魄,便有這神,不是外面入來。魄是精,魂是氣;魄主靜,魂主動。

陰陽之始交,天一生水。物生始化曰魄。既生魄,暖者為魂。先有魄而後有魂,故魄常為主為干。人生初間是先有氣。既成形,是魄在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既有形後,方有精神知覺。子產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註:見《左傳·昭公七年》(公元前534年)】數句說得好。

動者,魂也;靜者,魄也。「動靜」二字括盡魂魄。凡能運用作為,皆魂也,魄則不能也。今之人所以能運動,都是魂使之爾。魂若去,魄則不能也。

魂屬木,魄屬金。所以說「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數也。

人之能思慮計劃者,魂之為也;能記憶辨別者,魄之為也。

問:人之死也,不知魂魄便散否?

曰:固是散,他根卻在這裡;盡其誠敬,則亦能呼喚招得他氣聚在此。如水波漾,後水非前水,後波非前波,然卻通只是一水波。子孫之氣與祖考之氣,亦是如此。他那個當下自散了,然他根卻在這裡。根既在此,又卻能引他那氣在此。此事難說,只要人自看得。

祭祀之禮,有其誠則有其神,無其誠則無其神。

祭祀之感格,或求之陰,或求之陽,各從其類,來則俱來。然非有一物積於空虛之中,以待子孫之求也。但主祭祀者既是他一氣之流傳,則盡其誠敬感格之時,此氣固寓此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學清敘 的精彩文章:

管理內參:一篇短文何以吸引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等作注

TAG:理學清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