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亦非觀史:都說北宋武力孱弱,你可知他的對手遼國有五六十萬兵力

亦非觀史:都說北宋武力孱弱,你可知他的對手遼國有五六十萬兵力

宋太祖建立北宋後,經過數年征伐,基本統一了中原,剩下最大的敵人就是比他還早建國幾十年的遼國。

契丹人建立的遼國,不得不承認,確實很強大。尤其在後晉時得到燕雲十六州後,逐漸由單一游牧民族向游牧、農耕民族雙向發展,這樣不僅極大的保存了游牧民族善戰的屬性,同時也汲取了中原民族先進的典章制度以及生活物資得到了很大補充。

所以契丹的強大並不等同於漢唐時匈奴、突厥的強大,匈奴、突厥並不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主要還是保留著少數民族逐水草而居,以及落後的原始生產生活方式。

即便他們在一定時期內戰力較強,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賴於戰馬,戰馬可以讓他們來去如風,廣袤的草原又可以為他們提供天然的庇護屏障,所以中原王朝很難將他們消滅。

即便漢武帝,唐太宗取得了對少數民族政權的絕對優勢,那也只是因為國力達到了鼎盛,可以支持較大、較長時間的對外作戰。說白了,不管與誰打仗,打得都是國力消耗,只有國力充裕了,才可能支撐得起這種消耗。

以漢武帝為例,如果不是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積攢下的國力,漢武帝再英明神武也沒什麼用,因為戰爭歸根結底還是要大量人力、物力消耗的,沒有充足的物資供給,不等走到前線,士兵就都餓死了。

一旦國力上來了,匈奴人的武力就不僅不佔優勢,反而是處於絕對劣勢。因為漢朝士兵用的是鐵箭頭,而匈奴人用的是魚骨箭頭,一箭射過去,根本射不穿漢朝士兵的鎧甲,這仗還怎麼打?

但對於北宋來說,情況可就完全不一樣了,契丹人聰明,他們知道自己無論在哪方面都落後(當然,除了盛產戰馬外),所以就使勁向中原文明學習,大力使用漢臣,而且史無前例的開創了一國兩制的政治制度。

到了宋太祖建國後,契丹已經非常強盛了,燕雲十六州廣大的漢地,可以為其提供他們所需的鐵、鹽及其它生活所需的物資。鎧甲和弓箭也早已和中原士兵無異,國土面積更是超過了北宋不知多少,加上部族眾多,人口也不少,能調動的可戰兵力絕不是小數目,在這樣的形勢下,北宋即便武力再強盛,也不見得能佔有優勢。

宋太祖趙匡胤本身就是一位戰將出身的皇帝,也是因為戰功才在前朝做到了殿前都點檢,所以論文治武功不見得比漢武帝差,但對於強大的契丹也知道無可奈何。

宋太宗雖然兩次伐遼,但也均以失敗告終,不是北宋太弱,而是遼國太強,那時候遼國也正是鼎盛時期,名將輩出,國力強盛。

在後來的顫淵之盟時,據一些數據記載,雖然南下攻宋的只有二十萬遼兵,但如果按照少數民族全民皆兵的特徵,據說遼國國內加上各藩屬部族,可調動的總兵力至少在五六十萬。如此龐大的一個政權和軍事力量,北宋選擇了顫淵議和,其實也是明智之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