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積極生活,化苦為樂

積極生活,化苦為樂

生活好像一個多變的女子,有時待你柔情似水、溫情脈脈,有時又變得殘酷無情,讓你感嘆命運多舛、人生無常。俗話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人生總是有著很多不如意、不稱心之事,所忍受的許多煩惱、委屈和痛苦也無法與他人訴說。佛家有云:「眾生皆苦」,正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之八苦,這些又豈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輕易左右的。

以前,當我沒有認清生活的真面目時,總是充滿著各種抱怨和挑剔,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看不慣,原本生活對我是如此的善待,而自己卻沒有用心的去體會和感恩。且不說自己過著多麼大富大貴的生活,但至少是衣食無憂、生活不愁,既有著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還有著愛自己且顧家的人生伴侶,孩子懂事、乖巧、可愛,父母雙親健健康康,家庭氛圍和睦友善。生活向自己展示了她如此柔情的一面,但自己過往卻並未懂得珍惜,內心總是不滿足,有了還想要更多,這山望著那山高。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自己的心態和思想出了問題。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總是習慣性的把周圍的人、事物對立起來,處處優先考慮自己,以自己的利益為先,且又心胸狹隘,常起嗔心,聽不得批評,容不下他人的不同意見。正是受狹隘思想的支配,自己總是在跟人對抗著,尤其是身邊親近的人,結婚前跟父母抗爭,結婚後又跟先生爭吵,這樣的矛盾重重的生活一直持續發生著。還常常自怨自艾、無病呻吟,為何生活總是與自己作對,不讓人稱心如意?

其實細細想來,這些年來所受的「苦」大多是自找的,是自己自尋煩惱,庸人自擾罷了。誠然,生活中苦乃常態,人人都會經歷很多心酸與苦楚,有些苦是我們無法改變的,諸如生與死,但有些苦確是我們能夠化苦為樂,於苦中得樂的。就好比我的家庭生活,由於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方式有問題,每當家裡發生矛盾,諸如先生因為某事指責我時,自己總是無法寬容,習慣性的參與到相互指責、相互抱怨中,讓矛盾不斷升級。若是父母或是親人來批評我,自己同樣也不能接受批評,雖然嘴上不說,心裡也在不停的抱怨。

由此可見,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是矛盾多於和諧,折射到內在與自己的關係,也是糾結、煩惱多於心平氣和。說白了,與其說是在與他人鬥爭,不如說是在與自己對抗,大多數時間裡,自己都沒有真正與自己和諧相處過,不是在心裡抱怨他人的不好,就是在心裡挑剔自己的毛病,要不然就是自以為是、沾沾自喜,要不然就是輕視自己,過於自卑,都是不斷的在自我消耗,自我對抗,白白耗費自己的能量和生命罷了。如此又如何去體會生活之美好,又如何能夠創造健康幸福的人生呢?只能是被動的隨順著命運飄蕩著,任由安排,任由主宰。

其實,人生這場戲自己才是導演,自己亦是生活的主角,自己是想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根源在自己,由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決定。雖說生活有苦的一面,但苦與樂是相對的,苦也可以轉為樂,就看自己如何認識。是固執的要在生活里苦苦掙扎、作繭自縛呢?還是主動的去改變自己,化苦為樂?為此,決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全面的認識自己、認識生命、認識大自然,隨著認識的提高,不斷的改變自己、完善自己。捨去那些束縛自己的舊思想,調整那些自以為是的不良心態,塑造健康的體魂體魄,祛除假惡丑,提煉真善美,不斷破舊立新,並按照科學的方式方法,去積極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正如【生命細胞科學】告訴我們:「大家都知道道家的煉丹,是把丹藥放在鼎爐裡面,用火錘鍊,一般是七七四十九天。而煉心是把自己的心放在生活之熔爐裡面,用智慧之三昧真火,祛除假惡丑,提煉真善美,窮其畢生之光陰和精力,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美好願望和生命的崇高理想。在時代的進程中奉獻自己的畢生精力,建設我們的幸福家園,為子孫後代造福。

苦,是五味之一。五味酸、苦、甘、辛、咸,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對應五臟肝、心、脾、肺、腎。這裡啟示我們,苦是對應心,對應火,什麼是煉心,這就是煉心的過程,也是修行的過程。人正常的生活,離不開心,同樣也離不開肝、脾、肺、腎等身體夥伴;人的生命之中,有苦,同樣也有酸、甘、辛、咸。因此,健康幸福的人生,都離不開五臟彼此相互滋養和制約,也不能沒有五味彼此互相熏陶與調節。生活總是豐富多彩,五味雜陳。這是正常的人生,自然的人生;也是正常的生活,自然的生活。

以苦為苦,苦中苦;以苦為樂,樂中樂。苦中求樂,樂中生輝。虔誠虔敬祝福您,自然自在,健康幸福,在生命中的每一天。」【文章版權歸屬生命細胞科學所有,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被人信任是一種幸福

生活的坑很多都是自己挖的

做人,一定要大氣!大氣才有大財!

我們的幸福家園公眾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的幸福家園 的精彩文章:

走正道,做善事,做好人
冷眼旁觀,正視自己
心心相印的溫馨語言
修行與捨得的關係?
斗米養恩,擔米養仇

TAG:我們的幸福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