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聯提點:大師吳昌碩與晚輩潘天壽的忘年之交
【歷史上的今天:在46年前的今天——1971年9月5日,國畫大師潘天壽逝世】
潘天壽1897年出生於浙江寧海縣冠庄村,字大頤,自署阿壽、壽者,現代畫家、教育家。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著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1923年春,27歲的潘天壽來到上海,任教於上海民國女子工校。次年,任上海美專教授。他在上海這五年,除了教授國畫,編著《中國繪畫史》,還拜師學藝,結識了海派大師吳昌碩,並與之成了忘年交。
初到上海,他就見到了心儀已久大師吳昌碩,他激動地從包袱里取出自己的畫作,畢恭畢敬地說:「學生自學繪畫,水平不高,請先生指點。」吳昌碩時年八十,畫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默默看著潘的每一幅花鳥畫,一旁的潘天壽緊張得額頭冒汗。吳翁看畢,雙目一亮,以少有的讚揚語氣說:「你畫得好,落筆不凡,格調不低,有自己的面目。阿壽,你要好好努力。」當時吳昌碩已80高齡,儘管兩人年紀相差懸殊,但在藝術上卻相談甚歡,大師親切地喚他為「阿壽」。幾次見面後,吳昌而特意送他一副集古詩句的篆書對聯:「天驚地怪見落筆,街談巷語總入詩。」這使他十分感動。吳昌碩看潘天壽的詩文書畫,往往只說好而不妄加評論,特別器重這位年輕的畫家,這算是給了潘天壽很大的鼓勵和信心。
吳昌碩與潘天壽
有一段時間,潘天壽一面講授和研究中國畫史畫論,以《佩文齋書畫譜》、《美術叢書》等為參考,編譯了《中國繪畫史》,作為上海美專的教材,同時研習石濤、八大山人等畫家的名作,想讓自己略偏恣肆的畫風有一個依託,如同飛翔的風箏需要一根堅固的線。
經過反覆練習,他覺得自己畫風變化了,畫藝上又進步了不少,便攜帶一幅得意的山水畫拜訪吳昌碩。可是,大師沒有給他任何評語,他有點失望地回到住處,心裡還是忐忐忑忑的,不知大師如何評價這幅畫。在第二天,大師託人轉給他的一首長詩,其中有這樣三句:「只恐荊棘叢中行太速,一跌須防墮深谷,壽乎壽乎悉爾獨。」潘天壽有些沮喪了,沒有表揚啊,還有批評的意思呢!但冷靜以後,他感覺到大師給予的警示是對的。他覺得惟有真正將身心投入傳統的深髓,才能體味文人畫的幽深玄奧,才能走向成熟。
隨後的幾年,他從吳昌碩畫風入手,從筆墨、構圖、意境各方面加以揣摩,畫風迅速轉向蘊藉與含蓄多變,但當他意識到太深的沉迷可能會讓他失去獨創熱情時,又及時地逃離了出去。顯然,他希望自己的繪畫能形成獨特的風格。
在上海的五年,潘天壽著實領略了這大都會不僅繁華,而且藏龍卧虎。他在對吳昌碩畫風的揣摩與實踐中獨立自省,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之路。後人讚許他們的忘年之交,後人感嘆名師出高徒,我說這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這也是金風玉露一相逢的人世間難得的逢知己。斯人已逝,吾輩緬懷、嗟嘆、感悟、幽思。
潘天壽畫作


※清末廣東的伍秉鑒被稱為世界首富,他是如何聚集財富?
※宋美齡對二姐宋慶齡有意見,對她評價不高?
※前蘇聯的元帥朱可夫,境遇有點像彭德懷
※謝爾蓋·基洛夫遇刺事件的歷史真相
※有兩位開國上將當過國家副主席,他們是誰?
TAG:謝流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