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科學技術那麼落後,有沒有「身份證」,怎麼識別身份?

古代科學技術那麼落後,有沒有「身份證」,怎麼識別身份?

現在人們所使用的身份證,是用於證明持有人身份的一種證件,多由各國或地區政府發行於公民,它將作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公民身份的證明工具。

現在的身份證,由於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採集了公民的大量生物統計學信息在其中,如照片、面部特徵、手掌特徵、虹膜掃描識別或指紋識別,其他通常出現在身份證上(或資料庫中)的信息包括:全名、父母姓名、住址、職業、民族(在多民族國家中)、血型和凝血因子。

第一、二代居民身份證,圖片來自網路

中國在1984年4月6日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到2004年3月29日,中國大陸開始正式為居民換髮內藏非接觸式IC卡智能晶元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第二代身份證採用了數字防偽措施,存有個人圖像和信息,可以用於機器讀取。

身份證只有現代社會才有嗎?這肯定不是。那古代的科學技術那麼落後,是用什麼來識別身份的呢?也就是古代有沒有「身份證"?

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國,身份證古已有之,但它的起源卻只是官員的識別符號。

隋唐時期,我國出現了最早的"身份證",當時的朝廷發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證的"魚符",它是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的,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方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魚符分為左右兩半,註明佩符人身份或魚符的使用範圍,中間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有些魚符中縫處刻有「合同」兩字,所以又稱此符為「合同」。

魚符,圖片來自網路

那個時候,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魚符都是用黃金鑄制的,以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之為"魚袋」。在唐代,魚符按其功用可分為三類:有用於調動軍旅、更換首領的銅魚符,有用於標明官員身份的隨身魚符,還有用於出入宮門、開關宮門的交魚符、巡魚符。因為品級不一樣,魚符的材質也不一樣,所以它也是當時官員身份高低的象徵。因此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之說。後來,魚符就逐漸演變為官員尊顯其高貴身份的飾物。

龜符,圖片來自網路

到了武則天的時代,魚符又被改成形狀像龜的龜符,但用途與魚符一樣。到宋代,魚符被廢除,但仍佩帶魚袋。龜作為吉祥長壽的象徵,被古人廣泛地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如以龜論官,戰國時「大將之旗以龜為飾」,漢代規定「大將軍黃金印龜紐」,唐代女皇武則天按官品高低分為金龜袋、銀龜袋、銅龜袋,這就是李商隱詩「無端嫁得金龜婿」的由來。

牙牌,圖片來自網路

至明代,改用了"牙牌"。所謂"牙牌",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據明人陸容《菽園雜記》中的記載,牙牌不但官員要懸帶,"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處,已不僅胎記局限於在朝官員,並開始向中下階層發展了。

頂子(帽珠),圖片來自網路

到了清代,身份制度有了大的改變,各階層(特別是官員)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一些富商、地主為求得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於是就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一類怪事。

看得出來,古代的「身份證」,跟今天我們用的比較起來,材料笨重,製作粗陋。它眾多的等級分類,也赤裸裸的體現出了古代封建社會森嚴的階層等級制度。今天我們用的身份證,外觀材料都是統一的規格、統一的製作,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公民人人平等的社會地位。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洞明史今 的精彩文章:

關羽敗走麥城導致兵敗被殺,義兄劉備為何不出兵救援?
東盟國際車展近拍超模艾尚真,怎麼形容她的美?

TAG:洞明史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