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我國首次東太平洋立體綜合觀測試驗成功

我國首次東太平洋立體綜合觀測試驗成功

我國首次東太平洋立體綜合觀測試驗成功

當地時間9月2日11時35分(北京時間9月3日5時35分),「向陽紅03」船科考隊員在疾風驟雨中成功回收水下滑翔機「海燕」。兩小時後,另一水下滑翔機「海翼」如期浮現在海平面,借用土裝置「套馬杆」,科考隊員們再次合力成功回收。

加上8月31日首台「海翼」的如約而至,歷經10天200公里的海上之旅,中國大洋45航次三台水下滑翔機集結回歸,這表明我國首次東太平洋立體綜合觀測試驗圓滿結束。

「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水下滑翔機『海燕』和『海翼』,從三個不同觀測點攜帶溫鹽深儀(CTD)潛入1000米深度的東太平洋海域,測量水體中的溫度、鹽度等海洋環境要素。」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環境動力學實驗室助理研究員周喜武說,與以往的一個CTD測一條線不同,此次三台水下滑翔機搭載三台CTD,組網形成三條監測剖面,實時監測所經海域的海洋環境。

「中國大洋45航次肩負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新型裝備的測試和試驗,比如天津大學的『海燕』和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的『海翼』組網觀測。它們可以進行長距離、大尺度的實時觀測,並且能獲取所經過路線海洋環境參數,實現測量數據存儲於遠距離傳輸。」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環境動力學實驗室高級工程師陳航宇說,這對提升我國深海裝備水平,提高海洋環境監測能力意義重大。

記者了解到,「海燕」和「海翼」依靠浮力改變實現上浮和下潛運動,藉助固定水平翼和姿態調節,實現自主航向控制,並通過衛星實時接收指令並發回觀測數據。作為當前最具優勢和應用前景的自主海洋監測裝備之一,這兩款水下滑翔機皆採用模塊化設計技術,設計了獨立的科學測量載荷單元,可根據科學家的觀測任務需求,有針對性地定製搭載各種探測感測器。

「三台滑翔機的三條航線組成一個觀測網,對多金屬結核區周邊海域環境進行全方位、立體式觀測,沿途可獲取200公里的相關數據。」周喜武介紹,這兩款水下滑翔機可連續運行超過一個月,航程超過1000公里,數據採集的密集優勢明顯。當完成作業任務回到水面之後,滑翔機會根據預設程序,調整姿態使通訊天線伸出水面並進行GPS定位,通過衛星將測量的數據發送給控制中心,同時接受新的控制指令。

目前,三台滑翔機由船上科考人員進行維護保養,有關測量數據將在航次結束後進行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糾纏態」是現實世界的必然特徵
「突破聆聽」項目「看到」15次快速射電暴
醫學科普 一場專家與網紅的纏鬥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