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十一貝子:大運河,中國的航運時代與財富之城

十一貝子:大運河,中國的航運時代與財富之城

文 |十一貝子

「豐」字那一豎

長期以來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項人造工程分別是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長城橫亘東西,宛如一撇;運河縱貫南北,好似一捺,於是在華夏版圖上寫出一個大大的「人」字。

如果仔細琢磨一下中國東部地圖,可以發現另外一個有趣的漢字——大運河與黃河、淮河、長江三條大河共同組成了一個「豐」字——三條天然河流相當於三橫,大運河相當於一豎,北端是北京,南端是杭州,途中鱗次櫛比坐落著幾十座城鎮。

「豐」字示意圖(賈珺自繪)

當然,這個「豐」字只是一個抽象的符號,實際上除了黃河、淮河、長江之外,大運河還溝通了北方的海河和南方的錢塘江這兩條相對次要的大河,沿途穿越很多湖泊和其他河流,而且歷史上運河、黃河和淮河的流線都發生過很大的變化,因此整個水系的情況比一個單純的「豐」字要複雜得多。

大運河的歷史始於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爭霸天下,在今揚州和淮安之間開闢了一條邗溝,率先在淮河和長江之間畫了半豎。

隋代以大運河連通江南與中原,隋煬帝改古邗溝為山陽瀆,南至長江北岸的江都(今江蘇揚州),淮河以北新辟一條通濟渠直抵洛陽,又開永濟渠從洛陽通向涿郡(今北京南),還疏通江南運河連接京口(今江蘇鎮江)至餘杭(今浙江杭州),這個「豐」字寫得歪歪斜斜,卻奠定了全世界最偉大的水道工程,也帶來了之後唐代的盛世。北宋時期運河北端至開封為止,「豐」字的上部不再出頭。

元代疏浚會通河和通惠河,以大運河連接大都(今北京)和杭州,走向相對取直,「豐」字基本定型。但是南宋至晚清的幾百年間黃河沿古泗水河道南下,奪淮河下游故道入海,既造成了巨大的水患,又導致後來的「豐」字有所變異。咸豐年間黃河再次改道,運河局部淤塞,「豐」字變得殘缺模糊,失去了往昔的輝煌。

到了今天,這個「豐」字的形狀大致還在,但是淮河下遊河道已經基本廢棄,運河北部河段多處乾涸,所幸南部河道大多還可以通航,沿岸古迹密布,2014年以京杭大運河為主體的「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部分舊道得以疏浚,相關遺產也得到更多的關注。

因水而興

大運河所流經的區域以平原為主,其間點綴一些丘陵,很少高山,但是水網密布。作為一條主要靠人工開挖的河流,運河本身並不寬闊,水波平靜,卻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濟與交通大動脈,同時滋養了沿岸的城鎮和人民。

京杭大運河主航道示意圖(賈珺自繪)

中國地理的整體形勢是北高南低,大運河從北向南綿延千里,如一棵蜿蜒盤曲的大樹,主幹之外,亦有旁支,而沿岸城鎮便是樹上所結的果實,其城市水系與運河密不可分。運河沿岸的城市大多因水而興,其環境、格局往往受到運河的深刻影響,而且在發展過程中為了順應運河的走勢,城池輪廓大多有所變化,一些自發形成的集鎮的空間形態更加自由。

運河北端是首都北京,元朝時候叫大都。城中心有兩大片水面,南面皇城中的一個叫「太液池」,是今天北海和中海的前身,由皇家專享,周圍環繞大內皇宮和另外兩組宮殿。北面那個叫「海子」,就是後來的什剎海,面積比現在要大一些。元朝大運河的終端就是海子,水上千帆雲集,岸邊碼頭參差,其盛況遠非今日可以想像。

元大都的水系由傑出的科學家郭守敬設計完成,從西北郊的玉泉山引來水源,分為平行的兩條水道,南側一條稱「金河」,流入太液池;北側一條稱「長河」,經過海淀瓮山泊(今昆明湖前身)流入海子,然後繼續向南流,在城外匯為一河,直接與通惠河(大運河最北的一段)相通。

元大都水系平面示意圖(賈珺自繪)

明朝改大都為北京,金河廢止,主要靠長河引水。太液池南面加挖了一個南海,而大運河終端從什剎海移至朝陽門、崇文門外,嘉靖年間增築外城,終點碼頭又東移至通州,但基本的水系脈絡還維持元代舊制。明代《帝京景物略》說:「京城外之西堤、海淀,天涯水也。皇城內之太液池,天上水也。」無論「天涯水」還是「天上水」,都與大運河血脈相連。

因為運河東來,北京城內的倉儲大多設於東城,商人也多住東城,而王公貴族多喜歡住西城,逐漸形成了「東富西貴」的格局,而外城則成為商業集散中心。

山東聊城為正方形平面,四面環湖,大運河從東側穿越,這套水系不但帶來優越的交通條件,同時也在城市防禦和水患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江蘇淮安古城原有舊城和新城兩座城池並峙,運河從二者之間流過,在新城之北連接淮河。明代中葉另闢清江浦新水道,改從城西繞過,遂建聯城將新舊二城連為一體,但原有河道的痕迹至今仍在。舊城又引運河引水入城,分為三脈,縈繞全城,稱「文渠」,周恩來總理幼時曾在渠上划船。

高郵作為運河邊的一座小城,城市邊界與運河有明確的嵌合關係,其西部城牆建有堤壩功能,並形成了特殊的城西風光帶。著名作家汪曾祺是高郵人,有海外學者評論說他的小說和散文都飽含著水的氣息。

揚州城西有一條人工開鑿的保障河,與大運河相通,後世演變為著名的瘦西湖風景區,青水、綠楊、城郭彼此相映成趣。大運河河道在揚州外圍幾次變遷,最後都流到長江岸邊的瓜州渡口。

大運河從無錫古城北水關入,南水關出,斜向穿城而過,其河道由此成為城市的主軸,兩岸稠密的坊巷枕河而設,默默注視著千載流淌的河水和穿梭的船隻,極具水鄉風情。

運河如玉帶一般環繞著蘇州古城,盤門、古胥門、覓渡橋等點綴其間,姑蘇舊夢,盡枕河上,與城內的小橋流水人家相映成趣。

清代徐揚《盛世滋生圖》上的蘇州沿運河街市

運河流到南端的終點杭州,在城外北側繞到城東,匯入錢塘江,與城西的西湖近在咫尺卻不連通。武林門外設有大碼頭,熱鬧非凡,古人將「北關夜市」列為錢塘八景之一。

從物流的角度來說,杭州才是大運河真正的起點,北京反而是終點。杭州被稱為「人間天堂」,北京則是「天庭」所在,不管怎麼算,運河之水都來自天上。

運河沿線也是古代中國東部最發達的經濟帶,商業貿易極其繁榮,沿岸城市均擁有許多集市,特別是一些古鎮,例如濟寧南陽、淮安河下、揚州邵伯、湖州南潯、桐鄉烏鎮,其市肆往往直接依託河道,形成獨特的「水街」,比城內更加繁榮。不少運河古鎮保持著較好的傳統風貌,今天已經成為旅遊熱點。

南潯古鎮水街(賈珺自攝)

緣水而建

大運河沿途城市作為交通節點,往往承擔重要的行政職能。以清代為例,除北京是首都之外,蘇州和杭州分別為江蘇巡撫和浙江巡撫駐地,揚州為鹽務管理中心,淮安是漕運總督駐地,天津曾為清末直隸總督駐地。因為黃淮經常泛濫,威脅漕運,明代在濟寧設河道總督,清代雍正年間又在淮安府的清江浦增設江南河道總督。這些高官衙署均佔據所在城市的核心地段,規制完備。

運河途中設有許多閘口、水壩、橋樑,如滄洲的謝家壩、淮安的洪澤湖石壩,北京的澄清閘、臨清的戴灣閘、濟寧的利建閘、鎮江的京口閘,蘇州的寶帶橋、杭州的拱宸橋,不但是不可或缺的水上設施,同時也是重要的河上風景元素。

杭州拱宸橋老照片

運河的漕運給沿岸帶來若干特殊的建築類型,例如倉廒、榷關、船廠、驛站、會館等。

倉廒就是轉運倉庫,用於貯存漕糧等物資,各地都有所興建,其基址盡量臨近水道,以利於裝卸運輸。建築造型多為最簡單的硬山房,四面以磚牆砌築,防護嚴密,室內多墊石灰防潮。十幾年前有部熱播的電視劇《天下糧倉》,就以運河倉廒為背景。

榷關主要負責對過往船隻收取稅款,如蘇州滸墅關、杭州北新關、臨清鈔關等,通常在岸邊建有完整的官署建築群,並在運河上設柵攔截查驗。

運河航行全靠船隻,明代開始在淮安府專設清江督造船廠,下設京衛、衛河、中都、直隸四個大廠,共八十個分廠,沿河二十餘里首尾相接,在弘治至嘉靖五十餘年間曾經生產出三萬多艘漕船,堪稱世界級的造船中心。

驛站是官方為傳遞文書而設的機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是高郵的盂城驛,始建於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鼎盛時期設有正廳、後廳、庫房、廊房、鼓樓、公館等建築,由驛丞負責管理,配備驛船和驛馬,並特意在臨河碼頭處設「接官廳」,以接送過往官員。

會館是同鄉、同業所建的聚會和住宿場所,隨著人口流動和貿易往來,運河沿途城市的會館數量極多,北京的會館主要集中於外城,最盛時有500多座,通州、天津、聊城、濟寧、淮安、揚州、蘇州、杭州也都是會館密集之地。這些會館規模大小不一,幾乎都位於臨近運河的交通便利之地,其建築形式既有所在地域的風貌,也可能會反映一些外地的特徵。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是聊城的山陝會館,始建於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先後經歷過八次擴建和重修,擁有山門、過樓、戲樓、左右夾樓、鐘鼓樓、南北看樓、關帝殿、春秋閣等建築,集同鄉商會、祭祀、看戲等功能於一體。

聊城山陝會館(賈珺自攝)

沿水築廟

大運河沿岸城市都建有文廟,同時還有許多佛寺、道觀、清真寺以及民間祠廟,反映了豐富的祭祀文化主題。

中國古代重視文教,運河所經各地尤其文風昌盛,科舉發達,各地府縣甚至一些集鎮上都設置文廟供奉孔子,且與府學、縣學或書院合為一體,成為儒學的重要象徵。明清時期文廟有固定的規制,蘇州文廟是現存較完整的一處,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多為原物。此外,天津文廟、邳州文廟、清江文廟均有舊跡可尋。

運河是古代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的傳播路線,著名的寺觀燦若繁星,在很多地區形成眾教並存的局面。佛教所建的寶塔往往成為河岸上最醒目的標誌,如通州燃燈塔、臨清舍利塔、淮安文通塔、高郵鎮國寺塔、揚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均為其中翹楚,高聳入雲,俯瞰長河。

歐洲人筆下的臨清磚塔

因為所過地區河湖交錯,又受漕運與河工工程影響,運河岸邊最常見的祠廟是祭奉水神的廟宇。幾乎運河流經的所有大小河流岸邊都建有河神廟,各種龍王廟更是多不勝數,其餘如柳將軍廟、清源宮、二郎廟等等都屬於水神系統。現存宿遷龍王廟保存最為完整,清代乾隆年間曾經臨時闢為皇帝行宮,分為三路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坐落著牌樓、御碑亭、龍王殿、禹王殿等建築,氣勢很大。

天妃是一位重要的水神,又稱天后,福建、台灣、廣東地區呼為「媽祖」,傳說原為北宋初年莆田湄洲嶼林姓女子,死後化為神靈,經常在海上救助危難,被後世漁民、船工、商賈、旅客尊奉為護航女神,可保佑船行安全,此外還有抵禦海寇、治病、抗旱等靈跡。

運河沿途各地——南至杭州,北至北京——均設天妃廟,以寄託順航通達的美好願望。現存天津天后宮位於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面朝海河,由山門、牌坊、前殿、正殿組成,每年天后誕辰要舉行大型酬神儀典,香火極旺,商戶、百姓摩肩接踵,逐漸在宮前宮後形成一條商業街。

運河沿岸所有祭祀天妃的廟宇中最重要的一處當屬位於淮安府清口地區的惠濟祠。惠濟祠始建於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所在的清口是大運河、淮河、黃河交匯之處,也是漕運和河工的關鍵位置,地勢險要,環境獨特,具有不同尋常的標誌性意義。

這座祠廟在明清兩代多次重修,明武宗和清康熙帝、乾隆帝南巡期間均曾親自瞻禮。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朝廷撥款,仿內府壇廟制度對全祠進行重修擴建,殿閣巍峨,屋頂鋪設黃色琉璃瓦,華麗尊貴。祠內所祀神靈原為碧霞元君,後逐漸與天妃崇拜融合。惠濟祠不幸毀於文革時期,其遺址尚存,並在原地保留著一座乾隆御碑。

清代宮廷畫家繪淮安惠濟祠圖景

依水造園

京杭大運河流經幽燕、齊魯、淮揚和江南等地區,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又彼此交融,孕育出無數傑出的文臣武將、騷人墨客,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文化線路。

在古代所有建築類型中,園林集亭台樓閣、山水花木於一身,文化內涵最為豐富,景象最為幽勝。無論隋唐、北宋的大運河還是元明清時期的大運河,所經地區都集中了全國範圍內80%以上的古典名園,今天倖存者雖然僅占歷史上很少的一部分,依然在質量和數量上佔據著絕對的優勢。誇張一點來說,離開了大運河,中國園林幾無可觀。

北京、蘇州、揚州和杭州都是最顯赫的園林之城,北京頤和園、蘇州九大名園和杭州西湖均已被單獨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除此之外,天津榮園、濟寧藎園、淮安清晏園、常州近園、無錫寄暢園、嘉興南湖、湖州南潯小蓮庄,也都是值得探訪的名勝佳景。

無錫寄暢園(賈珺自攝)

這些園林絕大多數都講究依傍河湖,園內風光以水景為主,模仿自然界的池塘、溪流、寬河、瀑布等不同形態,與精巧的建築、假山、植物共同組成美不勝收的畫面。

從南至北,園林風格有漸變的趨勢。大體來說,南方園林大多空間曲折、色彩素雅,富有靈秀精緻的氣質,而北方的私家園林大多空間較為寬敞直爽,色彩偏於厚重,造園手法簡潔,具有端莊大度的特點。由於運河的串聯和溝通,南北造園手法也會互相滲透,特別是北方園林受到江南園林的巨大影響。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南巡,均走運河水路,一路上欣賞名園,流連忘返,回京後常常在皇家御苑中加以仿建,進一步促進了南北園林文化的交流。比如頤和園中的諧趣園,就是以無錫寄暢園為原型的模仿之作,遠隔千里,遙相呼應。

北京頤和園中的諧趣園(賈珺自攝)

清末以來,隨著漕運的逐步廢止,加上天災、戰亂頻繁,大運河逐漸走向衰落。今天隨著航空、鐵路、公路的日漸發達,大運河永遠失去了昔日的輝煌,但很多河段依舊保持航運的功能,而且被規劃為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輸水道,不可替代。更重要的是,運河承載著以水為主題的歷史文化信息,沿岸的古城、古鎮和古建築都與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豐富多彩,引人入勝,其深厚的遺產價值尤其值得今人珍視和品賞。

註:題圖為英國畫家亞歷山大繪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運河航運圖景,本文原標題為《運河之水天上來》

【作者簡介】

十一貝子|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工學博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精華推薦】

·END·

洞見 · 價值 · 美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心 的精彩文章:

一篇推送告訴你在遼師大上學的多種感受
酒店房間發現那些奇葩玩意兒,你被幾個坑過?
驚險!超1億年的冰島地熱奇觀,不斷湧出100℃的熱泥漿,曾有遊客險些葬身於此
台媒猛誇貴州旅遊去年創收1.7兆台幣,黔西南成為其發展觀光珍寶
說瑞士只有芝士火鍋的!你們大錯特錯了!

TAG: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