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會指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會指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

社會上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事件的受害者,反而會成為一般民眾攻擊的對象。

比如有人在國外旅遊受傷了,輿論會批評那些人為什麼要出去旅遊。

女性遭受的強暴,會有人反而指責其暴露。

再比如很多人上學時,明明是收到了別人的欺負,老師卻非要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要一起懲罰。

為什麼我們會把焦點放在責怪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

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學者發現了這個不尋常的現象,並對其深入研究。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這就是著名的公正世界理論。

在我們的認知中,世界是公正的,即好人會有好報,壞人會受到懲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很多人內心深處的一個信條。如果一個受害者是個好人,卻收到了侵害,就違背了公正世界的原則。當堅信的原則收到挑戰,人們就會感到不安,並且會自我懷疑。

當你看到好人受到傷害時,你就會思考:為什麼他是好人,還會收到傷害呢?你就會害怕與恐慌,大腦就必須找個理由,來避免認知失調帶來的恐慌。所以我們會指責受害者:他一定不是好人。

人們是無法接受沒有理由的災難的!

據研究,越是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人,越容易指責被害者。通過扭曲被害者的形象,來保護自己的價值觀,並鞏固自身的安全感。但我們常常忽略了,世界並不是你想的那麼公正,沒人能一眼辨認好人與壞人,很多意外傷害根本無法預防。

如何抵抗這種心理陷阱呢?事實上,在學過被害者心理學後,人們責怪受害者的傾向會大幅降低。當你了解這個心理作用時,它就不會再發揮作用了。

受害者收到的傷害,不僅有當下的實際創傷,還有長期輿論造成的社會壓力和自我懷疑。比起懲罰加害者,他們可能更需要是不帶批判的傾聽和社會輿論的支持。

所以我們要努力傳遞正確的資訊,為社會帶來正面的思考,減少偏見帶來的誤解和傷害。期待有一天,人們會停下在鍵盤上批評的手,而變成關懷和接納,來撫平他人的傷口。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瞎扯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但要如何給別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呢?
人人都會犯的三種錯誤心理效應
心理學:他人利用你的安全感的三個手段
心理學: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怎麼辦?

TAG:木木瞎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