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分享治療關節痛的名家手段,內含具體使用方法

分享治療關節痛的名家手段,內含具體使用方法

導讀:對於治療痹證的心法,本文作者提出需用重劑。同時也提出很多具體的使用方法,對於痹證的治療,非常具有借鑒意義。全文有理法,有方葯,有醫案,讀之收穫頗豐,推薦大家學習。

治痹需重劑,用法宜細究

作者/王士福

痹證實者多,虛者少;熱者多,寒者少。治痹首當分清虛、實、寒、熱,萬勿為風、寒、濕三邪所局限。初病切忌溫補,久病治風亦宜結合養血;治寒宜結合補火;治濕宜結合健脾益氣;治熱宜結合滋陰、解毒,以防爍陰耗液,熱郁化毒。臨證多從溫病治法,初病以清衛、氣之熱為主,久病以清營、血之熱為主;久病必虛,治以益氣養血。

熱痹宜大劑清熱解毒,搜剔痰瘀

熱痹初起多有發熱、口渴、脈洪大或滑數,狀似溫病邪在衛氣,伴有關節疼痛,數日後關節疼痛部位出現局部紅腫,並有灼熱感,初起多發生於踝、膝、腕、肘、肩等大關節處,其中以踝、腕最為多見。若久而不愈,即逐漸累及諸小關節。病在大關節易愈,小關節難療。治療當以疏透、清熱、解毒為法。

疏透用牛蒡子、連翹、芥穗之類,切忌過用大辛大溫之劑。如疼痛較重,舌苔白厚而滑者加獨活一味,此葯不但有疏風散濕之功,若用至60g既有鎮痛之神效又無副作用。

清熱以大劑白虎湯為主。若脈洪大者,石膏量少則120g、多則250g,此乃從《吳鞠通醫案》中治趙姓太陽痹案中悟出。其方用生石膏180g,並云:「(治痹)六脈洪大已極,石膏少用,萬不見效,命且難保。」又治一停飲兼痹案,每方生石膏用至240g之多,並云:「停飲兼痹脈洪,向用石膏無不見效,自正月服藥至十月,石膏將近百斤之多。」吳氏之言乃礪練之談。熱毒之解毒,用白花蛇舌草30g,忍冬花、藤各30g。

若高燒期已過,時而低燒,關節紅腫疼痛,此時邪已入營,當於前方中加清營之品,如生地、元參、丹皮、赤芍等。若脈細數,舌質紅絳者重用清營葯。若脈洪或滑,舌質微絳中有黃白苔者,多用清氣之白虎,少用清營之甘寒、咸寒。比如葉天士所云:「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

若低熱,經多方疏透、清氣、泄營諸法久而不退者,宗張宗祥《醫藥淺說》常加山川柳一味15~20g、每獲捷效。

若病久關節疼痛紅腫,僵直難以屈伸者,此為毒熱之邪著於關節,與痰濁血相結,互阻於絡道,最為難治。於前法外,當加豁痰破血之品,並以蟲類葯搜剔絡道方可取效。清熱仍以忍冬花、藤各30g,白花蛇舌草30g,再加山慈姑10~15g,紅芽大戟6~12g,此二葯乃萬病解毒丹(又名玉樞丹)之主葯,徐靈胎贊其方曰:「此秘葯中之第一方也,用藥之奇不可思議。」

豁痰重用半夏、南星各60g,按《黃帝內經》十三方中有「半夏秫米湯」治不寐,《靈樞》謂其效曰:「覆杯則卧矣」。觀《吳鞠通醫案》治不寐每用半夏少則一二兩,重則四兩,臨證用吳氏之量治不寐數十年,取效甚捷,從未發生過副作用,可證古人早已掌握半夏鎮靜之功也。多年臨證體會,半夏不同之用量具有不同之功效,如6~12g具有和胃之功;10~20g則有降逆止嘔,化痰暢中之效;若30g以上能安神療不寐;60g以上又具有鎮痛之效。

半夏和南星二味為豁痰之要葯,觀諸傷科書治骨折諸方,多有重用南星者,深思其理,始悟古人以南星專止骨之痛,又經多年體驗,南星對各類骨關節疼痛者,多收捷效而無副作用。若蟲類搜剔絡道之葯,如全蠍、僵蠶、蜂房、蜈蚣、穿山甲等,皆可選用。臨證體會,此類蟲葯若入煎劑,影響療效,以軋細末沖服為好。若邪濁阻絡難通者,可再加麝香少許香竄通絡,以助蟲類搜剔之力。

若病久失治或誤用辛溫大熱之劑,致使關節腫大、拘攣變形而肌肉削瘦如梭狀者,最為難治。此因精血、津液被熱毒煎爍所致,治宜養血增液,滋潤筋肉關節,壯腎益精以滋下源為主,如四物、吳氏增液湯及丹溪之虎潛丸等以緩緩圖之。若關節疼痛難忍不可近者,常以張覺人《外科十三方考》所載之「五虎下西川」合小活絡丹二方加減為丸,以湯劑送服。即:

蜈蚣5條,全蠍15g,穿山甲20g,僵蠶30g,蛇30g,乳香30g,沒藥30g。

上為細末,以草烏30g煎湯。以湯泛上藥為小丸,每次服10g,效果甚好。

尚有關節腫痛低熱,併兼現堅硬紅斑加豆大或環形紅圈者,亦甚難愈,常以白花蛇舌草、銀花、山慈姑、紅芽大戟以解毒;大劑白虎以清熱;當歸、赤芍、生地、丹參、丹皮以養血活血清營;再加穿山甲、土鱉蟲以逐痰軟堅,每每收效。

此類熱痹所難醫者,以其反覆也,往往此處腫痛消失,不數日他處又現腫痛。若反覆一次較一次輕者,亦為向愈之兆,應囑患者堅持服藥。此症不經數月治療,鮮有完全獲效者!

例1:劉某,女、41歲,某刺銹廠工人。1985年12月來診。發病月余,周身關節疼痛,尤以踝、膝、腕、肘為甚,痛不可近,終日號哭,行動不便,走路須人協助,踝、腕關節腫而紅熱,發熱常在37.5 C~39 ℃之間,口渴、便燥,舌質紅苔黃且厚,脈滑大。化驗:類風濕因子陽性。

觀前方多用溫燥,或服中成藥風濕寒痹片,反致病勢加重。此熱痹也。濕熱互結,著於關節,又過服辛燥,濕邪雖去而熱邪化毒,致使關節紅腫。今審症、舌、脈乃陽明經、腑皆熱皆實,大有入營之勢,治宜先清陽明氣分之熱,通腑之實。略加營陰之葯,以防熱邪由氣入營再以復陽明陰液,並解毒之品以化其熱毒。葯以:

生石膏120g,知母30g,生大黃10g(後下),枳實15g,白花蛇舌草60g,忍冬花藤各30g,元參30g,生地30g,丹皮20g,赤芍20g。

上方服3劑後,腑氣已通,熱已退至38℃以下。疼痛弛緩、紅腫未消,此腑氣雖通、熱雖退半,但熱毒之邪已與原濕邪所化之痰濁,阻於關節絡道,非重劑豁痰及蟲類搜刮則不為功。原方去大黃、枳實,加半夏60g,南星60g,山慈菇15g,全蠍10g(軋細末吞服)。後以此方加減出入,服百餘劑,共用生石膏15kg余,痊癒。化驗類風濕因子已為陰性。

寒痹並用二烏,大劑暫服

臨床常見者有二類:其一是下肢一側疼痛劇烈,不能屈伸著地,睡眠也不能卧於痛側,其痛處多由環跳穴經委中、承山下至崑崙穴,其發病誘因多由感受寒涼而起。常治以《金匱》烏頭湯加四物湯,每取捷效。取效速否,取決於川、草烏之劑量,此病機是下肢陽微又為寒邪所襲,寒凝血滯於陰絡,營氣不通所致,非大劑辛熱活血則不為功,故川烏、草烏並用各30g。

二烏皆溫經定痛之葯,而川烏之力緩而效持久;草烏則效速而不耐久,今二者並用速效而持久矣。然二烏《本草經》皆謂其有大毒,是否可用此重量?經多年臨床體會,川烏、草烏只要配伍、煎法、服法合宜,雖量大效顯且速而不中毒,用之不當即使小量也會中毒。按二烏之中毒量和有效量非常接近,古人嘗謂:「葯弗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即指二烏之毒性反應。又據曹穎甫注釋《金匱》烏頭湯云:「烏頭其顆甚小,一枚約有今制三錢,五枚則可兩半矣。」重用二烏,配伍以生甘草30g,且二烏同生甘草先煎一小時,後下余葯,其毒自解。

關於服法,若二烏如上重量和煎法,其劇痛一劑即緩、二三劑痛止大半,甚至疼痛消失,或只感痛處微麻,此時即可停用二烏,加薏米30g,澤瀉20g,通草10g,以甘淡滲泄其毒,防其逐漸蓄積為害,服二三劑後再加原二烏各30g,如此反覆10餘劑,使寒痹散疼痛止而不傷正,多可獲愈。

觀近用二烏者,畏其大毒,輕量1~2g,重量不過15g,不敢重用,但敢久用。此正合二烏中毒之特性,小量雖僅有小毒,然久服必蓄積為大毒,又未達二烏有效之量,其後果是中毒而無效!筆者亦知其毒,二烏各30g非盲目大膽也,是以配甘草先煎以去其毒而存其效,故敢於重用而不敢久用耳!

另有下肢痛痹者,多在兩腿肩窩至小腿肌肉處,即委中以下至承山穴和承筋穴之間,以酸沉、麻木腹痛為特點,站立行走則重,卧床高位則輕。此痛與風、寒、濕、熱痹不同,多發於50歲上下之老年人。治療當以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為主。以「當歸四逆湯」加劉寄奴、蘇木、土鱉蟲以助通脈之力,加黃芪20g以領諸走血葯。藥用:

當歸20g,芍藥30g,桂枝15g,細辛3g,通草3g,劉寄奴30g,蘇木30g,土鱉蟲10g,甘草10g。若兩下肢不溫者,可加附子10g。

著痹重用豁痰

病者肩臂酸痛而沉重,手指疲軟有時陣發麻感,舌苔多白滑、脈多沉滑或浮滑,多發一側,中年以上多有之。此症若以寒、熱痹治之難以取效,此乃濕痰流注關節所致,當以燥濕豁痰為主,常用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豁痰葯治之,每每獲效。方用:

半夏60g,茯苓20g,枳實15g,風化硝10g,南星60g,鹿銜草30g,片薑黃15g,全蠍10g。

若脈浮滑兼有風邪者,加獨活30g。此方亦治肩臂難以屈伸者。

腎虛腰膝痹痛,溫補肝腎祛痰疏風通絡

人年40以後則腎氣虛。腎主骨,腰為腎之府,故腎虛則腰痛。因乙癸同源,腎氣虛則肝氣亦虛,肝主筋,膝者筋之府,肝氣虛則膝痛。年老肝腎虛則脾之運化水濕之功亦弱,加以夙有濕邪之患於絡道,難免痰阻於關節,故老人多有腎氣虛挾頑痰阻絡之腰、膝痛症,常於補肝腎劑中加豁痰祛風通絡之品。自製有益腎療骨刺方,用之即可緩解疼痛,常服肝腎之氣壯,骨刺可得控制而削也。藥用:

鹿銜草30g,風化硝10g,骨碎補20g,肉蓯蓉20g,桑寄生20g,山萸肉15g,半夏30g,南星30g,獨活30g,全蠍10g。

例2:邊某,男、56歲,退休工人。

夙患腰、膝痛,近日加重。上下樓兩膝疼痛,尿頻,六脈沉滑,舌淡少苔。西醫經X線檢查,診斷為腰椎、膝均有骨質增生。年過半百,肝腎之氣已早衰於下,腎虛則腰痛,膀胱虛則不約故尿頻。肝虛則膝痛。又腰為督脈所屬,督主一身之陽,故治切忌用陰傷陽。加以平日嗜酒,酒易生濕,濕聚化痰,難免濕痰阻絡,不通則痛矣。此症肝腎之早衰,屬內屬虛;痰濕為患,屬邪屬實。故治宜益肝腎,通督脈,豁痰燥濕。處方:

鹿銜草30g,鹿角霜20g,肉蓯蓉20g,炒杜仲20g,山萸肉15g,骨碎補20g,獨活30g,姜半夏60g,制南星60g,風化硝10g。

此方服7劑痛減大半,夜尿由4次減為1~2次。後以此方出入加減服60餘劑,再經X線檢查原骨質增生之處已不明顯。

分期論治,屢用達葯

(一)治痹當分初、中、末

王海藏云:「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初、中、末也。初治之道,法當猛峻者,謂所用藥勢疾利猛峻也;······中治之道,法當寬猛相濟;······末治之道,法當寬緩,寬者為藥性平善,廣服無毒,惟能養血氣安中。」治痹亦當如此。

初期當分風、濕、寒、熱之邪,以大劑猛峻以速去其邪。中期者失治或邪未盡去者,當於祛邪猛葯中少加扶正之品,如黃芪、當歸、寄生、白朮等可選用一二。若經年累月遷延不已,因邪襲經脈,運行失常,轉為虛證,特別容易引起血虛,故治當注意養血補血,以「獨活寄生湯」最為得當,中有歸、芎、地、芍四物,養血補血,此為痹證末期扶正祛邪之效方。若初期邪盛之時用之則誤。若面色?白、短氣乏力而氣虛者,本方去寄生加黃芪、續斷,名為「三痹湯」。若身體虛弱,周身疼痛而無定處,纏綿不已(化驗均為陰性),可用《金匱》「黃芪桂枝五物湯」,切莫當風、寒、濕痹治。

(二)辨痹證關節腫痛

痹證關節疼痛有腫者,有不腫者,宜詳辨之。大凡腫者較不腫者為重,若但腫痛局部不紅不熱,舌淡少苔或白滑苔者,多屬寒濕之邪流注關節;若腫甚而痛不顯者,多因於濕;腫痛而灼熱,舌質紅絳苔多黃膩或白膩者,多屬濕熱化毒之候;若關節腫大,肌肉削瘦難以屈伸者,乃濕熱化毒轉為化燥,煎耗津液精血所致,最為難治。

大凡痹證腫痛者,多因濕邪流注於經脈關節所致,因濕邪粘膩濡滯、日流注關節,濕邪越聚越粘,膠著不去,腫久不消,與頑痰死血相結,留滯難除。

治腫初期常加二妙、薏米、澤瀉之類。末期常重用半夏、南星、白芥子配逐瘀之土鱉及蛇、蠍蟲類搜剔絡道。此外,亦常用劉寄奴30g,蘇木30g,此二葯為消骨腫之效葯,且有活絡、止痛之功。

(三)痹痛用藥

痹證之痛是因風、寒、濕、熱之邪所致之關節骨痛。乳香、沒藥是治因撲跌損傷血腫而痛者。元胡、川楝是醫氣滯血而痛者。五靈脂、蒲黃是療血瘀血滯而痛者,專主下焦。瓜蔞、薤白專主上焦胸痹氣滯之痛。丹參、檀香專主上焦氣滯血滯之痛。上藥雖皆屬止痛,但用於痹證骨痛則葯不對證,故效不確切。用半夏、南星各60g,再隨症配伍,確有止痛之效,若量小亦無效。其配伍為:

以風濕之邪為主者,配獨活30~60g;以寒邪為主者配桂枝10~20g。患痛痹一側腿痛劇烈,又不耐二烏者,常以半夏、南星各60g,配桂枝15g,止痛效果甚佳。

以熱邪為主者,配大劑白虎湯。若腫而痛者配全蠍10g,蘄蛇20g,劉寄奴30g,腫痛無論新久,10數劑即可消腫止痛大半。

(四)藤類引經葯之運用

治療痹證,因病變部位常在四肢關節處,為了引藥力達到病所,以提高療效,方中可加藤枝類藥物。如:

絡石藤:通絡祛風,善通絡中之滯,肝腎虛之風濕痛痹者最宜。

青風藤、海風藤:二葯均可祛風濕、通經絡,治風濕痹痛。前者以鎮痛之功最顯,且有止癢之效。後者擅治絡中之風,遊走性疼痛。

忍冬藤:具清熱解毒之功(比忍冬花較勝),又專主絡中之熱毒,故善治熱痹腫痛。據張山雷《本草正義》云:「今人多用其花,實則花性輕揚,力量甚薄,不如枝蔓之氣味俱厚,古人只稱忍冬,不言為花,則並不用花入葯。」

雞血藤:功能通絡舒筋、活血補血。專通絡中血,故用於婦女及血虛者最宜。

伸筋藤:功能舒筋活絡,清熱利濕。主治風濕筋骨疼痛,腰肌勞損。筋急肉痛者可選用。

天仙藤:祛風濕,通經絡,化水濕,消腫止痛。凡風濕痹痛兼有水濕而腫者最宜。

絲瓜絡:通絡祛濕,專祛絡中之濕。

桑枝:能通絡清熱舒筋,利關節,引諸葯之力達於四末,為療四肢疾患之主要引導葯。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信息,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關節痛 的精彩文章:

體濕吃它,關節痛吃它,眼花吃它,鼻炎吃它,不要再亂吃藥了!
這種樹根功效很多,治風濕關節痛特別好
4年齡段容易發生關節痛
你以為的關節痛,其實並不是:這種情況你不一定知道!
這種關節痛是類風濕徵兆!可別當成小毛病

TAG:關節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