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混改之後,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運營商物聯網發展對比

混改之後,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運營商物聯網發展對比

格物資本,專註於物聯網行業的精品投行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移動現在的補貼高達50%,聯通方面的總補貼額達到了3億,按照中國企業之間的競爭慣例,這個補貼恐怕只會越來越大。

物聯網作為移動互聯網之後的又一大風口,不僅吸引了新興的創業公司,而且在也是移動、電信、聯通這中國三大老牌運營商的必爭之地,特別是中國聯通錯過4G發展期之後,急於在新的領域找回市場,眼下搭上了「混改」的東風更是風頭正盛,而另外兩家自然也是不甘示弱,可以說這個領域內的競爭已經白熱化的程度,戰況非常激烈。

目前,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都積極部署NB-IoT,基於蜂窩的NB-IoT是萬物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它只消耗大約180KHz的帶寬,可直接部署於GSM網路、UMTS網路或LTE網路,以降低部署成本、實現平穩升級。

具有廣覆蓋、低功耗、海量連接、低成本等優勢的NB-IoT,在功耗的表現上比較突出。一節AA電池,可以讓設備工作數年之久。在智能抄表、智能停車、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製造等多個領域有非常大的優勢。

連接數量

在衡量物聯網發展的第一指標連接數量上,中國移動以1.2億的規模成為三巨頭之首,同時也是現階段全球最大的物聯網連接服務商,布局城市數量達到346個,可以說是遍布全國。中國聯通則以5000萬的數量緊隨其後,中國電信發展物聯網的起步較晚,目前連接數量只有大約3000萬,但是商用推廣上,中國電信正在水電、民生等領域迎頭趕上。

技術積累

而在技術積累方面,中國移動在晶元和模組方面顯示出了強大的技術實力和上下游整合能力,藉助現有的基礎通信設施,聯合台灣聯發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芯通訊無限科技公司這兩家台灣和大陸的科技領頭企業,相比於其他兩家在現階段已經取得了領先的成績。技術至上一直是中國移動的發展宗旨,和華為這一家中國最受尊敬、也是和供應商合作最為密切的公司在物聯網的深度合作可以說就是明證。

中國聯通則和通信晶元界大佬高通合作,推出了900MHz和1800MHz物聯網多模組終端。高通雖然近幾年依靠專利技術可謂坐收漁翁之利,但是在技術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還是保持了敏銳的行業嗅覺,和中國聯通這個巨無霸合作,也是外界看好中國聯通在物聯網領域發展的最重要的亮點。此外,中國聯通和德國電信、香港電訊盈科、加拿大貝爾、荷蘭電信、台灣大哥大等全球運營商,尤其是與成熟的物聯網平台提供商美國的Jasper公司也有深度的合作,展現出了強大的國際公關能力的同時也為今後的發展布下了全球化的伏筆。

應用領域

在整個產業鏈的最後一環,應用領域方面,三大運營商在各有側重點的同時,也有很大一部分業務是重疊的,這也說明了市場還處於群雄並起的競爭階段,花落誰家還未得知。在競爭最為激烈的智慧城市、金融、家居等領域,我們都能看到三家運營商的身影。而車聯網則是中國移動的特色發展項目,同時中國聯通在水電領域的發展領先於同行。

一個新技術的推廣往往需要相比於現存技術的顛覆性的優勢,在水務方面就有非常生動的例子:2017年6月無錫自來水總公司總經理錢曉明接受採訪時表示:「採用NB-IoT物聯網技術的水表可在節約傳統有線水表的建設成本、節省人力、防止官網漏水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近期,我們就將在鴻山物聯網小鎮先期部署600餘戶這樣的水表。」無獨有偶,大行科技的羅艷鴻計劃在50萬台自行車中使用NB-IoT技術,她說道「Wi-Fi、藍牙等技術收集的數據都是傳到用戶手機上,難以形成大數據,且數據準確率很低、耗電量極大,兩天就得充一次電;NB-IoT聯接後數據採集直接上傳到雲端,很精確,並且可以實現5年不充電。」

支持手段

三大運營商作為財大氣粗的巨無霸企業,在面臨傳統通信網路飽和的困境下,發現了一塊潛力巨大的待開發領域,當然是不遺餘力地進行推廣,而且是用它們最熟悉的手段——補貼。中國移動為了鞏固自己在物聯網領域發展的優勢,甚至會對採用它們物聯卡的用戶最高補貼50%(合約期大於一年)。而另外兩家自然也是迎頭跟上,2017年,中國聯通計劃花費3億元用於補貼、推廣物聯網技術,從而提高自己的物聯網連接數量。中國電信在鞏固自己優勢領域的同時,也在進一步加大自己的補貼力度。可以預見,在物聯網即將井噴的今天,三大運營商的推廣補貼力度只會越來越高。

需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工信部《關於印發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我國NB-IoT標準、設備、晶元、模組、測試、應用、網路的發展勢必會進入快車道。到2017年末,實現NB-IoT網路覆蓋直轄市、省會城市等主要城市,基站規模達到40萬個。到2020年,NB-IoT網路實現全國普遍覆蓋,而向室內、交通路網、地下管網等應用場景實現深度覆蓋。

在傳統諸如商用RFID技術的應用中,安全性和識別率一直是困擾用戶的主要問題。在大規模商用中,典型的99.9%的識別率還是有待提高的。所以NB-IoT想要不重蹈RFID技術難以短時間內大量推廣的覆轍,就需要在安全性和高識別率、低誤判率上下功夫,特別是物聯網的典型應用場景中,肯定會存在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多個需要識別、聯網的物體,這種情況下,保證在規範時間內,正確識別各個物體就是衡量一個技術能否大規模商用的最基礎的指標,而這正是之前傳統技術所最欠缺的地方。

其次,在現有規模量還不是非常大的時候,其實每個連接物的平均成本還不是最優的,能不能在短時間內找到用戶痛點,不局限於現有的智慧水電、停車等常規場景,找到一個大量應用的領域,迅速平攤成本,減輕補貼壓力,才是決定三個提供商最後戰果大小的因素。

總結

據愛立信等機構預測,在2018年前後,全球範圍內」物"的連接數將超越"人"的連接數,並隨之激發各個垂直行業終端、應用與服務市場的發展。國內三大運營商在國內物聯網的布局都是從自己的連接優勢入手打通整個雲-管-端生態鏈,但各自的做法稍許不同。其中中國移動在終端有自主研發終端產品,晶元和模塊產品,同時網路端和雲平台同時發力,以期建造更完整的產業生態。

而聯通和電信目前都聚焦於提供網路管道服務,和相關晶元、模塊、通信設備廠商合作完善生態系統。三大運營商都聚焦於連接,形成自成體系的生態圈,建設好平台的同時延伸到垂直應用服務及感知終端,可以說經歷了市場洗禮的三大運營商對待物聯網這一新技術的態度和方法都是殊途同歸的,至於鹿死誰手,還要看市場的反應。

本文為格物資本獨家出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這個九月,我又開學了!
入秋後注意冷暖,以防疾病「秋後算賬」
勇往直前追向夢想的釜山男子漢-朴佑鎮
《敦刻爾克》:活著回來就是英雄
不要帶著偏見的眼光去看世界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