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周展評 如何分辨展覽

一周展評 如何分辨展覽

當藝術開始接受公眾口味的挑戰,就標誌著藝術進入了現代性時期,但直至現今,中國大眾美學和展覽文化之間的溝壑卻仍然深邃。在藝術的生態鏈條上,如何建立標準,分辨好壞?判斷一個美術館、博物館,要看它為公眾收藏展示了多少優秀的藝術品,普及和傳達給公眾多少藝術常識,是否準確地記錄了一個時代的藝術流變;判斷一個畫廊,得看它培養出了多少優秀的藝術家,引領了什麼樣的藝術潮流,同時又能在藝術家和收藏家之間建立怎樣良好的互動關係;而判斷一個展覽的影響力,則要看展覽為觀眾啟發了怎樣的新思考,以及對生態的發展構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BAM首場十年展

展期:2017年9月2日-9月15日地點:Tabula Rasa畫廊

GIF/861K

BAM是一家位於北京和紐約的綜合領域的設計事務所,由來自美國的Jake Walker、Dan Gass和Allison Dailey聯合創立。提起這個事務所的名字,或許有些陌生,但是他們的作品無處不在,至今他們已經在世界各地完成了從建築到景觀甚至到舞台裝置等不同類型的項目,在中國的代表作有北京大興公園、北京住總萬科廣場、北京頤堤港兒童遊樂園、台灣里帝歐餐廳等。展覽以設計模型、裝置藝術、影像和文獻、全方位呈現BAM從2007年到2017年十年來在中國景觀設計領域的跨界探索與成果,其中不乏BAM那些腦洞大開的創意設計。對於BAM來說,這次展覽也可以叫做「愚蠢的十年」,他們認為雖然很多作品已完成並且被建造出來,常常看上去很好玩,但是通過當代媒體的標準化鏡頭去觀察或甚至去實際體驗的時候會發現,它們的生存缺乏合適的條件。在過去的十年里,BAM不可否認「只會說是」的愚蠢策略導致了無數的錯誤,但最終還是造就了作品集中奇怪而豐富的作品。這個展覽是誠實和不安的,甚至會展現BAM的邏輯錯誤。雖然BAM準備成為中國領先的設計公司之一,但是,愚蠢的十年,在這個時間和地點成為了一次反思過去和追趕未來的機會。

張雪瑞新作

展期:2017年9月2日-10月17日地點:今格空間

GIF/556K

這是藝術家張雪瑞在今格空間的第二次個展,此次展出的十餘幅新近創作,依舊延續了藝術家熱衷的格子與漸變色,但在空間處理和觀看方法上更多思考於移位與分離探求。張雪瑞十幾年的創作實踐一直圍繞著規則的結構布局與漸變色彩。空間、時間、關係的探討與搭建形成了藝術家獨特的藝術語言即抽離具體物相的視覺空間,漸變格子組成的畫面又暗示出藝術家極為具體而真實的情緒。藝術家從身體力行的工作方式手工逐格推進,在創作過程中受到來自個體經驗及感性因素影響而呈現出的不可控性及偶然性,使她的作品超越簡單純形式表現出豐富內在。

15CM——寬雲個展

展期:2017年9月2日-10月2日地點:亦安畫廊

GIF/812K

寬雲即亦安畫廊的創始人張明放,屹立在畫廊業多年,舉辦無數藝術家展覽,他終於辦起了自己的繪畫作品展。張明放的創作出自一種情感需求,繪畫是他的日常情感日記,畫廊主對於繪畫的敏感,轉化為他筆下的能量。從扇子、油畫,再到此次展出的水墨,不拘一格、狂躁不安的情緒被細膩地組織在畫面上,人物、動物、靜物色彩斑斕地交織在被渲染成黑色的宣紙之上,對色彩敏銳的判斷,讓寬雲的作品成為一道顏色的風景線。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藝術家,寬雲對於展覽題目存留了一絲神秘感。15CM,或許是人與人最近的安全距離,或許是他此前一直持續書寫的十五願,亦或許是文明的距離——如何用15厘米來衡量我們與文明的距離。

唐永祥個展

展期:2017年9月2日-10月15日地點:魔金石空間

GIF/686K

不斷的覆蓋、重構,以及切割、移動、添加或複製使得唐永祥的每件作品似乎都各自成章,卻又都顯示出「未完成」的陌生狀態,讓思辨顯露其中。在畫面的部署中,藝術家埋下了很多形式伏筆,也暗藏了不少語言機關,但所有這些設計根本上還是為了將觀者從既有的圖像認知經驗中解放出來,進而將觀看和解釋最大限度地開放給觀者。同時,他也製造了很多阻礙和斷裂。正是這些斷裂處,恰恰成為我們進入他畫面的入口,就像他自己目光所及的總是那些負形結構一樣;也正是這些斷裂處,展開了新的虛構的可能,意在通往一種掙扎在主觀表象和虛幻表象之間的新的想像機制。

啊,王一凡

展期:2017年9月2日-10月6日地點:星空間

GIF/715K

王一凡畫中大都是他的熟人,畫面里的真實感,既沒有再現真實的生活,也沒有迴避生活的真實,而是一種現象學的主體體驗的真實。這次展覽主要展出了王一凡新近完成的5幅油畫和1件舊作,作為本次展覽的策劃人,同時也是闡述者、藝術家王光樂把王一凡嵌入了新中國繪畫中從敘事到抒情這一脈絡,特別是與「新生代」以來的階段相參照——這是所有社會性的夢想破碎之後的繪畫,也是觀念藝術洗禮之後的繪畫,還是比具象繪畫歷史更悠久的中國人畫的具象繪畫——繪畫理應因此變得沉重,但在王一凡這裡,繪畫卻蛻變為一種輕盈,就像「唐詩」之後出現的「宋詞」,沒有了言志和載道的負擔。新時期以來的繪畫,從集體敘事到個體言說,從「我們」到「是我」,再到「我的感嘆」,繪畫終於可以各言所是,回到繪畫該有的審美功能。「啊,王一凡」,既屬於這一帶有普遍性的歷史過程,也預示著王一凡繪畫語言的成熟和藝術方向的形成。

仝天慶「無有恐怖」

展期:2017年9月2日-10月6日地點:星空間

GIF/874K

在仝天慶多年的創作中,不難察覺民間藝術對他的滋養,2017年,藝術家將過去兩年里的一些特殊經歷匯入《無有恐怖》。「無有恐怖」語出佛家在世俗中最為普及的《心經》,原意為「心裡沒有牽掛才不會產生恐懼」。然而,在仝天慶看來,「人」是不可能根本地擺脫「牽掛」的,只要還是「人」,就有可能被某種突如其來的畏懼所包圍,瞬間無所適從。「無有恐怖」則永遠是一個無法企及的幻象。而在這次展覽里,仝天慶還進行了一個大膽的嘗試:他放棄了對於布展的支配權,邀請藝術家好友梁碩從空間體驗和整體氛圍的角度對其作品進行一個全新的呈現,強調「展覽亦作品」的創作理念,為觀者帶來不同尋常的觀看體驗。

拾年——曹繼元、劉婷婷雙人展

展期:2017年9月2日-9月4日地點: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

GIF/832K

所謂「基底」,是指催生出作品的東西,是那些在藝術外部使作品成為作品的條件,或者是使作品功效產生的載體與環境,進而,它是怎樣把自身能產為藝術的。對學院中國畫教育出身的曹繼元來說,「基底」是他極為關心的,不過於他而言,這個基底不是筆墨,而是關於紙。這些年來,他的作品從紙的「再造」出發,進而從再造紙與他日常生活的隱喻關聯出發,直到作品的表現與他的生活意圖十指相扣,互相織就。這次展覽就結合了他和劉婷婷的生活元素,展廳以三個時段劃分,主廳為2017年3月到8月,藝術家夫婦領證後共同創作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愛你》等;左側展廳為2014年至2015年,藝術家分手時期曹繼元獨自創作的「燒毀與重組」之《你是否留下了一片雲》、《結束的第22天》等;右側廳為《把我自己作為禮物送給你》、《純潔的你》等作品。

#17——Parker Ito個展

展期:2017年9月2日-10月22日地點:北京現在畫廊

GIF/838K

本次展覽是Parker Ito在亞洲首次個展,展出10幅布面油畫作品和一件錄像作品。作為美國藝術界最受矚目的年輕藝術家之一,Parker也是一個十分有個性的藝術家,不接受媒體的採訪,不允許將自己的簡歷放在展覽畫冊中......但他的作品卻被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巴黎現代美術館、邁阿密美術館、 CCS Bard美術館、洛杉磯美術館(LACMA)、邁阿密佩里茲美術館、等很多重要美術館和機構收藏。Parker使用裝入稀薄油畫顏料的印表機將輸入電腦的圖片列印在最高級的比利時細密油畫布上,在列印期間,藝術家還在電腦上設計一些「編程錯誤」,這種操作已然讓作品充滿未知性。列印之後,藝術家再在列印成型的作品上進行手繪。展覽中還有一件視頻作品以七八十年代的MV作為背景,但視頻中一直出現一個藝術家創造的造型前衛的卡通圖像,體現出一種時空碰撞的感覺。

綠光

展期:2017年9月2日-10月10日地點:藝·凱旋畫廊

GIF/627K

「綠光」代表著一種希望和美好,也強調了藝術家自身的打開和堅守,而不是整體的順勢而就,這也正是此次展覽的態度和目的。本次參展的五位青年藝術家都處在藝術市場急速發展的時代,也同樣處在新媒體、裝置等藝術形式為潮流的時代,但是他們依然堅持架上創作,堅持用繪畫傳達他們對於當今現實生活的個人的記憶和生命體驗。這種堅持,也是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篤定和美好。徐弘主要展出的還是他2014年到2015年之間的作品,他的作品以傳統為內核,有很強烈的視覺張力,桌椅家居,各種靜物,房間內各樣的光影線條,都帶有濃重的情緒和個人風格色彩;何杰的繪畫通過自己的想像,無論是風景或者人物的題材,畫框都會作為獨特的繪畫符號重複出現,引導觀者進入「畫中畫」的世界;在塗曦的作品中,他對於繪畫性的強調並不是從風格化的角度出發,而是作為一種語言修辭方式,以此來對於在傳統或大眾的視覺經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知識、記憶,還有事實、理念、相對秩序等提出質疑,他的繪畫是主觀的、歷史的,並且,所體現的是「主體間性」的觀念疊加和意義互融;許宏翔的作品內容涉及到風景、人物以及一些超現實的感受。他藉助於某種激活,建構起了「從過去到可預期的將來的發展軌道」,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定,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間穿梭自如,觀者可以從許宏翔的創作中感喟人生;潘劍每一張作品裡皆是藏著森林裡的避難所,藝術家營造了一個如夢似真的朦朧氣息,牽引著觀者的眼光及好奇心,在畫中尋找那虛無的存在。

LSR ·深白 ——李姝睿個展

展期:2017年9月2日-10月13日地點:空白空間

GIF/813K

研究光源和色彩的運動變化是李姝睿一貫的創作核心,此次展覽呈現了藝術家最近三年的創作。展覽包含了藝術家的最新項目「深白」,以及一組「Wave」系列和「元神儲存器」系列的新作。近年來,藝術家發展出更綜合性的工作方法系統,並在設定色彩系統後進行樣本採集和羅列。「深白」是這種實踐的集中體現,柔和灰調的彩色被用以闡釋白光邊緣複雜灰色的區域,畫面結構中不同走向的圖層互相咬合,交替穿插,呈現出合聲的狀態。另一方面,「Wave」和「元神儲存器」延續了藝術家對宗教建築形式感的關注。藝術家以波紋或球形表示無形的意識及其引起的共振,使之構成獨立的群落,包圍並引入觀者。

轉湖——張木常個展

展期:2017年9月2日-10月2日地點:陌上畫廊

GIF/937K

藝術家張木常以預先虛構的某一「地理概念」作為系列繪畫展開的線索,這些地理概念依從於一張自定義的心理地圖。歷時數年,這張地圖仍在不斷地進行版塊擴建,在其新近的繪畫中,張木虛構了「沚湖」這一地點,他將自己的工作室也置於這一假設的環境之中,並以此做為情愫的寄託,來展開四個重要的系列「沚湖」、「雨、「樵蔭七子」和「湖邊工作室」。本次展覽的展題「轉湖」,即是一種在設想中的行動,從這些虛構的沚湖風景出發,凸顯藝術家作為主體的視角與思考。

夢裡花園——何紅蓓油畫展

展期:2017年9月2日-9月27日地點:蔓空間

GIF/792K

從何紅蓓的畫面可以感受到她是那種內心細膩、感情豐富、感覺敏銳的女子,周遭的細微觸動便可使她內心湧出豐富的情感話語。她的內心世界強大,有天空、海洋、大地、森林,還有充滿花花草草的世界,她像一個仙子在雲端,又像霧中隱現的人間女子。在她的繪畫中,人物幾乎都是女性形象,看不到男性的存在,一切都是唯美的。

生聲不息: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

展期:2017年9月1日-11月12日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GIF/616K

「SONSARA」是展覽的外文標題,由「Son」和「Samsara」組合而成。Son是法語聲音的意思,即可以通過耳朵感知到的聽覺;Samsara意為輪迴,表示生命流轉循環的意思。生命不息,聲響不止,另一方面,也是對於展覽現場螺旋形場地的暗喻。展覽從直通四層的飛天梯上開始,藝術家關停兩部電梯中的一部,參觀者需要不斷閃避固定在電梯上的石塊,爬到位於四層的展覽入口。踏入展廳即進入一片水蒸氣營造的迷霧之中,即便知道不會出現史蒂芬·金《迷霧》中的怪獸,心中依然慢慢燃起驚恐。通過監控設備拍攝的場館影像投影在迷霧之中,好似親歷《1984》。兩個大型裝置《此地入耳》與《趨勢》,融入了藝術家此前進行音樂創作時對聲音的敏感,分別以鳥的聲音以及瓷器碰撞的聲音構建出全新的聲音藝術體驗。法國藝術家塞萊斯特此次的中國首展帶來的6件作品,呈現對於「人類如何與人工的自然共存」與「構建一個生態,想像人類之後的世界」兩個議題的討論,而這兩個議題恰好構成了人與非人的非零和博弈的一體兩面。展覽通過對於聲音、園林、視頻的交叉使用與處理,引導觀眾進入圖像與現實不斷相互轉化的空間中行走。

北京當代藝術館十周年慶提名展——夥伴

展期:2017年9月1日-12月20日地點:北京當代藝術館

GIF/759K

從藍社畫會至阿芒拿畫廊,直至正名為北京當代藝術館,三十年來,這樣一個平台持續伴隨和參與當代藝術在中國的復興與成長,目睹中國社會與體制的變遷。提名展「夥伴」相當於北京當代藝術館的一次派對,選取了包括劉永剛、余潤德、童?汝南、孟祿丁、暢泉、李道柳、秦沖、沃爾夫岡·格蘭、因戈·阿魯、漢斯·艾希里曼等活躍在國際當代藝術界的26位藝術家的作品,以此為十年做一個回顧。北京當代藝術館一直致力於當代藝術的交流與推動,每年舉辦各類國際藝術家主題聯展及獨立策展人提名展、學術研討及國際藝人互訪等交流活動,曾展示國際大師達利、巴塞利茲、奇奇·斯密斯、勞森伯格、呂佩爾茲等人的作品。在本次展覽的開幕活動上,還舉行了北京當代藝術館與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籌備共建國家科學與藝術博物館北京館的簽字儀式。

怎麼畫都是錯的

展期:2017年9月1日-9月14日地點:馬亞諾空間

GIF/700K

本次展覽展出了藝術家近年創作的三十餘件作品。當代文化意義的繪畫創作再也不可能是一種愉快的修身養性和淋漓盡致的情感宣洩了,而是充滿了思辨的痛苦、突圍的焦慮和意義的不確定性。丁煒就是這種藝術家,他說「藝術創作和生活在我的生命當中已經融合到了一起。這種融合關係有很多的細節,比如說:我與家人或者朋友相處的時候總是會藝術創作關聯到一起,與朋友聊天的時候如果在藝術的認識上如果不能夠連接的話就很難以享受這樣的生活。從這方面講也是一個挺悲哀的結果。但是從人的角度講,人的生命也註定是一個悲劇的結果。那我的這種生活方式還算是一個比較完美的結果。」展出的作品體現了他近幾年所遭遇的危機、困惑以及試圖突破的嘗試,丁煒用大寫的「X」直接表達出悔改的意識,這幾乎是人性最艱難的爭戰,正如丁煒在浮華之上刻出深深的鴻溝,痛楚必然,自由卻能重生,那是自由的行動—形式的源泉——讚美的歡欣。

空成跡——劉文炯個展

展期:2017年8月31日-9月23日地點:成當代藝術中心國貿空間

GIF/575K

「空」是劉文炯十幾年來持續研究的「空間」概念,空間與精神維度的具體關係、與表現對象的歷史以及當下的位置關係,均是藝術家思考和實踐的方向。得益於近15年來「跨學科」的工作方式,2016年,藝術家開始將他的藝術實踐和學術研究完美的統一起來。當藝術家在學科研究中對考古學知識及方法的增進之時,畫面上試圖將文化遺存中古人的精神印跡表現出來,也慢慢由此開始了對之前創作畫面的「破壞」,如同考古中斑駁的牆壁和印跡。由不斷植入新因素,畫面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空間指向。《雙重空間》類似切片的色層的效果是經過色層疊加、收縮所形成的效果,從對《雙重空間》局部做技術性的聯想時,在色層繪製的順序中啟發藝術家走向了《負空間》系列的轉變,也使得作品從平面走向了立體。在對畫面「空間」的思考和實踐持續的研究下,藝術家構建了一個自己的繪畫語法邏輯。

2017旋構塔·設計不在

展期:2017年8月29日-10月7日地點:北京時代美術館

GIF/800K

「旋構塔」是自2014年夏天起,每年均會在北京時代美術館舉辦的青年藝術項目,到了2017年這一屆,青年藝術家們的作品面貌已經不是平面還是立體的問題,而是通過新科技,將藝術帶入新紀元的嘗試。「設計不在」是一次設計教改成果的公共呈現,也是一次設計介入社區的有益嘗試。展出在美術館以及商業綜合體各處的40餘件作品或許不再是所謂的「設計」作品,但卻是對設計與社會思辨、技術倫理以及個體意識的新鮮實驗成果。展覽分別以技術倫理、社會思辨和個體意識為主題構成三個單元,通過動態影像、交互裝置、VR虛擬現實和遊戲等方式,讓藝術、科技、生活觸手可及,展覽的意義已經不在於藝術的呈現,而是當「設計不在」的時候,人與萬物最本真的互動以及牽引。

消夏錄

展期:2017年8月29日-9月20日地點:拾萬空間

GIF/634K

「消夏錄」由「展」和「奏」兩部分組成,在「展」部分里,其中一些作品構成以一種即興式的命題創作的方式展開:從一段給定的文字語義出發,藝術家可以任意發揮自身特質和思考,將敘述/描繪性質的抽象語言轉化為一件作品的樣貌。而在「奏」的部分中,打破了畫廊空間的桎梏,把演出場所定在北京郊區的山洞。希望藝術家身體力行地參與活動的整個過程,打破一些似有似無的行業之間的界限,將電影、文學、音樂等多種表達方式糅合進藝術的生髮之中。

一切膜拜像皆是幻象:

於向溟的繪畫、戲劇、人類學研究

展期:2017年7月23日-9月6日地點:上海盈藝術中心

GIF/641K

這是一個僅有閉幕式的展覽,在一場與「搜尋關羽」的戲劇中,展覽落下帷幕。從展覽題目上,不難看出於向溟近期的關注點。膜拜,這是人類之初即有的心理狀態,經過歲月的洗滌,膜拜對象隨著審美以及政治需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於向溟選擇三國著名人物關羽,這位唐代的「惡人」,在歷史演進過程中被賦予了多種「力量」,從財神、武聖甚至被當成了求子的神仙,這個膜拜過程正是人類學發展中的經典案例。展廳入口處泥塑的香爐,直接將觀眾帶入魔幻空間,關於人類學的文本捲成香燭的形態供奉其內。穿過曲徑通幽的展覽空間,可以看到懸掛在供桌之上的本次展覽的源起——於向溟2012年的同名油畫作品「一切膜拜像皆是幻象」,該作品反映出藝術家在追問被膜拜的偶像是如何用神性的光環控制人們意志的同時,更反思人們趨於某種意識下的主觀選擇。為了增進觀眾對於幻象的切身感受,展覽引入了AR(增強現實)技術,將觀眾帶入視覺的多維空間,增強了浸入式體驗。藝術家通過田野調查、比較法、概念分析等方式,結合人類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將其近10年的繪畫創作與科技、戲劇相結合,在一場荒誕的戲劇中,通過藝術的語言形式深化對「一切膜拜像皆是幻象」的主題闡釋。

- end -

《藝術客》 總第023期 2017夏季刊

ISSUE023

歡迎廣大讀者前來訂閱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ope藝術客 的精彩文章:

對話蜂巢,年輕一代的方向和途徑

TAG:scope藝術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