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中最有資格稱帝的人,孫權!卻為何最晚稱帝?

三國中最有資格稱帝的人,孫權!卻為何最晚稱帝?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東吳的建立者。東漢末年,通過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的努力,在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公元200年,小霸王孫策遇刺身亡,年僅18歲的孫權成為江東之主。在孫權的帶領下,江東的實力逐漸增強,地盤也擴大了不少,尤其是在從關羽手中奪取荊州之後,江東的面積大大增加。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孫權,給人一種懦弱、毫無主見的錯覺,這對孫權是不公平的。據正史記載:「孫權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而且,孫權自幼文武雙全,十幾歲就跟隨哥哥孫策征戰天下,有著過人的膽識,一代梟雄曹操曾稱讚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雖然孫權沒有孫策個人戰鬥力強悍,但他有一個令孫策自愧不如的才能,就是能夠做到任人唯賢。孫策病逝前,曾這麼評價孫權:「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並不是一種刻意逢迎,而是對孫權才能的認可。

赤壁之戰中,孫權與劉備組成了反曹聯盟,並大敗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為江東贏得了多年的相對和平時期。赤壁之戰後,原本實力最弱的劉備,趁機發展壯大,並在諸葛亮、龐統及法正等人的輔佐了,得到了川蜀之地,實力空前強盛,甚至超過了孫權,並直逼北方的曹操。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次子曹丕繼承了王位,並在不久後逼迫漢獻帝禪位,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並建立了曹魏政權。次年,劉備於成都登基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並於同年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舉全國之力而伐吳,結果於夷陵之戰中慘敗,蜀漢的國力受到重創。

反觀此時的江東,在力挫劉備大軍後,將士們的鬥爭高昂。更重要的是,在孫權多年的經營下,江東的經濟實力遠超蜀漢。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曹丕和劉備先後都登基稱帝,為何孫權直到公元229年才正式稱帝呢?莫非他一心忠於漢朝,壓根就沒有想過做皇帝嗎?顯然是不可能。孫權之所以在劉備稱帝8年後才正式稱帝,只因為他缺少一個做皇帝的借口。

曹丕雖然是篡位稱帝,但從本質上講,曹魏一直佔據著中國北方,也就是所謂的中原之地。眾所周知,古人心目中的「中國」,指的就是中原之地,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古代的中華文明,基本都發源於中原地區,佔有中原之地的人,才會被天下人認為是正統。

再說劉備,他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自稱),從起兵之日開始,就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曹丕稱帝後,也就標誌著漢朝的滅亡,而劉備為了籠絡民心,以及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就建立蜀國,國號為「漢」。從漢室正統的角度看,劉備也有稱帝的理由也相當充足。

反觀孫權,既沒有佔領中原之地,也沒有漢皇室的血脈,拿什麼來稱帝?即使孫權稱帝後,他自己也曾說過:「效祀當於中土,今非其所,於和施?」也就是說,孫權就算做了皇帝,內心還是沒有底氣的,畢竟自己缺少稱帝的充分理由!

三國是個群雄紛爭的年代,但都懷有各自目的,可終究還是為了一個皇位。像袁術本事不大,但因玉璽在手,就昭告天下稱帝登基,雖然這種舉動有點愚蠢,但足以證明的皇位的吸引力有多大。曹丕繼位後,雖然沒有明目張胆篡位,但卻是通過裝模作樣的推辭,奪取了政權。當然還有劉皇叔亦是如此,為了不甘示弱,打著興復漢室的幌子稱帝。而此人明明早就夠資格稱帝,卻一直苦等三十年,他就是孫權!這又為何呢?

按道理來說,最強的曹魏沒人稱帝,孫權出於考慮不登基那是正確的選擇,畢竟袁術就是前車之鑒。但到後期曹丕、劉備相繼稱帝,而孫權統轄偌大一片勢力,卻一直沒有稱帝,就讓人難以理解了?

其實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其一,沒有名號。先來看看曹丕,早先他父親就建立很大的功勛,在天下人眼裡是一位大功臣。而曹丕稱帝也不是直接篡權,而是讓漢獻帝禪讓給他。在人們看來,是獻帝自知沒能力而禪讓給曹丕的。再看劉備,他一直打著漢室後裔名號,雖然難辨真假,但長時間下來大家都相信了,他稱帝天下百姓當然支持了。最後看孫權,既沒有很大的功勛,又沒有很大的名號,祖上出身也很普通。想要稱帝當然就很難了,畢竟百姓不會支持。

其二,自身實力欠缺。東吳統轄的地方是很大的,但要注意地大並不代表實力大。在當時的江東並不富庶,甚至很多地方相比很落後。因此孫吳的真實力並不算強,其軍隊跟北方的曹魏也相差巨大,根本不是一個實力級別。

出於這兩大原因,孫權必須得要慎重再慎重。對他來說,只能苦苦等待蓄勢待發。雖然苦等了近30年,但最終證明是正確的選擇,他是三股勢力中最後一個滅亡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孫權向關羽求婚,卻遭關羽痛罵,論三國關羽的傲骨
孫權稱此人是周初之姜尚,難怪諸葛亮平生不敢與此人對決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