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提到中國恐龍研究,繞不開他的名字

提到中國恐龍研究,繞不開他的名字

千萬年前一世雄,賜名許氏祿豐龍。

種繁寧限兩洲地,運短竟與三疊終。

再造猶見崢嶸態,象形應存渾古風。

三百骨骼書卷記,付與知音究異同。

上面的這首「七律」並非哪個文學大家的筆墨,而是出自一位古生物學家之手,他就是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被譽為「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的楊鍾健院士。

中國是世界上命名恐龍最多的國家,其中,有將近十種恐龍都是直接或間接用楊鍾健院士的名字命名的,這其中包含著我國恐龍研究者對楊老的敬重和懷念。而在舉世聞名的大英博物館內,楊老也是唯一一個照片和達爾文、歐文等科學泰斗照片並排懸掛在一起的亞洲科學家。

那麼,他的一生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呢?

中國古生物學泰斗楊鍾健先生(UC頭條)

負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發掘

1897年6月1日,楊鍾健出生於陝西省華縣龍潭堡(今少華鄉)。雖然生長在農村,但楊鍾健的家庭卻著實不一般,父親楊松軒是晚晴時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中國同盟會陝西分會的會員,一手創辦起私立咸林中學校(咸林中學的前身)。有一位當教育家的父親,楊鍾健自然也就有了比同時代其他孩子更好的學習條件,在順利成了小學和中學的課程,成功考進了北京大學地質系。結識了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後在其推薦下赴德學習,開始專攻古脊椎動物學。

年輕時的楊鍾健(圖片來源:神秘的地球網)

1927年,楊鍾健憑藉論文《中國北部之嚙齒類化石》取得慕尼黑大學頒發的博士學位證書,並獲得了在西歐各國考察學習的機會。一年後,楊鍾健回國,被推舉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負責周口店遺址的發掘工作,在此期間,他的助手裴文中發現了「北京人」頭蓋骨。也正是由於這次震驚中外的發現,中央地質調查所於1929年下令成立了「新生代研究室」,楊鍾健被任命為副主任兼北平分所所長。

1928年在周口店遺址的合影,左四為楊鍾健,左一為裴文中(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初入蜀道,尋到榮縣峨嵋龍

進入20世紀30年代,楊鍾健的研究方向開始轉向中國中生代的爬行動物。在此期間,他無意中讀到了一位美國古生物學家在《加州大學地質系通報》上撰寫的一篇文章,上面提到了20年前從四川自貢地區運回美國的恐龍化石。

「這些恐龍化石是在中國發現的,為何卻要被外國人拿走研究?」

出於對化石流落海外的感慨和對恐龍本身的興趣,楊鍾健於1936年的盛夏,帶著助手來到自流井和榮縣地區(屬自貢市)。在那裡,楊鍾健等人和來自美國的專家一道,不顧四川火爐的炎熱,在當年發現恐龍化石的範圍內仔細搜尋,卻毫無收穫。

不甘心失敗的楊鍾健果斷擴大了搜尋範圍,最後終於在位於榮縣縣城以東約1.5公里,一處名為西瓜山(見下圖)的小山丘中有了發現。挖掘工作隨即展開,從7月2日到16日,楊鍾健親自帶領助手和民工,克服了悶熱和蚊蟲叮咬的雙重困擾,經過半個月的奮鬥,最終成功挖掘出一具相對完整的恐龍化石。楊鍾健經過研究,認定化石屬於大型蜥腳類恐龍,並給其取名榮縣峨嵋龍

榮縣峨嵋龍復原圖(維基百科)

如今的西瓜山,當年的恐龍化石挖掘點(豆丁網)

一盞油燈,引出中華第一龍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楊鍾健等人被迫轉移到昆明繼續工作,但這裡很快也出現了日軍的轟炸機,楊鍾健和助手們不得不再次搬家,來到位於瓦窯村的舊關帝廟中搭建起臨時工作點。

艱苦的工作條件並沒有擊垮楊鍾健的信念,他一邊繼續研究手頭的化石,一邊又有了新的打算。工作點位於祿豐盆地內,盆地地形是最容易保留化石的,深知這一點的楊鍾健大膽推測,這裡一定有恐龍化石存在,隨後他又在無意中發現,當地農民使用的油燈,是用類似恐龍脊椎的物質製成的。他更加增添了信心,決心引這裡的恐龍「現身」。

經過若干天不懈的努力,楊鍾健等人終於在1938年的10月,在位於祿豐縣城東北方向半公里之外的沙灣大荒田大窪村有了發現:一具完整的恐龍骸骨正以頭朝外,四肢朝里的姿勢斜躺在挖掘坑中。這樣的發現讓所有人都無比興奮,挖掘工作隨即展開。由於沙灣村人口稀少,不具備住宿條件,隊員們不得不每天自帶乾糧,往返於挖掘地點和工作點之間,經過一個月的挖掘,一具完整的祿豐龍化石終於徹底重見天日。

常州"中華恐龍園"的許氏祿豐龍化石(浙江在線)

經過研究,楊鍾健將發現眼前的的恐龍體長在4到5米之間,擁有較長的脖子和小而短的腦袋,四肢粗壯,前腿短後腿長,較小的牙齒邊緣帶有小鋸齒,通過這些特徵,楊鍾健認定眼前的化石屬於蜥臀目下的古腳亞目板龍科,並根據化石發現地點,以及自己在德國求學時一位導師許耐的名字,將其命名為為許氏祿豐龍。許氏祿豐龍生活在距今1.9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以植物的枝葉為食,是第一具中國人獨立尋找、挖掘並研究的恐龍,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對於這樣的發現,楊鍾健自然無比興奮,創作靈感一下子被激發出來,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首詩。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楊鍾健來到地質調查所南京總部工作。1949年4月,大勢已去的國民政府試圖用引誘他去台灣工作,面對國民政府許諾的豐厚條件,曾經參加過五四運動,與毛澤東私交頗深的楊鍾健斷然拒絕。

祿豐龍紀念郵票(圖源見水印)

馬門溪龍,命名時出了「烏龍」

如果愛逛博物館或是關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全球許多博物館的館標,都是同一種樣貌獨特的恐龍:它脖子出奇地長,幾乎是整個體長的一半,頭卻出奇地小。它就是馬門溪龍,中國發現的最大蜥腳類恐龍之一。這個龐然大物也是楊鍾健院士命名的哦!

馬門溪龍復原圖(來自維基百科)

話說新中國成立以後,楊鍾健回到北京,擔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今研究所前身)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的對象依舊是恐龍。這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馬門溪龍的發現了。

1952年,四川省宜賓市的馬鳴溪渡口附近,建築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的忙碌著,突然,一位工人在鑿開岩石時意外發現了許多像骨頭的石頭,這些石頭最後輾轉到了楊鍾健手中。

接到化石的楊鍾健立即著手展開了研究,他發現眼前化石的形態很像四足的蜥臀目恐龍雷龍,但是脖子的長度卻幾乎趕上了軀幹,考慮到世界上以前從沒有發現過脖子佔全身比例如此長的恐龍,楊鍾健認定這是一種全新的恐龍。他根據發現的地點將其命名為馬鳴溪龍,並根據國際上屬名+種名的雙名法命名規則,將最早發現的模式種命名為建設馬鳴溪龍(取建設祖國之意),但不知是不是楊教授的口音問題,當他說出自己給眼前的化石取的名字時,其他人都聽成了馬門溪龍,這個「烏龍」被保留至今。

馬門溪龍的脖子長度可超過14米!它是目前所發現的恐龍中脖子跟身體比例最大的。

馬門溪龍的骨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敢問芳齡?後輩請多多努力

熟悉楊鍾健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個癖好:喜歡打聽學生的年齡,然後以調侃的方式鼓勵對方多多努力,爭取早日有所成就。例如,1953年,一名叫邱中郎的年輕人到研究所工作,楊鍾健問他的年齡和成績,當得到26歲,學過人類學這兩個答案以後,楊鍾健故作失望地說:「人家很多人這個年紀已經出名了,你卻剛開始學習。」

雖然這樣的調侃曾讓很多學生有些難堪,但卻絲毫不影響楊鍾健受尊重的程度,因為這位中國古脊椎動物的研究先驅向來重視對學生的言傳身教。

1975年,當他聽到四川省自貢市伍家壩和大山鋪地區恐龍化石豐富的消息後,毅然以78歲的高齡進行實地考察,到達現場後,更是親自觀察發現化石地方的岩層性質和地層情況,詢問相關事宜,當確認這裡確實可能有大規模的恐龍化石存在後,已經步履蹣跚的楊鍾健,想到當年親自挖掘榮縣峨嵋龍的情形,不由得發出了「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的感慨。

1975年,楊鍾健在自貢進行考察(豆丁網)

4年後的1979年1月,楊鍾健走完了自己82年的人生旅途,根據他的遺願,家人將他葬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北京人遺址旁。同年,大山鋪的恐龍群化石震驚了全世界,楊鍾健生前那句「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更是成為了自貢的城市宣傳語。

2017年,是楊鍾健院士誕辰120周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評價:「楊鍾健先生的一生是一本厚厚的大書。」 「書」中的愛國、勤奮、淡泊,都在啟迪和激勵著後人。

---------------------------------------------------------

人物小檔案

楊鍾健 (1897 06.01 - 1979 01.15),陝西省華縣龍潭堡(今少華鄉)人。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曾研究過包括恐龍、爬行類、魚類、鳥類、哺乳類在內的209個動物新屬種,被譽為「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著述有《中國北方嚙齒類化石》、《記骨室文目》、《楊鍾健文集》

座右銘:大丈夫只能向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小兔子真的喜歡胡蘿蔔嗎?
驚人非洲知識 原來我的知識近乎零
恐龍骨架的老照片 十分珍稀
顯微鏡下的世界
關於量子計算機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