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圍血管科研究所主任李玉珍
武警總院老專家李玉珍教授坐診北京西京中醫醫院為百姓解憂與名醫零距離溝通
李玉珍主任是全國著名的周圍血管病權威專家,中西醫雙學博士,全國周圍血管病中心主任,原北京武警總院周圍血管科主任,李玉珍主任今年已經六十多歲了、看這個病有四十多年的臨床經驗了、曾做客中央電視台阿邱的《名家訪談》。特別是由李玉珍主任領導的專家組,經過四十多年的臨床研究,研究出了一套「溶栓通絡」,中西醫結合治療周圍血管病,在臨床上為無數的患者保全了肢體,消除了疼痛。
秋冬好發周圍血管病
周圍血管病,包括脈管炎、靜脈血栓、靜脈炎、動脈硬化閉塞症、紅斑肢痛症等。隨著生活環境和飲食結構的改變,這些疾病近年已屬常見病,亦屬疑難病症,好多患者輕則損失肢體,重則威脅生命。因此,在此類疾病的好發季節,高度重視、正確認識及積極防治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簡要介紹一些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
脈管炎全稱叫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發病年齡一般在20—45歲之間,多發於小腿及足部,主要由於肢體中小動脈形成血栓,造成供血不足而致。發病初期患肢明顯發涼、怕冷、麻木或疼痛,行走時足底有墊物感,肢體疲勞,行走一段距離後被迫停止行走,休息片刻才能繼續行走,此癥狀醫學上叫間歇性跛行。中期患肢疼痛加重,動脈搏動消失,表面皮膚粗糙,且呈紅紫或變白,汗毛脫落,趾甲增厚變形,肌肉萎縮。後期出現感染潰瘍,指(趾)壞死,形成「脫骨疽」。
血栓性靜脈炎簡稱靜脈炎,發病多見於下肢,可累及主幹靜脈或肌肉靜脈叢。患者肢體明顯腫脹、疼痛、變色,局部皮溫高或伴有靜脈曲張。急性發作期可見全身癥狀,如低燒、厭食、疲乏等癥狀。如不及時治療,會出現活動後患肢腫脹及疼痛加重,部分血管成條索狀曲張及斑片硬塊,重者局部潰瘍,形成「臁瘡腿」,若血栓脫落則易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
動脈硬化閉塞症,臨床癥狀同脈管炎基本相同,此病多見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往往合併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
為什幺說秋冬季節易發周圍血管病呢醫學研究認為,秋冬,特別是霜降之後,天氣由涼轉寒,氣溫、氣壓變化劇烈,而北方來的冷空氣又不斷向南侵襲,人體受冷空氣刺激後,常常導致交感神經異常興奮,全身毛細血管痙攣性收縮,血液循環的外周阻力加大。此時,血小板易於凝集而形成血栓。內分泌失調,血液粘稠度加大,血凝時間縮短,這些因素進一步促使血栓的形成,另足部脂肪較少耐受力較差,肢體末端血管較細,並且血流緩慢。中老年人生理機能減退,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性、應激性和抵抗力減低,因此極易導致血栓的產生。
如何預防周圍血管病:首先要防寒保暖,尤其是四肢。飲食、起居,要有規律。少吃或不吃粘性食物,如黍米面、年糕、芝麻糖之類。應戒除煙酒,避免情緒波動,防止過度勞累和劇烈運動;日常膳食宜清淡,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應參加適當的健身鍛煉。特別重要的是,發現初期癥狀要及時到醫院檢查,並積極治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點擊展開全文


※8個習慣讓血管一年比一年堵,記住血管喜歡「四多三少」!
※5分鐘按揉兩個穴位,這才是真正的血管清道夫,血管年輕,三高不來找,人更健康!
TAG: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