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打敗婚姻的不是金錢,不是小三,而是

打敗婚姻的不是金錢,不是小三,而是

寫婚姻的文章有好多,有的說婚姻建立的前提是要談錢,男生把錢花在哪裡,他的心就在哪裡;也有說細節打敗愛情;也有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無處不在的潛在小三小四們也是婚姻的威脅,比如《你是我的前半生》裡面的教科書級別的小三凌玲。

但是在我看來,打敗婚姻的不是錢,不是小三,而是那些說出來矯情,不說出來委屈的那些破事兒。

沒結婚之前在網上看到說,結婚後的爭吵根本不需要什麼大事,因為擠牙膏需要從上往下還是從下往上擠,都有可能引發一場大戰。當時的我腦補了一下那個場景,不自覺的一笑而過。果然,結婚後沒多久,真的因為擠牙膏,我跟熙爸就吵吵了。我喜歡抓起牙膏胡亂一擠就行,熙爸喜歡從底部慢慢往上擠。於是——

「你怎麼還這麼擠牙膏呀?!看你弄得扭七扭八的,你得勁?」

「得勁啊,怎麼了?誰規定牙膏還非得從下往上擠的,我就願意亂擠。」

「每次你擠完了,我還得從頭再順,你就不能從後面擠!」

「誰讓你順的,我願意怎麼擠就怎麼擠!」

呵呵噠,還真因為擠牙膏吵架,我也真是服氣了。於是,我倆一人用一個牙膏,你順著擠你的,我胡亂擠我的,互不干涉。

昨天,我又大爆發了,因為熙爸總是沒有把用完的東西放回原處的習慣,用完了隨手一放,下次再用,就得問。說了好幾次無果,我的暴脾氣又上來了。「每次用完了就一丟,還不如峻熙呢,峻熙還知道玩完積木得放到盒子里呢。峻熙一人撲騰的就夠我收拾的,我還得給你收拾!!」熙爸的脾氣也是不溫不火的,「消消氣,消消氣,我往後改還不行,別生氣了昂。保證這是最後一次,下次一定記得,別上火了昂。」

這些事情我相信很多家庭每天都會上演,事情很大嗎?一點不大。但是一次兩次可以,長長久久下去,影響感情嗎?很影響!但是這些事情說出來又顯得很矯情,不就這麼點破事兒嗎?至於嗎?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就因為這些矯情的委屈,婚姻已經岌岌可危了。

我媽說過一句話:「家庭就像是渾水罐,不攪和看上去都是清澈的,一攪和,都渾不啦機的。」我相信每個家庭都會每天上演這種矯情的委屈:不洗澡洗腳就上床睡覺,輔導孩子學習是注重速度還是注重質量,炒菜要吃清淡的還是口味重的,過節去哪個家過,孩子上幼兒園去哪一個?這些問題看上去都是小問題,但是放在家庭中,往往就會成為打敗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面對這些矯情的委屈,我們該怎麼辦呢?

01

尊重是基礎

兩個人在一起,彼此的生活經歷不同,成長環境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就會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就不同。。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夫妻兩人同樣面對孩子玩大米這個事情,媽媽覺得「孩子玩大米,可以鍛煉她的手部精細動作,一點大米而已,玩玩沒關係。」

父親覺得:「大米是糧食,拿來當玩具,這就是浪費,這是堅決不可以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父親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能有大米吃就是很大的恩賜了,所以在他的意識里,浪費糧食是堅決要抵制的。而這位母親呢,從小就不缺糧食吃,所以她並不在意浪費的這幾把大米。這種生活經歷造成的對事物的理解不同是很難改變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尊重。

02

妥協講究方法

家庭中沒有什麼大是大非的事情,也就不存在誰是絕對的對,誰是絕對的錯,適當的妥協也許也是解決的一種方法。

我十多年都是拿牙膏胡亂一擠,熙爸都是從下往上擠,既然無法達成一致,那就換個方法,兩支牙膏,各用各的,誰都別嫌棄誰。

之前也看過一個故事:夫妻兩個,老公喜歡吃辣的,老婆喜歡吃清淡的,因此也吵了好久,後來老公炒菜的時候就炒清淡些,但是沒一頓餐桌上都多了一瓶辣椒醬。

03

適當合理的發泄

壓死駱駝的從來都是最後一根稻草,前幾天刷爆朋友圈的,母親抱著幾個月大的嬰兒跳樓,難道僅僅是因為丈夫的那句:「你天天在家裡,連個孩子都看不好」嗎?

婚姻中我們不能追求一直的風平浪靜,舉案齊眉,這樣的生活似乎會少了一些人間的煙火,我一直跟熙爸說:「大吵傷心,小吵卻能怡情。」每日我嘮嘮叨叨的說:「你看你,廁所又沒沖乾淨!洗完碗把碗放到柜子里好嗎?你帶不帶腦子,天天得讓我說你。」熙爸確是一臉賤賤的樣子:「對呀,我喜歡呀,喜歡看你這種小怨婦的表情。」我著實一萬隻什麼馬飛奔呀!

有怨氣和不滿,要及時表達出來,不要等到壓到喘不過氣來,那時候想表達也無從說起,因為壓抑太久,已經很難里出頭緒。

打敗婚姻的從來都不是金錢,不是小三,而是那些矯情的委屈,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看不到希望和溫暖,婚姻像是圍牆,外面的想進來,裡面的想出來,但是既然已經在裡面了,索性用自己的畢生精力去經營和打造,在柴米油鹽中追尋自己的詩和遠方。

你的生活中有這種矯情的委屈嗎?歡迎後台留言交流,我願與你一同追尋。

最後祝福所有人:

作者簡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棵樹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一棵樹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