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標本唐」第五代傳人:「標本唐」第五代傳人:從獵到觀的轉身

「標本唐」第五代傳人:「標本唐」第五代傳人:從獵到觀的轉身

文:華東師範大學

在國內,標本製作,素有「南唐北劉」之說。「南唐」,便是100多年標本製作歷史的唐氏家族。據統計,上海自然博物館240000件動物標本中,有80%以上的標本出自唐氏宗人之手。

自1861年閩江上一名唐姓漁夫從一位傳教士手中學習製作標本開始,到如今,其精湛的動物標本製作手藝,隨著唐姓家族的龐大繁衍而惠及大半個中國,被譽為「標本唐」。

有人統計,唐氏標本幾乎佔據了近代中國標本製作的半壁江山。唐家的第四、第五代傳人將整個家族推向了一個黃金時代。現在標本唐家第四、五代有30多人分散在中國的大學、科研單位和博物館從事專業的動物標本製作工作。

唐思賢就是「標本唐」的第五代。

19世紀末,唐春營(穿黑衣者)家族合影

「標本唐」開山鼻祖唐春營

機緣巧合傳承家族事業

作為「標本唐」第五代的唐思賢原本想報考其它專業,因一個巧合,重新回到了家族傳承事業的麾下。

唐思賢在麗娃河畔觀鳥

「我從小對自然的愛好確實是根深蒂固。跟父親(唐子明)去野外。這個是扎在心裏面的。我成長時,正值文革或文革後,他在家從不提『標本唐』歷史。文革中那輩人吃了太多苦。等我考大學,父親也沒強求,我準備學醫,但我父親的老領導說『老唐的兒子一定要學這個東西,否則沒辦法傳承下去了』。」

得天獨厚與父親常年相伴野外的經驗積累,以及優秀的心理素質,吃得起苦的耐性,讓他一直在科學考察和生態研究中感受「別人也體會不到的快樂」。

從獵到觀的轉身

唐思賢說,1989年出國交流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

「1980年代之前,我們的鳥類研究延續著此前的步驟:把鳥打下來,製成標本,在實驗室研究里數羽毛,測量長度並進行物種分類。之後有機會到國外去做合作項目,發現他們全在望遠鏡里看鳥,識別、記錄。我們就很好奇怎麼可以這樣?我就想還要不要再繼續做標本?也許應該有意識上的更新。

「當你從鳥類分類慢慢走向鳥類生態學研究的時候,就知道一隻鳥被打落,自然就發生了一點點微妙的變化,這些微妙的變化甚至會影響到鳥類和我們人類的命運。」

「在過去, 動物學科的學術研究要依賴標本製作,」唐思賢說,「1985年以來,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頒布,讓打獵的槍頭熄火。讓我思考鳥類、城市、人類和生態環境的種種關聯。為什麼要、又該怎樣愛護這些城市裡的小精靈?怎麼做才能以一種穩定和諧的方式和自然相處?這些問題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唐思賢意識到通過獵殺製作標本而研究鳥類是一個「竭澤而漁」方法,可以通過望遠鏡觀察鳥,聽聲音辨別鳥的方式替代捕殺。

和學生、市民一起觀鳥

唐思賢曾製作過不少動物標本,如今存放於華東師大閔行校區生物博物館。但他在教授《動物學》課程上,開始嘗試用望遠鏡觀察和識別鳥類取代實驗室內的標本分類,上課的學生們在清晨6點的華東師大校園裡四處逡巡,舉著望遠鏡「觀鳥」,那是在做分類學課程的記錄和研究。

這是高校最早一批不再單純使用鳥類標本進行分類學研究認知的教學體驗。

唐思賢通過教學資源建設帶動學習方式的轉變,課前預習從書本轉到網路,實驗課上的一對多式講解的主角從教師向學生過渡,從而實時、實地的開展教學研討。如今,唐思賢老師所教授的動物學、動物學實驗和動物學野外實習課程常年受到學生的好評,歷年評教基本保持在前三分之一。

唐老師認為,觀鳥在於專心和熱愛,倒不用太在意望遠鏡的昂貴程度。早年他使用的也不過是幾百元的熊貓牌望遠鏡

「人們應該學會與大自然的野生鳥類和睦相處。我們有許多學生每天早上6點鐘就起床看鳥」,唐思賢老師說,「他們後來成為了上海野鳥學會的第一批成員。進入森林去看鳥成為了人們的一種休閑活動和一種生活方式。」

在唐思賢的呼籲下和歷屆學生的共同努力下,上海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鳥類專業已經擴大成為以200位鳥類觀察者為核心團隊,吸引了眾多休閑觀鳥愛好者。

2005年,作為保護區階段性的成果總結,《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彙集了各門類的研究學者,唐思賢負責「鳥類」部分。

華東師大校園裡的鳥類,自1990年統計的50-60種至今已發現有80-90種。唐思賢說,隨著觀測技術的提高,包括鳥類觀察的諸多偶然性,長時間累積後,發現的種類必然會有所增加。與此同時,一種潛移默化的意識也會萌發:當人和鳥共處一個環境中,識鳥的驚喜會被了解的深度所替代,繼而從常識的普及如落腳點、食物、飛行樣態走向生態保護意識的萌發。

今天,當年的華東師大學子已將當初對自然生境的熱愛延續在崇明東灘保護區、上海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的監測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使者 的精彩文章:

晚清洋務運動的環境足跡
曾孝濂極品工筆花鳥畫 收藏欣賞
30年前一場艷遇終結碩果,比獵殺動物再剝皮做標本更利於保護動物
遇見「灰犀人」,它們還會有明天嗎?

TAG:自然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