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文明何時興盛?何時衰落?下集 共兩集

中華文明何時興盛?何時衰落?下集 共兩集

四,為何說中華文明衰落始於宋朝?

宋朝的兩面性;

1、宋代的政治體制是皇帝大權獨攬,宋太祖將宰相的職權一分為三,宰相制度衰落的體制。表面上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因分權不明確,誰也沒權沒責。

2、它的經濟狀況是歷史上最好的,勝過漢唐。

3、它的科學成就是最為輝煌的。

4、它的思想是最活躍的,出現了一大批學者與學派。

5、它的教育是很發達的,除官學外,出現了大批民辦的書院。

6、它的科舉制度是先進的,開科取士人數是唐代的二、三十倍。

我們先來看看大宋的繁華;

宋朝也搞城市化,不過是簡單的以街巷製取代里坊制。

在唐代的城市格局為里坊制,坊制就是把皇族居住區和政府機關與居民區分開。每個區域都隔開。人們就在一個個獨門小院里安然而居。

到了宋朝,人們開始在大街開店擺攤、經營買賣,坊牆被推倒,居民區與市場混在一起,即為街巷制。

宋朝坊牆倒塌之後,商業空間更加廣闊,無處不在,時間上也打破了宵禁的限制,北宋出現了夜市。

有了夜市也就有了夜生活。大宋夜生活的主題是享樂,一般的酒樓有吹簫、彈琴、歌唱、散耍的人伴奏助興;規模較大的酒樓則是達官顯貴、富商巨賈的娛樂場所,這些酒樓為了吸引顧客、籠絡客人,會招聘很多女技師(妓女)……

宛如現代的夜總會,1這些妓女的作用主要是使酒樓的氣氛更加活躍,酒樓用這種手段使酒樓內充滿歌管歡笑之聲,以娛樂的方式吸引顧客的到來,以致颳風下雨、嚴寒酷暑的天氣里,客人也不會減少。

到輕佻的宋徽宗當了皇帝,實在抵禦不住市井夜生活的誘惑,竟然置六宮粉黛於不顧,和心腹太監翻牆跑到宮外去嫖妓。

宋朝時期的商業十分發達,而且分工細化。

比如宋人筆記記載有一個鎚石蓮的行業,就是剝蓮子,從事這一行業的有數十家,每年鎚蓮數百車,把剝好的蓮子賣給水果行或藥鋪,以此為生。

在宋朝文化產品也是一個行業,詩歌、酸文等都可以專門出售。

東京的夜市就有秀才賣詩,市民出題目買詩,有時還會指定韻腳,一般30文左右一首。

臨安夜市有李濟賣酸文,張人賣扇子。酸文難度比詩還大,根據隨時發生的事情,頃刻成文,並要求詼諧調侃;賣扇子一般按顧客要求畫一些山水畫。

宋朝簡直是全民經商,連和尚都賣肉。比現在萬眾創業更厲害。

在東京最大的寺院相國寺,是有名的集貿市場,其中庭兩廡即可容上萬人做生意。寺內的和尚辦了一個專門經營豬肉生意的「燒豬院」,和尚惠明還成了名聞京城、專門烹調肉類菜肴的大廚師。

宋朝人大多也喜歡出去旅遊,旅遊也成為專門產業。還有旅遊指南叫做《朝京里程圖》,就像今天的導遊圖,在驛路上的商店裡出售。

宋朝也有各種節日,比如牡丹節。大部分來旅遊的人目的地都是帝都,也就是宋朝的開封。現在開封還有菊花節。

宋代民間手工業的技藝十分高超。

還有輝煌科技。有宋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走到了它自身發展的最高峰。

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應用,以及它們的外傳,對中國以至整個世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宋代天文儀器的製造、曆法的編修等都走到了中國歷史的最高峰,東京的水運儀象台是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天文儀器。

此外,地圖繪製、醫學理論、農業科學,

以及紡織、建築、礦冶、制瓷、造船、水利等技術部門也都有長足的進步。

既然宋朝這麼厲害?為什麼後來被一個文化相對落後的外族部落給滅了?

宋朝皇帝,如果有能力的話,是不會和人分享權力的。文官集團分享了權力,宋朝大部分文官也都很無能,忙於爭權奪位。

宋朝科舉制度是發達的,開科取士人數是唐代的二、三十倍。是因為宋朝皇帝為了趙家的江山牢靠,直接增加官員數量。結果是宋代確實沒有出現威脅皇位的大臣,可皇帝也沒坐穩位子,被外族人打下來了。

宋朝的教育是很失敗的,雖然當時出現了大批民辦的書院。好的教育應該教育出來優秀的人,當國家有危難的時候,這些人可以擔當起責任。

可是,敵軍來的時候,沒有幾個像樣的忠臣烈士,基本都是望風而逃。

無能的皇帝與官員之間互相制衡,人浮於事,該管的事誰也不管,老百姓沒官管,所以就自由了,但社會也失控了。

於是出現了侵街現象,到處是擺攤、開店的商人。也就是上面街巷出現的原因,它的出現不是因為政府主導,是因為政府的無能。

街巷制就是這樣取代里坊制的,商業也跟著繁榮起來。

這種繁華是致命的,宋代的疆域很小,周邊無日不打仗,前方戰火紛飛的時候,後方卻無日不在醉生夢死地享樂。

在宋以前的唐代,漢代,中國文化是擴張的,進取的,清明的,在這種積極的文化中獲得的繁華是民族精神健康的表現,是值得肯定的。

我們曾經號稱盛唐,那個時候的人民是進取的、質樸的,沒有那麼誇張的享樂,繁華是伴著土地、疆域、資源總體的增加而來的。

而宋代在國土萎縮、四面楚歌、每天挨打的情況下,還能醉生夢死,中國文化由此走向了內斂衰落,失去了創造力,中國健康向上、張揚的東西沒有了。

一直到廿一世紀的今天,國人還是這樣情況。我們最健康向上、張揚的東西沒有了。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找回來。

宋太祖第一執政理念;宋太祖是將政權當職業看待的,趙匡胤說道:「—個人的壽命,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人生在世,不過是為了榮華富貴,享受安樂罷了。

這段話說出了宋太祖的執政理念,不過是為了榮華富貴,享受安樂罷了。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實質是用兵權換特權,換腐敗通行證,所以宋朝政治一直腐敗,由吏治腐敗到全民腐敗,縱有四面外敵,統治者仍設法求和享樂,忠臣,賢臣,良將均沒有好下場,整個北宋,南宗政治都是暗黑,讓人看不到希望,宋代轉型談不上成功失敗,統治者只是個維持會,統治者腐敗享樂,廣大人民勤奮的創造財富,如此而己,直到南宋滅亡。

第二政治特點;是實行的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體制,無能的皇帝與官員之間互相制衡,人浮於事,該管的事誰也不管,老百姓沒官管,所以就自由了,但社會也失控了。

宋朝政治一直腐敗,由吏治腐敗到全民腐敗。

第三制度特點;宋代的政治體制是皇帝大權獨攬,宋太祖將宰相的職權一分為三,宰相制度衰落的體制。表面上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因分權不明確,誰也沒權沒責。

宋朝再次分割相權是廢除丞相的前奏。北宋統治者鑒於唐朝藩鎮割據的影響,故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以進一步加強皇權。宋太祖將宰相的職權一分為三:在宰相之下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管理軍事,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管理財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財政權。這樣就形成了三權分立的局面,宰相「事無不統」的局面被打破,唐末五代時期那種君弱臣強的局面在宋代不復存在。宰相便是權利越來越小。

第四治理效果,宋朝政治一直腐敗,由吏治腐敗到全民腐敗,無能的皇帝與官員之間互相制衡,人浮於事,該管的事誰也不管,老百姓沒官管,所以就自由了,

這種自由,使民間創造力釋放,因而宋代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最好業績,顯示出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力。

至宋代開始,中華文明就開始衰落,史家有;「崖山之後,己無中華」一說。

北宋167年,南宋152年。

五,反觀宋以後的元朝,清朝少數民族統治中國;

筆者只就那時蒙元而言,且感於中華在宋開始約800年漫長的衰落歷史。

所謂統一及版圖的功用,成吉思汗創建的元帝國,十分快的瓦解了。版圖之大,毫無意義可言。只就中國這一部分來說,也不過維持了約50多年的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期間仍有各地不斷的起事。

而且毫無疑問,整個中國元朝遠遠沒有南宋時期的富裕,中國總體上經濟是倒退的。這五十幾年,談論民族融合也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漢族文明向來是中華民族的文明主體,它與落後的蒙古色目文化融合,並沒得到太多的益處,相反出現了反常的倒退,而次要的蒙文化倒出現質的進步。

更重要的則是開了一個十分惡劣的頭,落後文明徵服先進文以明及戰爭和掠奪得到一種無形的慫恿及鼓勵(後來的滿清及日本便是明鑒);先進的漢文明發展進程第一次被最野蠻的全面打斷及倒退,大肆的對外戰爭受阻,鑒於此等惡劣影響,後來的朝代都採取非常保守的對外政策及文化政策(滿清接受漢文明是比較全面的,而且很明顯處處以前朝元為借鑒榜樣),實際上是後來閉關落後的根源。

而漢族為代表的民族有了第一次全面被奴役的歷史,開始埋下民族奴隸性的根源,在近代慘遭

外國蹂躪時期全面表現出來。

也可以說,如果不是中華文明超強的生命力,中國文明也會如同羅馬埃及一樣,伴隨著外族入侵幾乎徹底消亡,留下一些花俏的象形文字般的漢字及殘破的斗獸場類的古迹….. …..

[一]、政治:全面倒退的社會制度,空前嚴重的民族壓迫;消亡了很久的奴隸制重新出現,大量非蒙古、色目人遭到掠奪性的拐賣販賣,奴隸市場興盛無比;政紀廢弛至極,吏治腐敗至極;蒙古人色目人對漢族南人進行長期的奴役及壓榨及大量屠殺。(例元法中有蒙古人殺漢人只須罰交燒埋銀及充軍;蒙古人打漢人漢人不許還手,只可叫人指證告官;元初南人二十人編為一甲,蒙古人為甲長,漢人金帛兒女恣意侵佔;元朝不止一次的有人提議對漢族進行種族滅絕等等)。

[二]、經濟:戰爭使大片本來富庶的地區一片荒蕪,大片良田被強佔為牧場;混亂的經濟財政制度,混亂的市場管理,財富被掠奪集中到北方,南北貧富差距懸殊;拿全國壓榨的漢人南人財物也填不夠巨額對皇族的歲賜,財政虧空嚴重;全國土地極度集中在蒙古色目貴族及寺廟手中,落後的農奴制存在嚴重阻礙生產,漢人過著極端貧困低下的生活……(筆者認為,史有定論,唐強宋富,宋朝是中華文明的轉折點和關鍵點,衰落至宋開始,經過元朝極其野蠻的掠奪破壞,出現了總體趨勢上的衰落,直到晚清)

[三]、軍事:長年的及其野蠻的無休止戰爭。蒙元滅亡了四十餘國,讓數近以億計的人死於戰亂和屠殺(往往是整城整城的屠殺迨盡,除了一些被掠走的匠人及婦女奴隸),讓數以千萬平方公里計的土地的經濟倒退數十乃至數百年,而且戰爭很明顯幾乎全是不義的,耗費民財無數。

[四]、文化:落後文明入侵的倒退不必說,而且元朝幾乎沒興趣管漢文化是否發展,教育也出現了荒廢及倒退,很多文化交流被阻擾(例如有不許漢人學蒙古文的規定)

再看清朝少數民族統治中國,滿人通過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幾乎把所有崇尚氣節、不甘異族統治的知識分子屠殺殆盡。通過大屠殺政策,滿族人還第一次徹底滅絕了華夏民族的傳統服飾和髮飾,華夏民族腦袋後面晃蕩的那根豬尾巴成了征服者打在華夏民族身上最恥辱的烙印,華夏民族曾經不曾丟失過的自信驕傲以及民族意識都蕩然無存。

魯迅所極力批判的國民劣根性,難道不就是奴才的品性嗎?高貴的華夏民族在滿清異族統治下奄奄一息,苟延殘喘。

在清初幾代皇帝厲行的文字獄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終極關懷,對人權、對人性的思考也都在中國大地上滅絕了,荒謬的金石學,魚蟲學冒了出來,中國的傳統文明不再是有生命的形體,而被博物館化,鑽研滿清認可的那些所謂經典,和埃及學家在大英博物館裡翻閱埃及文獻沒有兩樣,而且還有個很接近的名字——漢學。漢人的學問已成故紙,這意味著漢族真的成為一個考古意義上的名詞,或者說清朝的漢人已經不是漢人。

清朝統治者,還通過修纂《四庫全書》,焚毀和篡改了大量代表華夏文明最高發展階段思想精華的書籍,如後來對東亞國家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貢獻巨大的《農政全書》、《天工開物》都不見了,直到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留日學生才在日本重新發現。

其次,我們再看看清朝的物質文明:

農業方面,明末崇禎時有田783萬頃,到乾隆31年(1766)才恢復到741萬頃,可見清朝過了一百多年才恢復到明末的生產規模。而最高的記錄是嘉慶17年的791萬,僅僅超過明崇禎時期7、8萬頃。

清朝最大的功績是人口方面,乾隆年間已近四億,是明末數倍!但在糧食生產沒有增加、工商業也沒有明朝發達的情況下,人口翻了兩番意味著什麼呢?難道不是人民生活質量的普遍下降嗎?乾隆時來訪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說:「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很多人沒有衣服穿」,「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發展,都存在著一個上限,大概在一億左右,以唐宋之富也沒有超越這個極限。清朝生產力並沒有提升,卻滋生出這麼多的人口,不僅說明從清朝開始,中國進入一種低生活質量的發展模式,而且這是一種「反近代化」的道路,巨大的人口也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巨大包袱。

中國一直都出產大麻、鴉片等作物,並且是鴉片出口國,可到了滿清時才有大量民眾吸食鴉片,而且中國還成為最大的鴉片輸入國呢。

生理繁殖活動的異常活躍和對麻醉品的大量需求,顯然反映出文化思想活動的貧乏和壓抑。

清代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在鴉片戰爭之前從來沒有達到過明末的水平,在所謂的「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明代末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忠俊三元評論 的精彩文章:

TAG:忠俊三元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