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歸雁,帶不回鄉愁》

《歸雁,帶不回鄉愁》

唐松的松

將好書和文字帶給所有的朋友

武則天時期,科舉已經成為人才選拔的重要制度。為了讓科舉制度更公平,武則天發明了糊名制。

然而從西北走來的李唐貴族們,顯然還沒有從門閥思想中走出來。科舉過程中,糊名制沒有被廣泛運用,依然採取薦舉的方式。無名之輩只能討好貴族,或結交詩歌界的大咖,或遊覽河山擴大詩名,只為在科舉考試中增加分數。為此,更多的詩人開始漂泊,留下了許多璀璨千古的思鄉詩。

王灣,就是其中一位儒士,他也渴望實現安邦定國的夢想,吳楚河山大川留下了他的身影。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坐著小舟,穿梭於吳楚之地。巍峨的青山,碧綠的江水,隨著船隊駛向目的地。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微風順著江面,溫柔的吹拂著船帆。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新舊交替時,自己卻還客行他鄉,這怎不叫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時,想到了「雁足傳書」的故事。

漢昭帝時,與匈奴達成和議。漢朝派人尋找蘇武等人,匈奴撒謊蘇武已死。後來漢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見到了漢使,原原本本地述說了幾年來在匈奴的情況。告訴漢使者要他對單于說:「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隻大雁,腳上系著帛書,上面說蘇武等人在北海。」漢使者萬分高興,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備單于。單于看著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向漢使道歉說:「蘇武等人的確還活著」。單于召集蘇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總共跟隨蘇武回來的有九人。

蘇武終於回到自己的祖國,而王灣卻不知道何時才能回到故鄉。這首詩,得到了執掌文壇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讚賞,並親自書寫懸掛於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開元初年,王灣進士及第,他的仕途就像那船帆一樣。而故鄉卻更遙遠,即使鴻雁也無法帶回。

文:唐松|編:唐松

- END -

歡迎關注轉發,每天都有喜歡的文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松的松 的精彩文章:

《司馬炎:結束不是我要的結果》

TAG:唐松的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