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切從材料開始

一切從材料開始

智加設計一家專註設計的公司,我們秉承服務第一,質量第一的理念。我們雙手實現您的想法。設計來智加,助您事業更成功。

材料為本,沒有設計可以擺脫材料獨立存在,而對於設計師來說,唯有熟悉材料,才有可能將想法變為現實。不論是開發新材料還是運用老材料,最近幾年 一個顯著的趨勢便是,人們開始將目光放在那些能夠持續發展、可以喚起感情的材料上,而這恐怕也正是我們所處時代的需要。不妨就從材料開始,用設計 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

新材料的新想像

材料的發明總是和科技密不可分,隨著技術進步應運而生的新材料,可以幫助設計師做出更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作品。在工業時代,人類已經在原始材料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很多複合材料,它們改變了原有材料的缺陷,降低了製作成本,但同時也產生了很多不可消減的污染。而減少污染、降低能耗正是現今化學家、工程師和設計師們所關注的課題,當代材料的創新也就不可避免地集中在可持續方面。美國材料公司mycoBond聯合創始人埃本·拜爾(eben Bayer)還對我們時代的新材料發明給出了三條原則: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被生產,生產該種材料比生產現有材料耗能少,可被大自然回收降解。

拜爾本人也因對可持續發展新材料的研發而受到了包括teD、cnn等設計大會和主流媒體的關注。令他一舉成名的是一種可以取代電器、傢具運輸時所需軟泡沫包裝的天然防火隔熱材料。這種材料很環保也很「黑心」,它的原材料 竟包含蘑菇的根、蕎、稻殼和棉簽!一立方英尺的泡沫塑料需要消耗大約1.5公升石油能源,並且不論如何分解,泡沫塑料也不會真正被消解。而拜爾將蘑菇 根部的菌絲體作為粘合劑,不但能像塑料行業一樣塑造出具有絕緣、防火、防潮、防水氣等各種特性的天然聚合材料,還不會阻塞地球生態系統,只要往自己家的院子里一丟,它就能自行消解。

同樣關心環境問題的哈佛大學教授戴維德·愛德華(David edwards)則將焦點放在了食品包裝上。他聯合一群設計師和科學家從甘蔗渣或異麥芽中提取原料,共同研發出wikicells系列包裝。不管是冰激凌、乳酪、巧克力甚至雞尾酒,食物一旦使用wikicells包裝,包裝不僅可以降解,而且用水沖洗一下,還可以連著外包裝一起吃下,這樣也就不再存在回收處理食品外包裝的問題了。可以迅速和隨時獲得的原材料,令wikicells有望取代現有的食品包裝。快速消費導致快速生產。顯然,消費速度已經很難被減慢,那麼恐怕就得像這樣加快再生的過程。

更絕的是美國設計師維克多·威特瑞恩(Victor Vetterlein),在處置舊檯燈這件事上,他提供的方案是「吃了它們」。他的Bite me檯燈,燈座由可食用材料製成,再用透明膠帶粘合leD燈源,不再使用時,可以吃掉或扔進花園當肥料。此款檯燈目前已有橙子、櫻桃、藍莓和蘋果四種口味,只要在水裡浸泡一小時就會變成蘊含豐富維生素的軟糖。這樣告別舊檯燈的方式不但環保而且有趣。

新材料的開發無疑具有前沿實驗性,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可持續發展的材料同時也能為設計者帶來不小的收益。比如美國Verterra公司,就是靠生產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每年創下100萬美元的營收。Verterra收集剝落的棕櫚樹葉子,再經過蒸汽、熱量、冷卻的洗禮,製造出富有親切質感與天然紋理 的天然餐具,令人愛不釋手。生產過程中沒有任何添加,葉子在六周後就可以快速天然降解。不過,出人意料的是,由於餐具本身在外觀和觸感上都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令很多使用者不忍心丟掉這樣的餐盤,將它們洗乾淨留著以後繼續使用,這無疑是更為環保的做法。而能夠改變人們快速消費的習慣,毋庸置疑是好設計。

在新材料創新的進程中,相關信息系統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其中,必須一提的是美國mc新材料圖書館,這裡擁有全球最大的創新材料集成與應用情況,除了在全球各地舉辦展覽,mc線上展廳中有超過6500種材料供設計師們選擇。正是這些材料激發了設計師們的創作靈感,讓他們能夠設計出以往想不到或者做不出的產品。而諮詢教育機構ecolect正在推廣的Product nutrition label(產品營養標識),通過為商品貼上環保標識,幫助消費者找到使用可降解材料的產品,也推動設計師們有信心和耐心研發運用可持續發展材料的產品。

老材料的新亮點

至於那些司空見慣的老材料,其實也各有其尚待挖掘的亮點,只要有想法,便能運用得當,甚至引起一股設計風潮。事實上,上世紀60年代大紅大紫的塑料,它的發明也要追溯到一個世紀以前。若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對廉 價、輕盈且可快速生產材料的需要,塑料也許並不會被運用於家具設計,也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熟知的潘頓椅了。

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廢棄材料的再利用成為不少設計師的關注焦點,物盡其用,也許正是設計師們對過度消費、環境污染給出的解答。鋼筋水泥這些原來 普遍用於建築上的材料,被不少設計師用作素材,展現出材料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在這方面,不得不提的是荷蘭設計師皮爾特(Piet han eek)。他是廢棄鋼管、黃銅、玻璃的重度收藏者,不辭辛勞地將這些工業廢料拾回家,「拼湊」出全新的傢具。「材料無疑在我的作品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我不喜歡把東西丟掉,我總覺得我可以從中做出新東西來。我喜歡東西變老變舊,覆蓋上歲 月酸蝕的痕迹,」 皮爾特如是說。除了工業廢料,廢棄木材也是這位「廢材教主」的關注對象。「碎木可是金子,它能變成任何東西」。他就像拼圖一樣,廣納各種邊角木料,將它們轉變為「金子」般的傢具設計作品。他將撿來的不同廢棄木料拼合在一起,但並沒有將這些木頭打磨,而是保留了原有木材,往上刷若干層油漆,便是傢具。不同漆面的不同組合方式,好似一幅經過時間渲染的馬賽克,同時又充滿了質樸溫潤的感覺,呈現出一種材質的時間面貌與生活的樸素本真,安靜且誠實。

這種倡導回收再利用的精神,也是越來越多設計師致力的方向。mc新材料圖書館的主旨是「每一個創意都需要材料來進行實現」(every idea has a material aolution),而對諸如皮爾特這樣的設計師來說,恐怕每一種材料都可以帶來新的創意。以色列設計師耶爾·坦德勒(yael tandler)就將目光放在 了家裡的一切廢棄物品上。沒用的橡膠帶、木條、氣球,再加一些水泥即可製作餐具了。利用這些日常廢棄物品,坦德勒「變」出了Batzek系列餐具,每一個都具有一些缺陷,而這也正是這些物品的獨特所在。每一次製作都存在著未知,讓生產本身成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利用舊材料所做的新設計,除了環保,它們富有的歲月印跡和感情也是吸引人的重要元素。用材料賦予設計情感,正是處於消費主義至上時代的人們迫切需要的。在不斷滿足消費的同時,人們渴求通過設計得到一些心靈上的慰藉與關照。日本設計事務所nendo就深諳此道。他們將廢棄的可口可樂玻璃瓶重新加工,製成極具美感的Bottleware(瓶子餐具)系列碗碟。可樂瓶特有的綠色、玻璃中含有的微小氣泡、甚至瓶底那圈防滑凹槽等等這些原有的顯著特點都被保留了下來。經過細緻的設計與加工,誕生於工業時代興盛期的可樂 玻璃瓶在這後工業時代起死回生了,人們得以重新溫習和欣賞這經典可樂瓶中蘊含的復古美學。而nendo最近在米蘭三年展設計博物館KAmA. sex and Design展覽上的設計更是成為不少人駐足觀望的對象。他們用一組吹彈可破的shivering Bowls(顫抖的碗)來表現情慾主題。這組採用質地柔軟輕薄的 硅膠製成的碗,外觀看起來與普通瓷碗無異,但只消輕輕一碰就會順勢陷下,微風吹過時,這些碗還會隨風飛揚,令人忍不住想要碰觸它們。這種與物品發生觸碰的「渴望」正是巧妙運用材料所帶來的心理感受。除了功能,材料所引 發的「五感」已然是設計師們日益關注的方面。

設計的價值就是一種產生價值的過程,只有讓用戶知道,誰的設計更能幫助客戶產生價值,誰的設計就是好設計。

智加設計對設計新領域的探索也從未停止。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尚前沿設計 的精彩文章:

淺談展示設計中色彩的運用
設計師色彩理論終極指南
網頁設計中色彩的運用
這9個色彩搭配的秘密,設計師都私藏!
談談交互設計領域的研究方法:該說「用戶研究」,還是該說「交互研究」?

TAG:時尚前沿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