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中國又叫做賽里斯、秦尼扎?

為什麼中國又叫做賽里斯、秦尼扎?

作者:徐波,歷史與國際關係學者,知名國際時政期刊《世界知識》前主編。有多種著述及譯著,在多個場合舉辦中外交流史與國際關係講座。

(古希臘建築)

(此篇接上篇《印度稱中國為「震旦」是怎麼一回事?》)

但是,現代意義上的西方——歐洲,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稱呼中國的。現代歐洲人的祖先——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對中國有另外一個稱呼:賽里斯國。多數學者認為,就像CHINA是「秦」的譯音一樣,「賽里斯」就是漢語「絲」的轉音。的確,正如前述印度孔雀帝國喬底利耶《政事論》中把Cina與「絲」聯繫在一起一樣,歐洲關於「賽里斯」的傳說也總是與絲綢聯繫在一起。

由於距離遙遠,古希臘和古羅馬對中國的認識遠遠比不上中國周邊的國家,而是有很多不準確、甚至荒誕不經的地方。

現在所知,第一個記述「賽里斯國」的是公元前5世紀時古希臘人克泰夏斯,他在波斯國王的宮廷中擔任宮廷醫生。進入羅馬以後,歐洲人對中國的認識多了起來,羅馬文獻中提到中國的地方也多了起來。但是他們提到中國,就像是海客談灜洲那樣煙濤微茫,似是而非。在古羅馬人眼裡,中國是與絲綢聯繫在一起的。但是他們卻認為絲綢是從樹上採的。

他們對中國的認識是逐漸加深的,後來逐漸脫離了神話的色彩。

大家都知道公元79年羅馬維蘇威火山爆發的事。是古羅馬最博學的科學家和作家老普林尼(公元23-79年),是一位艦隊司令,就在維蘇威火山爆發時為了解火山爆發情況並救援災民而身亡。他著有37卷的巨著《博物學》(或譯《自然史》),記敘了近兩萬種物和事。其內容包括天文地理、農業、手工業、醫藥衛生、交通運輸、語言文字、物理化學、繪畫雕刻等方面。在這部著作中,他比較詳細地講到了賽里斯國的情況,但是,還是有很多傳說不實的情況。在他筆下,賽里斯人「身體高大,過於常人,紅髮碧眼」,賽里斯國的絲是生在樹上的,取出後用水沾濕,就理成絲了,織成錦繡文綺,販運至羅馬。而羅馬的富豪貴族之婦女,用它裁成衣服,光輝奪目。賽里斯人舉止溫柔,但是很少與人接觸,做買賣都是等待他人前來,自己而絕主動去售賣。

關於羅馬人對中國絲綢的喜好和追求,有很多故事。比如凱撒穿著絲綢的袍子去戲院看戲引起轟動;埃及女王克麗奧佩特拉穿的絲綢衣服,是把中國絲綢運到埃及以後,由當地的織工拆下來又一一紡織;公元前1世紀羅馬著名軍事將領克拉蘇率軍去征服波斯,波斯軍隊在陣前把絲綢軍旗揮舞起來,把羅馬軍隊晃得眼花繚亂。

有人會問,怎麼知道這裡所說的賽里斯國就是中國?當然,這是上百年來中外學者們,根據各種依據,進行了許多研究得出的結論。在各種依據中有一個就是,所有這些史料都把賽里斯國與絲綢聯繫在一起,絲綢的來源國只能是中國。在中國的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是養蠶制絲的始祖。的確,中國早就生產絲綢了。而且在公元6世紀之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能夠養蠶制絲的國家。但是中國的絲綢早早就傳向了世界,使中國的形象與絲綢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說到這裡,不妨再稍稍岔開一點,說說中國制絲技術外傳的經過。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里記載:西域的瞿薩旦那國(即現在的新疆和田)的國王,為了從其東部鄰國求取蠶種而設下巧計:向這個鄰國求婚。鄰國嚴格禁止蠶種外傳,前往迎娶公主的使者按照國王的指示,悄悄對公主說:我國一直沒有絲棉桑蠶之種,你可以自己帶來,做自己的衣裳。公主愛美心切,於是「密求其種,以桑蠶之子置帽絮中」,來到邊境後,守關官員嚴加盤查搜索,只有公主的帽子不敢搜查,於是蠶種被帶到了瞿薩旦那國。這個故事說明得到蠶種及制絲技術的不易。但是玄奘這個故事沒說是什麼朝代的事,沒說這個「東國」是哪個國家。它不大像是中國的中原王朝,因為遍求中國歷史,歷代沒有把公主嫁給和田國王的記載,而且和田跟歷代中原王朝之間管轄的地區都不接壤,中國不是它的「東國」。所以東國也許就是另一個西域國家,不知它怎麼得到了養蠶制絲的方法,卻秘不示人。

這個故事本身讓人覺得,外界要想獲得養蠶制絲的技術,確實挺不容易的。

那麼,中國養蠶制絲技術是怎樣傳到西方去的?公元6世紀,養蠶制絲技術在中國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流入了歐洲的拜占庭帝國。當時正好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可能因為國家分裂,戰爭頻繁,對養蠶制絲術外傳的防範有點疏漏了。有兩位拜占庭歷史學家分別記載了這個故事。一位叫普羅科皮烏斯(500—565年),他寫道:有幾個印度僧人來到君士坦丁堡,探悉到查士丁尼皇帝希望以後羅馬人不再自波斯人處購買絲貨。於是他們對皇帝說,我們曾經住在一個叫賽林達(即賽里斯的另一種寫法)的地方,當地也有很多印度人,我們就留心探知絲綢是怎麼製作的,它不像你們認為的那樣從樹上長的,是如此養一個小蟲子,然後怎麼樣怎麼樣……。如果你們想得到養蠶制絲方法,我就回到賽林達國去把技術給你們偷過來。於是查士丁尼皇帝許以重金,讓他們回去,求去這項技術。這幾個印度僧人就回到賽林達國,把技術帶到東羅馬帝國。於是,東羅馬帝國從此開始知道絲是怎麼做出來的,他們也開始學習養蠶制絲技術。

印度僧人知道歐洲人不想再從波斯人購買絲貨。我們知道,波斯橫亘在東西方之間,利用這種地理位置,壟斷了絲綢之路上的絲綢貿易,獲得豐厚的暴利。歐洲人想得到絲綢,無法直接從中國購買,只能通過波斯人的轉手貿易。拜占庭當然不願意老受波斯人的盤剝,想自己得到這項技術,這幾個印度僧人於是投其所好。

公元6世紀突厥興起以後,曾經跟波斯和拜占庭都有過或戰或和、或急或緩的關係,也曾經壟斷著東西方的絲綢貿易。另一位拜占庭歷史學家提奧芬尼斯(公元6-7世紀),與普羅科皮烏斯的記載非常相近,但有細節的不同,他說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時,有波斯人至拜占庭傳示養蠶方法。此人曾經在賽里斯國居住,歸國時把蠶種藏在行路手杖中,然後又攜至拜占庭。

這些故事是講中國絲綢外流的故事。我們回頭講剛才的問題,與絲綢聯繫在一起的賽里斯國,必然是指中國。

既然歐洲最初以「賽里斯國」稱呼中國,那麼,「秦」(China)這個名字又是什麼時候、怎樣傳到西方的呢?

如果說,「賽里斯」這個名稱是從陸路傳到歐洲的,那麼「秦」就是從海路傳過去的。

羅馬人本來是農業民族,但是因為不斷擴張,先是把整個地中海流域全部據為己有,然後繼續擴張,佔有了北非西部海岸,又滅掉了希臘的「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治下的埃及,佔據了北非東部海岸及紅海海岸;公元1世紀向東歐擴張到黑海海岸;公元2世紀,因為對波斯的戰爭一度擴展到波斯灣。

因為國土如此龐大,海岸線如此漫長,農業民族羅馬也就練就了遠洋航行和遠洋貿易的本事。羅馬水手、羅馬商船和羅馬的海上貿易商人,也都是一個時代的弄潮兒,遠行世界各地。

既然羅馬人到達了紅海和波斯灣,從這裡遠洋航行,很容易到達印度海岸。而且,公元1世紀,羅馬水手在印度洋上還有一個重大發現:季風的規律。這個發現使遠洋航行如虎添翼。從印度繼續東行,很容易就到達了東南亞。

在漢朝的歷史記錄中,有好幾條是講大秦(羅馬)人從東南亞來到中國。公元120年,撣國(在今緬甸)國王給東漢朝廷送來了來自大秦國的「幻人」(魔術雜耍藝人)。《後漢書》特意說明「撣國西南通大秦」,這個認識真是正確無比。公元166年,一位所謂羅馬皇帝的使臣從日南(今越南)來到洛陽,於是東漢與羅馬得以建立聯繫。而且,當時中國的水手已經開闢一條從中國大陸南端的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渡過南海到達印度海岸的海上通道。這樣,羅馬人開闢的從西方到達印度的航線,與中國水手開闢的從中國到達印度的航線,就連到了一起,從理論上說,羅馬人與中國人的海上通道已經是暢通無阻了。

既然印度人以「秦」稱呼中國,這個稱呼也就順理成章地為羅馬人所沿用。

現在知道的最早以「秦」來稱呼中國的,是公元1世紀的一份文獻,叫《厄利垂亞航海記》。此書作者可能是住在埃及的一個羅馬商人,他在書中最早把中國叫做「秦尼」(Thinai)。但是,他的書里把「秦尼」和「賽里斯」並稱,並且認為「秦尼」是「賽里斯國」的一個城市。

公元2世紀時,偉大的地理學家托勒密,在他的名著《地理志》中,也是把賽拉(Sera,他認為是賽里斯的首都)與秦奈(Sinai,即Thinai)並稱。在托勒密時期,商人和水手們航行於世界各地,羅馬人的地理知識已經豐富多了,所以書中也講到中國的山川,但是錯誤很多。

公元6世紀,有人在書中把中國稱為「秦尼扎」(Tzinitza),顯然也與前面說的秦尼、秦奈等同源。

可見,由於羅馬的海上擴張,「秦」這個名稱逐漸進入羅馬,與「賽里斯」同樣成為對中國的稱呼。這就是現代西方語言中「China」這個辭彙的來源。直到13-14世紀,歐洲還有人以「賽里斯」稱呼中國,並且對中國的認識依然模糊不清。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15級碩士研究生 雷曉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印度稱中國為「震旦」是怎麼一回事?
日本人怎樣糟蹋了「支那」這個美好的辭彙
誰最先以「秦人」指代中國?
放下武器,接受屠殺:日方鏡頭下大屠殺期間的南京
張憲文:十分鐘講清中國近代革命的緣起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