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少年醒醒!這些你常說的詞,原本並不是這個意思啊!

少年醒醒!這些你常說的詞,原本並不是這個意思啊!

都說人心難測,字詞的江湖套路更是深不可測。那些我們常說的、如隔壁老王般親切的詞語,竟有著不為人知的過去!

這一切的背後,到底是詞性的扭曲?還是本義的淪喪?敬請收看本期《今日說詞·詞語的過去》

一看到「跳槽」,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換工作了。從字面上看就是從一個槽頭換到另一個槽頭吃食,用來形容工作,多形象貼切啊!

但不瞞你說,「跳槽」在過去最常用的意思卻不是這個,而是形容劈!腿!

這就不得不提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ruì)這個大渣男。據明代《楊慎詩話》記載:

魏明帝初為王時,納虞氏為妃,及即位,毛氏有寵,而黜虞氏……其後郭夫人有寵,毛後愛弛,亦賜死……元人傳奇以明帝為跳槽,俗語本此。

這位三國時期的貴族渣男不僅見一個愛一個,被他愛過的人還沒一個有好下場!吃瓜群眾看不下去了,元代傳奇話本中就用「跳槽」來形容他這種朝三暮四的行為。

/ 央視版《三國》里的魏明帝 /

後來這詞不知怎的就流入了煙花之地,口味越來越重,專門被用來指代妓女或嫖客見異思遷、喜新厭舊。《清稗類鈔》有云:

跳槽頭,原指妓女而言,謂其琵琶別抱也,譬以馬之就飲食,移就別槽耳;後則以言狎客,謂其去此適彼。

/ 《一代名妓柳如是》中的青樓女子 /

清代大文豪沈復在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中也表達了對這種行為的「鄙視」:

秀峰今翠明紅,俗謂之跳槽,甚至一招兩妓;余則惟喜兒一人。

嗯,我裝作看不出沈復你也是老司機的樣子。

/ 沈復畫像 /

到近代,可能是大家太熱愛工作了,都把工作當成了情人。於是「跳槽」就被洗白成了在事業上另謀高就的意思,過去的那些愛恨情仇就讓它隨風散去吧。

如今看「豐碑」這個詞,總是能看出幾分高大上、偉光正的味道。

但你可能想不到,這個詞以前卻是自帶「鬼吹燈」氣息的。突然覺得背後冷颼颼的是怎麼回事……

「豐碑」最初並不是用來歌功頌德的高大石碑,而是古人用來將棺材下放到墓穴的大木!據《禮記·檀弓下》記載:

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

擔心我們看不懂,東漢的鄭玄老師還專門做了注釋:

豐碑,斲大木為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後四角樹之,穿中於間,為鹿盧,下棺以纖繞。天子六纖四碑,前後各重鹿盧也。

看到了沒有!「豐碑」說到底其實是下葬的工具啊!

但這細思恐極的「豐碑」一開始也不是誰都可以用的,必須是天子或諸侯才有資格。

誰知後來有權有勢的人私底下也用起了低配版「豐碑」,還把它變成了死後繼續自我宣傳的工具。

像《隋書·楊素傳》里就有記載:

記德豐碑,所以垂名跡於不朽,樹風聲於沒世。

漸漸地,「豐碑」的宣傳功用越來越顯著,就失去了下葬工具的作用,後世也只剩下紀念的功能了。

大概是宮斗劇看多了,文字君一直覺得「放肆」是皇帝的口頭禪。但自從仔細調查了這個詞的真實身份之後,文字君再也無法直視它了。

「放肆」最初居然是指陳!列!屍!體!

這還得先從「肆」這個字說起。它的本義就是陳列,《周禮·春官·小宗伯》規定:

王崩大肆,以秬鬯渳。

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後,祭祀的時候陳屍沐浴,用黑黍和鬱金香釀成的香酒給天子的屍體洗香香。聽起來尺度好像有點大啊……

而且,不僅帝王駕崩後要「大肆」,有罪之人被殺後也要「肆」,但具體待遇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

《周禮》規定,被處死刑的人要「肆之三日」。是洗香香三天嗎?想多了!是要把他陳屍示眾三天!

「放肆」中的「放」是驅逐、捨棄的意思,與「肆」合起來就是殺人棄市,把屍體丟在市場里示眾,讓大家都來鄙視他!想想都覺得殘忍。

所以,別看「放肆」不帶一個髒字,實際上殺傷力極強。

它是專門為那些目無尊長、肆意妄為的人準備的,潛台詞就是:小樣,你再囂張我就把你殺掉棄市!

難怪每次皇帝一說「放肆」,前一秒還在可勁作的妃子就會被嚇跪,原來是這個原因啊!

現在的各種競技類綜藝節目,動不動就來個「問鼎冠軍寶座」。但文字君想說,其實「問鼎」一開始不僅沒有拿第一的意思,還有幾分狼子野心的味道!

這個詞出自《左傳宣公三年》:

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話說當年楚莊王率領軍隊直接殺到周天子的家門口,然後就賴著不走了,搞得周定王有點小激動又有點小緊張,於是就派大夫王孫滿去探探口風。

沒想到楚莊王在談話中竟表現出了對周天子的「鼎」異乎尋常的興趣。王孫滿聽完眉頭一皺,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畢竟在青銅文化時期,「鼎」被視為立國重器。禹鑄九鼎,以九鼎代表著九州,象徵著天命之所在。

楚莊王問什麼不好,竟然「問鼎」?這明顯就是在挑釁周天子的權威,想取而代之啊!

/ 楚莊王 /

所以,「問鼎」就被用來形容意圖謀權篡位之人。這麼一說,沒點實力還是不要隨便問鼎,不然被秒成渣渣就很尷尬了。

烈士我當然知道!就是為正義事業犧牲的英雄嘛!

但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對,記得曹操的《龜雖壽》里有一句: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烈士如果已經犧牲了,又何來「暮年」?

古人誠不欺我,但怎麼就這麼喜歡嚇我呢???還是曹丞相裝逼失敗寫了病句?

真相只有一個。原來在魏晉之前,做「烈士」其實是不用犧牲的。《韓非子·詭使》里就有一份烈士速成攻略:

好名義不進仕女者,世謂之烈士。

只要你重名節有抱負,就足以稱得上是令人敬佩的烈士了!

/ 《大秦帝國》中的秦惠文王 /

但你也知道的,氣節有時候是要以死來捍衛的,不然怎麼說是「捨生取義」呢?所以西晉的陸機在《辨亡論》中這麼說:

忠臣孤憤,烈士死節。

有氣節的烈士,為了自己的理想,危急關頭就算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概率論學得很好的文字君明白,「犧牲」在此時應該算是「烈士」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但近代以後,人們常用「烈士」一詞來指代那些為了正義、為了民族、為了國家而獻出生命的英雄,所以「烈士」的標準也就提高了——非犧牲不能成烈士。

納蘭性德有句「當時只道是尋常」,一度成為文青們的裝逼金句。配上飽經滄桑的語調,一個閱人無數的文藝老司機形象就瞬間立起來了。

/ 《康熙秘史》中的納蘭性德 /

不過,如果你知道「尋常」在古代還是長度單位,那畫風是不是變得有點尬?

古人以八尺為「尋」,以一丈六尺為「常」。《左傳·成公十二年》寫道:

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

楊伯峻解釋道:

尋常意謂尺寸之地。

可見,「尋常」在古人眼裡不僅不長,還常被用來比喻短或小。

所以納蘭性德那句話翻譯過來是不是也可以是「當時只覺得你有點短」?(大霧)

雖然長度上沒什麼優勢,但「尋」和「常」在古代卻是最普遍使用的度量單位,所以「尋常」還引申出了平常、普通的意思。

例如杜甫的詩句: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劉禹錫的詩句: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好在「尋常」有了新詞義,在「尋」和「常」這兩個詞被長度單位拋棄後,還能在新時代里找到詞生的第二春。

這麼看來,對詞語來說,多幾副面孔其實並沒有錯,畢竟刷臉的機會越多,被淘汰的幾率就越小嘛!這樣才能在瞬息萬變的辭海里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啊!

以上就是本期《今日說詞·詞語的過去》為你總結的雞湯,感謝你的收看!

/ 文字君互動時間 /

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含義大變的詞?

評論區里秀出你的腦洞!

本 周 熱 文

寫進字典的錯誤讀音 丨《開學2017》震撼首映

獨生子女不懂的痛丨當四大名著遭遇新華社標題

把人氣笑的電視劇台詞丨年齡造假的常見物

關注和分享,總有一個在路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