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爸爸和媽媽,誰來管孩子學習比較好

爸爸和媽媽,誰來管孩子學習比較好

一年級的學習任務

父母大撒把是不行的

一年級孩子的學習,是需要家長的參與的。

幼小的孩子剛剛暫別了任情任性、恣意玩耍的幼年,乍進入嚴肅規範的小學校園,開始端正的學習,不適應是必然的。

這時候,需要老師家長的幫助,這是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的,也是他們進入人生新階段所迫切需要的。

都說萬事開頭難,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如果家長能和老師合力幫助孩子獲得學習的動力、養成學習的習慣、找到學習的方法,那麼孩子以後會越學越輕鬆,爸爸媽媽更是會越管越輕鬆,很快就完全不用管。

一顆雞蛋,從裡邊主動打開是新生命,從外邊被動打開就是食物。一年級伊始,我們就要警惕不要和孩子一起在學習上陷入被動。

很多低年級家長都會自然而然地大撒把,不太用心引導孩子的學習,因為一年級的功課對於成年人來說太簡單了,不起輕慢之心都很難,更別說那些在幼升小一役中,如臨大敵地監督著孩子提前學了不少知識的家長。

但是一年級的知識,真的只是課堂上隨便聽聽就會了嗎?當然不是。

一年級核心的學習任務根本就不是課本上那些知識,那是什麼呢——

是學習如何當一個學生;是了解並且全然接納自己作為小學生的身份;是能夠主動融入學習生活,最好還能夠樂在其中;是開始培養終生學習的習慣。

關於這樣一個任務,我們有多大把握呢?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爸爸和媽媽,

誰來管孩子學習比較好

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是兩個人都在全職上班。在開學伊始的時候,通常會默認:父母中誰的工作時間更靈活一些,誰在工作之餘的精力更多一些,就由誰來主要管理孩子的學習。

有可利用的時間和精力固然很重要,不過,在我這麼多年接觸了很多不同性格、不同溝通方式的家長以後,我認為這件事最好的選擇標準是:誰更願意管孩子。

讓更有意願來管理孩子的那一方來管理,因為有意願,他會更容易找到管理方法、會花更多時間觀察孩子、有更多耐心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總結規律技巧。

如果不巧的是,更願意做這件事的一方工作比較忙碌、沒有時間每天監督和溝通,那麼雙方可以在充分討論後,協商好,好好分工。

譬如,提前分配好課後作業中新知識、複習、預習,課外延伸閱讀,興趣課的時間安排;遇到孩子不懂不解的問題的時候,如何引導;面對孩子反覆做錯的題,如何訓練……

制訂好計劃之後,由時間比較充裕的一方來執行,並且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互相不斷地反饋調整,直到找到最適合自己家孩子的家庭學習節奏和形式。

在一些家庭中,可能還存在這樣的情況:媽媽能夠體恤孩子的情緒,對待孩子比較寬容,對待孩子的學習做不到嚴格或者堅持,但在孩子一時的成績不理想,或者好的學習習慣遲遲沒養成的時候,媽媽往往會感到無助——自己提供了支持、陪伴和努力,還能為孩子做什麼?能替代他嗎?

其實,這時候可以考慮把學習上具體的問題交給爸爸來負責。

爸爸來制訂具體的戰術,和孩子一起堅持習慣,解決問題。

譬如孩子考試不及格,自己也很沮喪,這時候,我們不要指責。

媽媽可以做的事情是和孩子共情,告訴孩子你能夠理解他的感受,雖然自己也願意看到他考出好成績,但是更願意他開心。

當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之後,爸爸可以和孩子分析考試失敗的原因,找到孩子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或者導致丟分的小習慣,和孩子一起攻克難題,制訂改正壞習慣的計劃表,並且堅持下去。

另一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媽媽全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長,還要應付孩子各種各樣的熊事兒,很容易在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失去耐心,不能忍受在自己看來如此簡單的題目,孩子就是不會!不會!不會!

其實,自己會是一種本事,能教給別人是另外一種本事。

如果碰上這種情況,在日常的育兒生活中參與比較少的爸爸會是承擔這個任務的優質人選。

曾經,我的學生裡邊,有一個叫章一諾的孩子,他的媽媽在養孩子以前就看了很多養兒育兒的理論書,所以媽媽平時照顧一諾特別溫柔,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連接都非常好。

但是,一諾上了小學之後,媽媽每次一輔導孩子的功課,就開始抓狂,心裡邊那個火呀,騰騰的,有時候還控制不住出手推搡孩子,然後一諾哭,媽媽也哭,媽媽又憤怒又後悔。當時,我就問:「有沒有試過,讓爸爸來負責孩子的學習?」

但是,一諾的爸爸長期駐外。「那試試電話和 QQ(那時候還沒有微信)呢?」媽媽無可奈何地決定試試。結果,爸爸居然做得很好,雖然要把作業拍圖片傳來傳去,但是爸爸看到以後往往三言兩語就給孩子講明白了。

因為爸爸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參與比較少,對孩子抱有的感受不像全天照顧孩子的媽媽那樣多層次,所以就能夠就功課論功課,簡單直接解決問題。

如果看顧孩子的課後學習需要委託給祖父母或者校內校外的輔導機構,我也仍然建議:

在孩子正式的學習生涯開始的最初一段時間,父母之中最少有一位,無論如何都要拿出時間來親自管理總結,再拜託給別人就會好很多,這是為人父母的重要責任之一。

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全心全力花在孩子身上的一個月的時間,抵 3 年級以後一學期的時間,抵 6 年級以後1 學年的時間,甚至更多。相比以後嘆著氣花更多的時間,何不歡欣鼓舞地早花時間,大人孩子都早受益。

好的家庭氛圍,

是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看到

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

有運動進取型的,就有書香沉靜型的;有歡樂搞怪型的,也有寬厚沉穩型的……父母的氣質類型相宜相彰或者互相磨礪著搭出了一個家庭氣質的基調,然後孩子帶著自己的天生氣質加入其中,帶來衝擊的同時,更多地在被熏陶,潛移默化。

在家庭里,好的學習氛圍,就是孩子能夠自然而然地看到:每個人都在專註做自己的事情,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才做娛樂自己的事情。

每個人的任務不同,可以是學習工作,也可能是整理烹飪。沒有哪個媽媽會在一下班回家,先追兩集美劇再開始安排一家的晚飯,我們的孩子也同樣需要明確學習和娛樂的關係和排序。

完成當天的學習再娛樂,這個標準,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一樣的。

因為從小就習慣了媽媽日復一日在做家事、爸爸日復一日都在各種形式的忙碌,孩子自己可能會總結不出這個標準,那就說給孩子聽,讓孩子聽到、看到,就能體會到。

小學一年級孩子的課後學習時間以30分鐘為佳,最多不要超過 1 個小時,高效率地利用好時間之後,就讓孩子自由娛樂了嗎?是的。

我們的小學生,現在的課外生活,最稀缺的就是「自由」。

孩子還沒有來得及為某一門功課、某一個討厭的課外班痛苦之前,已經先為「被安排得喘不過氣來」痛苦了。

把選擇權還給孩子,孩子不也還是需要父母提供選項嗎?在不動聲色中,給孩子「自由」的娛樂提供有引導性的選項,也是家庭氛圍的建設。

媽媽要到附近的公園慢跑,孩子要不要一起去?爸爸最近的課題里,有一些需要查證的資料,孩子要不要來幫忙?奶奶今天要做一道又簡單又好吃的菜,孩子要不要一起做?爺爺最近書法練得很投入,孩子來研個墨、展個紙吧……在家人做的事情中,有可能就邀請孩子來參與,他的興趣和特長往往就這樣被找到,他的成就感也往往就這樣自然而然建立起來。

另外一個大家關注得比較多的焦點是:閱讀。

如何在家裡給孩子創造閱讀的氛圍?

第一,家裡有書,有適齡且符合孩子興趣點的書;

第二,父母讀書,手不釋卷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初愛上閱讀的最好理由;

第三,最好還能有閱讀的硬體準備:方便找書取書的書架、一個能舒服坐下的地方、柔和的光線(自然光和燈光)。

但是在我這些年的教學生涯中,還是碰到過不少的父母跟我說:我們大人就是不愛看書怎麼辦——沒有包辦包好的辦法。

不過,你可以試試反過來讓孩子做你的閱讀導師,幫你規劃書目,在網路大促銷的時候搶購圖書,指導你的閱讀進度……也許你最後還是沒有愛上閱讀,但是孩子沒準兒就愛上了。嗯,這件事,我只能幫到這裡了。

—— END ——

素材來源:

中國教育新聞網微信訂閱號

卓立 著《歡迎來到一年級:幼小銜接家長手冊》

轉載須知

20170905

歡迎關注「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

投稿請發至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 的精彩文章:

爸爸媽媽,就要到七夕節了,你們要好好過節喲!
我用了十六年時間,教育出了一個叛逆者
福利活動:班主任有話說

TAG: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