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綠能寶凶多吉少 「互聯網金融 光伏」行不通?

綠能寶凶多吉少 「互聯網金融 光伏」行不通?

自「最慢30年完成全部兌付」、「逾期事件負責人跑路」、「警方立案偵查」、「母公司SPI陷退市危機」之後。備受行業關注的綠能寶逾期事件又有了新的進展。據了解,收到納斯達克交易所的退市裁定之後,SPI通過向納斯達克上市資格評估小組提交聽證會請求而暫時停止了退市程序。近日SPI對外宣布,納斯達克交易所已接受了SPI繼續交易的申請,這也就意味著SPI暫時躲過了退市的命運。

暫停退市綠能寶依然凶多吉少

據觀察,母公司SPI雖然暫時躲過了退市危機,但綠能寶的逾期兌付問題並沒有因此解決。小編查閱綠能寶官網得知,曾承諾每周五在官網上發布當周兌付、籌款及融資等各項工作進展的綠能寶,其官網上關於兌付進展的公告依然停留在6月1日-6月9日。此後近三個月沒有相關兌付進展公告發布。

綠能寶的逾期兌付危機從4月10日爆發,其逾期金額累計超過2.2億元,涉及線上投資人5746人。其時綠能寶發布公告稱將在180日內完成所有逾期金額的兌付,但據統計,在5月份,綠能寶兌付了31名投資人,金額為68.8萬元。至6月21日,綠能寶兌付的投資人達到了206名,兌付金額總金額327萬元。七月份之後綠能寶兌付速度更加緩慢。最近的兌付進展是8月25日,綠能寶當天共兌付36人,兌付資金5.7萬元。但是8月25日的兌付並沒有得到綠能寶的官方證實。無論如何,所謂的180日內的兌付已經快到期限,但是目前綠能寶已兌付的金額才幾百萬而已,相對於2.2億的逾期兌付總金額簡直杯水車薪。

自兌付危機爆發之後,綠能寶在上海、北京各地的辦事處人走樓空。面對投資者的質疑,綠能寶兌付負責人毛毅峰曾承諾綠能寶絕不跑路,並保證每周兌付不低於1次,最慢30年完成兌付。「最慢30年」這一超長的兌付期限引來業界一片嘩然,但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作出此承諾的毛毅峰在12天之後向綠能寶提出辭職。據爆料,毛毅峰的辭職信中提到,其2016年後半段被綠能寶集團以績效名義扣去20%工資未補發,已被欠薪三個月。

是以,雖然SPI暫時脫離了退市危險,但是兌付危機卻一直存在。有專家分析認為,光伏項目投資金額大,回籠周期長,以綠能寶此次逾期兌付涉及的金額來看,除非有機構願意出來接盤,否則綠能寶投資人能夠全部收回本金的希望非常低。

但是原本在「綠能寶」成立之初被列為投資方的巨人集團史玉柱在逾期兌付事件爆發之後卻緊急與綠能寶撇清關係,稱自己並非綠能寶股東,與綠能寶唯一的關係就是「綠能寶欠他錢」。另一名曾被綠能寶列為投資方的商界領袖恆大集團許家印則選擇沉默到底。兩位商界領袖的態度表明了一切,在此情況之下哪個機構願意出來為綠能寶接盤?

除此之外,綠能寶母公司SPI的退市危機只是暫時遠離而已。據納斯納克公告顯示,儘管已允許SPI繼續交易,但SPI還需要向納斯達克聽證會提交公司審計情況、20-f報告、以及有能力長期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的說明。一旦SPI無法履行聽證會提出的上述要求,SPI的股票依然有可能在納斯達克被終止交易。聯繫SPI在2013年-2015年連續三年的持續虧損,以及一而再再而三推遲披露的2016年年度報告,SPI未來很有可能因為持續30天以上股票收盤價低於1美元而被納斯達克摘牌。另外,據統計SPI目前總市值約人民幣1.69億元,所以綠能寶即使將SPI全賣了也無法兌付2.2億元的逾期款項,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

對於此次逾期兌付,綠能寶現在貌似只能寄希望於催收項目款項。綠能寶公告表示,目前綠能寶正通過法律手段追討EPC及線下項目回款,已進入司法訴訟程序的回款金額約3.9億元。但是在光伏補貼長期拖欠的情況下,綠能寶要是能收回這些款項的話就不會爆發兌付危機了;如果綠能寶有信心在短時間內將這些款項追回的話,那也就不用作出「最慢30年兌付」這種讓人目瞪口呆的承諾了。也就是說,綠能寶就算能追回這些項目款項,但所需要的時間必定不短,問題是綠能寶和SPI能支撐那麼長時間嗎?

總的來說,雖然此次SPI暫離退市危險,但在困難重重之下,綠能寶依然凶多吉少。而與賽維LDK不同的是,綠能寶由於經營模式以及涉嫌自融的爭議,或將很難得到政府機構的支持。相反的是,蘇州市工業園區分局已經對綠能寶進行了立案調查。

經營模式惹爭議

作為國內第一個太陽能領域的投融資平台,綠能寶的橫空出世對光伏行業甚至是整個能源行業來說都是極具意義的。但是自綠能寶平台被推出以來,其經營模式備受爭議。

根據綠能寶官網介紹,綠能寶是一家利用投資購買電池板後租給太陽能電站,用發電收入償還投資人利息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

投資人的整個投資過程為:投資人先在綠能寶平台投入資金購買光伏電池板,然後綠能寶將投資人購買的光伏電池板租賃給太陽能發電站,而電站併網發電產生的發電效益將回籠給綠能寶,最後綠能寶再給投資人按月付租。

圖片來源:綠能寶官網

在這個過程當中,投資人擁有對光伏電池板的所有權,綠能寶扮演了一個類似「中介」的作用。咋看之下,綠能寶為投資人提供了一個穩定、省時、省力的理財方式,而且這種投資對投資人的專業程度沒有限制,投資人甚至不需要對光伏電站的運營知識有所了解就可以完成投資。

但是看似簡單的經營模式不但觸碰監管紅線,而且存在很大風險。其一,如果在投資過程中投資人僅僅提供資金,不參與光伏項目的運營管理,則綠能寶作為融資租賃公司,其資金來源於公眾,是違反《融資租賃企業監督管理辦法》的;其二,投資人的錢被綠能寶投入到太陽能電站中,再通過電站的發電收益來償還投資人。這個模式只有在光伏電站運營良好的情況下是可行的,而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個光伏電站的發電能力、運營水平都能達到標準;其三,國家補貼的存在會使得不了解行業詳情的投資人進行盲目投資,而且國家補貼的拖欠使得投資人的回報存在不確定性,這也是造成綠能寶逾期兌付的主要原因。

涉嫌變相自融

與經營模式存在爭議相比,對於綠能寶最大的質疑莫過於涉嫌變相自融了。所謂自融,就是某些融資租賃平台將所籌集的資金,絕大部分都投於自有公司或關聯公司項目的行為。

一般正規的P2P平台,其借貸項目是第三方的,與平台沒有存在利益上的關聯。所以,一般而言平台對每個借貸項目都會進行嚴格的風控把關,務求儘可能的降低平台和投資人的資金風險。而自融平台就不一樣,其資金投向的項目是自有的,是與自身利益相關的。

放到綠能寶平台來說,如果綠能寶不存在自融行為,那綠能寶在接受投資人的投資之後,應該對光伏電站的項目投資方進行甄選,並對此次投資租賃進行風險評估,在最大程度上確認此次投資能夠按時、穩定的完成整個流程,資金能夠順利回籠的情況下,再將投資人所有的光伏電池板進行租賃。但是從逾期兌付來看,綠能寶在風險把控這一點上做的很差,因為光伏電站多年以來都存在補貼拖欠的情況,而綠能寶的領頭人彭小峰作為光伏行業的老人,不應該對補貼拖欠這一風險沒有預防。

而假如綠能寶存在自融行為,它將優先為投資人選擇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光伏電站投資方。如此一來,就不存在風險評估和項目投資方甄選的環節,光伏電站的發電水平很難在這樣的選擇之下有所保障。而且資金能否順利回籠也將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人將承受很大的風險。

據了解,綠能寶母公司SPI前身為美國一家光伏產業鏈下游企業,主要從事電站運營和EPC業務。雖然綠能寶搖身一變成為互聯網金融企業,但由於母公司之前從事電站運營和EPC業務,自然還會存在不少光伏產業鏈的關聯公司。

根據零壹融資租賃研究中心的投資測評與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1月底,綠能寶平台共上線542個項目,成交金額約為9.45億元。其中承租人為綠能寶關聯公司的項目有408個,成交金額達4.66億元,約佔總成交筆數的75%,約佔總成交金額的50%。所有項目共涉及43個承租人(其中包含1名自然人),其中有19個承租人為綠能寶的關聯公司。

從以上數據可知,綠能寶在經營過程中存在大量的關聯交易。如此一來,人們很難不把綠能寶與變相自融相關聯起來。但是綠能寶到底有沒有存在自融的行為,還是應該等待相關調查的最終結果方可確定。

「互聯網金融+光伏」模式行不通?

長期以來,由於光伏電站所需資金量大、投資回報周期長、收益率相對偏低等特點。融資難一直都是限制光伏行業發展的首要難題,綠能寶搭乘互聯網金融東風,創新性的提出了以「眾籌」方式解決光伏電站的融資問題,這對光伏行業來說是極具超前意義的。

而綠能寶融資平台的設計無疑是有嚴重缺陷的,這也導致了其目前在市場上遭遇的困局。綠能寶能否順利度過逾期兌付這一難關還很難說,但是綠能寶的失敗是否就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光伏」這一模式行不通呢?

筆者卻並不這樣認為,綠能寶的失敗並不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光伏」這一模式行不通。拋開經營模式的爭議以及涉嫌自融的質疑,綠能寶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補貼拖欠導致資金無法回籠的問題。而目前光伏行業還未擺脫國家補貼,沒有實現平價上網,其產生的發電效益便依賴於國家補貼。如果再過幾年,光伏行業實現了平價上網,那光伏電站將直接產生收益,不再依賴於國家補貼,自然就不再存在補貼拖欠的問題。而光伏電站此後的發展將加強光伏發電的經濟效益,從而更具投資價值。

各種因素的限制之下,當下的光伏產業環境或許還不是很適合「互聯網金融+光伏」這一模式的發展,但在未來光伏電站實現平價上網之後,「互聯網金融+光伏」有望獲得飛速發展,並很大程度上解決光伏電站融資難的問題。(OFweek太陽能光伏網)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能源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無線充電距離我們的生活有多遠?
中利能源武濤:技術與應用模式創新促進光伏產業發展

TAG:能源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