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起坐捉筆硯,寫我軀七尺

起坐捉筆硯,寫我軀七尺

展覽信息

《筆硯寫成七尺軀—明清人物畫的情與境》

主辦:北京畫院、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館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三、四層展廳

時間: 2017.08.25~2017.11.19

陳洪綬(明) 策杖圖

紙本設色 立軸 上海博物館藏

明清的人物畫是中國美術史上的重鎮。它既延續了唐宋傳統,又有了新的文人理念的加入,使它在審美上達到了高度成熟的狀態。一直傳承到任伯年,這些畫家他們大部分都師從陳老蓮,對中國人物畫發展史作出了非常深厚的貢獻,延續至今,包括人物畫大家范曾先生也是繼承了陳老蓮和任伯年的傳統,豐富的筆墨語言也完全是明清這一時期的筆墨理念和原創的藝術方式。

展覽現場

華喦(清) 自畫像(局部)

紙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在明清時期,中國社會商業活動的繁榮和對外交流的發展也造成了人物畫的全新面貌。有突出成就的陳洪綬的作品具備了豐富的內容和題材,他以方形的構圖和轉折線條創立了自己的明確風格,也有了佛教造像和傳說,使傳統得到了延續和穩定發展。華岩是以文人化的輕鬆筆墨使文人畫達到了一個筆墨的高峰。到任伯年時期,畫家們已經能夠熟練使用西洋水彩的技法和材料,形成了中國畫更加豐富的表現方式和狀態。西學東漸使國外藝術傳入了中國,郎世寧來到中國等等宮廷美術現象的發生對人物畫的造型加入了古人所不具備的素描和色彩要素,使這個時期的人物畫具有了更強的可觀性。

冷枚(清) 春閨倦讀圖

紙本設色 立軸 天津博物館藏

任頤(清) 蕉蔭品硯圖

紙本設色 立軸 故宮博物院藏

在商業繁榮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的促成之下,出現了大型的中堂和捲軸畫,使美術直接走入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審美作用。唐宋的人物畫到明清時期得到了弘揚,加入了更多的文人筆墨,確立了中國畫最成熟的時期。在明代的陳洪綬為代表的人物畫開宗立派,找到了線條方正的結構,到了任伯年時期達到了輝煌的高峰。

「當我們站在二十世紀回看中國傳統人物畫,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人物畫與西方人物畫存在根本的差別。一方面,中國人物畫有著完全不同於西方的畫法體系,強調以線造型,以皴染表現層次結構;另一方面,中國人物畫主張以簡約純粹的人物形象表現畫中意趣,主張體現畫中人與畫中景的呼應融合。以此反觀當下強調以素描為中心、弱化線條表現力的人物畫壇,這樣一些問題亦需深思:中國傳統人物畫所具有的獨特表現力是否需要保留?中國傳統人物畫對當下人物畫創作有哪些借鑒的角度?希望能引起廣泛思考,這也是本次展覽的意義與初衷所在。」

——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燕溪草堂 的精彩文章:

傳奇時代—解讀歐洲古典油畫

TAG:燕溪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