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承民間小調 展現鄉土魅力——河津市城區街道編排小花戲《賣黃瓜》紀實

傳承民間小調 展現鄉土魅力——河津市城區街道編排小花戲《賣黃瓜》紀實

史甜甜

小花戲又叫故事戲,是流傳於河津市汾河沿岸一帶、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小戲,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日前,河津市城區街道「我有拿手戲」群眾文藝大展演節目小花戲《賣黃瓜》,先後在該市、運城群眾文藝展演中一展風采,以強烈的鄉土氣息和濃郁的地域特色,展現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風姿,受到了觀眾的一眾好評。

城區街道西王村是小花戲的發源地,該村百分之七十的村民都會哼唱幾句小花戲,因而該村也有「戲鄉」的美譽。小花戲內容取材於民間,貼近群眾生活,唱腔、表演形式獨特,唱腔屬一戲一曲,採用民間小調,唱詞有八句、四句之分。該戲曲調優美,風格潑辣,樂器以花鼓,蘇鈸、蘇鑼、二胡和笛子為主,敲打起來特別熱鬧。全場雖只用打擊樂器,卻能通過樂師們之間的巧妙配合,營造出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生動活潑的獨特效果。傳統劇目《賣黃瓜》主要講述了清朝末年、民國初年集市上的一個街景,劇本經過老藝人們的雕琢加工,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氣息,同時唱腔也更加豐富,使整個節目充滿了鄉土魅力。

西王小花戲充分反映了該村歷代人文生活的民俗風情和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曹榜石是此次節目的負責人,據他介紹,在節目確定初期,村裡的許多文藝愛好者都積極踴躍報名參演。排練過程中,導演、演員、幕後人員個個都是不辭辛苦,不計報酬,一遍一遍的修改劇本,一遍一遍的反覆練習,就連節目中所使用的道具也都是由村民們自己動手製作的。

此次參加大展演的18名演員之中,還有一些演員是表演小花戲的「新手」。所以在排練初期,曹榜石除了每天組織演員排練之外,還組織他們在村裡的文化活動中心進行演出,在豐富村民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提高了「新手們」的舞台感。

今年45歲的楊三女就是飾演主角之一苟家女,這是她第一次登台演出。為了更好地詮釋這個角色,她每天除了跟著其他演員一起排練外,早上六點就開始起來記台詞、練走姿,自己對著鏡子琢磨表情,同時還會請教家裡的老藝人,向他們學習一些表演技巧。她說,「這次能夠參加演出,我感到非常榮幸。今後我也會繼續努力,讓小花戲得到更好的傳承。」

72歲的楊肯兵是一位表演小花戲的老藝人,在排練中,他除了做好自己的職責之外,也會給年輕演員一些指導,將自己的表演技巧傳授給更多的人。「我們這裡的每一位演員都特別努力、認真,相信小花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些年輕的接班人手裡會得到更好的發展。」楊肯兵說道。

在節目的籌備、演出中,西王村村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他們只有一個信念:做好小花戲的傳播者,打造西王的新名片,把小花戲的藝術魅力展現給更多的人,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傳承下去,努力為村裡爭光,為城區街道爭光,為河津人民爭光。

西王小花戲傳統劇目《罵雞》於上世紀80年代參加山西省民間藝術調演,獲民俗唱腔二等獎,並先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山西電視台播出,博得好評。

2012年春節,山西電視台《尋找古老鄉音》欄目組對西王小花戲傳承與發展進行了專題報道。目前,該村還創作《騙銀匠》、《賣絨線》、《王小二研磨》等一批富有現代氣息的小花戲劇本,帶著一種崇高歷史文化的重任和一方熱土的濃厚遺產,讓小花戲走出古耿大地,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珍品。

傳承民間小調,挖掘更多的民間曲藝人才。在這次大展演中,18名小花戲演員積极參与到曲藝文化演繹中,他們在感受民間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讓這一民間小調在新時代下蓬勃發展,讓小花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讓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津新聞 的精彩文章:

TAG:河津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