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裡有100萬,你應該做什麼?
這是一個資本殺伐的時代。日益吹大的資產泡沫,高到風險凸顯的槓桿率,連電視劇里都是滿屏的資本角力。
這讓本已成功立足社會的中產階級,反而成了迷茫的一代,不菲的收入和體面的工作為他們帶來欣慰,但對未來的不安和焦慮才是中產光鮮外表下最戳心的痛點。他們需要被帶領,去尋找把握財富的安全感。
近一段時間,90度地產密集接觸了十多位中產人士,他們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有一定的閑暇和較高的消費能力,追求生活品質,更為關鍵的是,頗有投資心得。我們希望通過分享他們的投資經歷,給還在迷茫中的大多數提供一點有價值的參考。
國內房產還值不值得買?
不得不說,中國人實在是太熱愛房地產投資了。有了積蓄後,無論什麼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購置房產。
不過,如今國內的房地產市場狼藉一片,一線城市房價高得離譜,二線城市已經開始擠水分,三、四線城市買完房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有回報。因此,國內房產還值不值得買,成了現階段中產人群最糾結的問題。
在外企工作的S在北京有兩套房,面積都不大,一套60平,另一套80多平。近兩年憑藉努力工作,生活簡單的他也存下將近100萬現金。最近每次碰見他時,「現在適合在哪投資」是他的主要話題。
S列出了三種備選方案。方案一,拿著100萬去找一個適合投資或度假的二線城市,比如青島、蘇州、成都、南京這些地方,選一個成熟區域給一套80平米左右的房子付個首付。方案二,賣掉手裡的一套房,再加上100萬現金,在北京購置一套改善型的大平層。方案三,賣掉手中所有住宅,一步到位,給自己的後半生找一個硬歸宿。
考慮再三,S選擇了第二種方案,他認為這樣既能滿足自己對居住條件的改善需求,又能保留投資獲益的空間。他把目標定在近期開盤的幾個「限價」項目上,每平米不到8萬元的核心區域資源,他深知這樣的房子買到就是賺了。不過,這樣的房子也不是想買就能買到,提交了各種驗資手續之後,他還在等待售樓處美女的消息。
「二手房市場現在肯定不是進場的好時機,要是買二手房,我起碼會再等一年,等市場徹底降溫。」對房地產市場,S相信自己的判斷,等到市場上都沒人敢買房了,那才是入場的好時機。
與S在財富上大致相當的Y,卻做出了與S不同的選擇。Y選擇了直接投資二線城市。「一百多萬的首付,在二線城市可以買套很好的房子。現在一些二線城市還有發展空間。」最終Y選擇在青島買了一套100多平米的住宅,「主要為投資,但未來也可以過去度假。」
實際上,對於大多數擁有一定財富的中產家庭來說,房子仍然是最好的投資選擇,把現金換成房子,現在看起來是抵禦通脹的最有效辦法,唯一不確定的就是入場時機。
對此,90度也諮詢了不少專業投資顧問,在他們眼中,房產是家庭投資架構中的硬指標,40歲之前的投資配比中至少有兩套房是用來保底的,一套自住,一套用來度假。再多出的部分都以投資獲利為主,可在房產及其他投資渠道中選擇。因此,當條件允許時,建議先把保底的房產配置好,然後再增加其他品類(也包括投資類房產)的投資。
最保險的投資法則
對於收入還沒有到這一階段的80後新中產來說,基礎投資似乎是最好的選擇。
37歲的L在一家公司做到中層,孩子3歲,妻子全職帶孩子,全部的資產就是一套80平米學區房,一輛開了5年的邁騰,手裡還有100萬元存款。學區房要等孩子上學之後才能動,100萬說少不少,但如果不是去其他地方買房,其實什麼都幹不了。於是L選擇了大多數人的選擇——理財。
L對於「72法則」這些概念相當熟悉。簡單解釋這個法則,可以假設最初投資金額為100萬元,復息年利率8%,利用「72法則」,將72除以8(增長率)得9,即需約9年時間,投資金額滾存至200萬元(本金翻番)。
L理財,有自己的原則,「跟炒股一樣,不能貪,一定要守紀律」。
L的紀律就是對這100萬按照風險等級進行嚴格切分:10萬投風險收益都較大的股市,5萬投收益較低但存取靈活的寶寶類貨幣基金應急,35萬投基金,50萬投行業排名前十的P2P。這兩年投下來,8%左右的收益還是能基本保證的。「賺的並不多,但抗通脹是沒問題了。」
最後一個案例看上去倒像是一點忠告。
Z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工作幾年後的薪水也並不高,一年也就三十萬的樣子。只是Z不敢鬆懈,一方面年齡越來越大,背負一家老小的壓力,並不敢頻繁跳槽,除了守住一家靠譜的公司似乎別無選擇,哪怕薪水沒有那麼高,哪怕時不時也受點小委屈;重要的是,公司給了3%的股份。
2016年,Z這9年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8月這家公司成功上市,3%的股份讓他的身家直接飆升到3000萬。那一晚,他在朋友圈寫道: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這句話背後,不僅僅是淡定,淡定之外還有難以為外人道的萬語千言。
GIF/1K


※馬纏明散文/人生若只如初見(八)
※不建職業防火牆,就敢混職場?
※我們到底靠什麼贏得持久戰:為什麼日本人不能像滿蒙那樣入主中原
※日本從韓國大規模撤僑了,你怎麼看?
※田放 l 八千里思念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