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踢館:澳大利亞是怎麼變成美國鐵杆小弟的?美帝待它真是掏心窩

踢館:澳大利亞是怎麼變成美國鐵杆小弟的?美帝待它真是掏心窩

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里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大家如果想給我們留言提問,還請移步我們的微信公眾號進行留言。

最近幾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老兵退伍季,比如上周新服役的呼倫湖號補給艦,剛服役第一天就送走了一批老兵;再比如正在朱日和懟藍軍的某旅,老兵們要打完了再走。

堂主不怎麼擅長寫煽情的話,退伍季有點像畢業,前一天還和自己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張床的兄弟就要各奔前程,再鐵血的硬漢哭得稀里嘩啦也沒什麼丟臉的。如果正好有老兵關注我們欄目,堂主想說,前面的路還長,祝你們一路順風。

問:小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都是英聯邦國家,認伊麗莎白為國家元首。那如果英國發生戰爭,這些國家是不是就得聽英國調遣?

當然要聽,當成放個屁聽。

圖:馬島戰爭後凱旋的英國艦隊和歡迎船隊。英國在馬島戰爭中幾次瀕臨危險,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就在一邊靜靜地看著。美國在朝鮮、越南、科威特打仗時,他們則毫不猶豫地衝上去參戰。這待遇差別,就叫做人走茶涼。

圖:而二戰後美國介入的幾場戰爭,英聯邦國家,尤其是澳大利亞,無不積極協助。

二戰後英聯邦體制就已經徹底崩了,大英帝國政府對這些自治領影響力幾乎為0。這一方面是英國人自己做的孽,另一方面也是英國實力太差了。

這些自治領跟著英國混,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吃的虧是很大的,好處完全一點沒撈到,那還願意為英國而戰才奇怪了。尤其是英國二戰和二戰後本來已經崩了,還一味堅持要搞大英帝國,很多時候就是拖著這些自治領流血。

一戰時加里波利登陸戰的主力是澳新軍團,但是指揮是英國人派了個辦公室將軍,而且這個辦公室將軍之奇葩在於,開打前他根本就沒準備戰區地圖,是派個參謀去書店買了本土耳其旅遊地圖就當時作戰地圖用了,這還是最複雜的登陸戰啊……澳新軍團在加里波利死傷幾十萬,一點戰果都沒打出來就灰溜溜的撤了。

圖:加里波利登陸戰(又稱達達尼爾戰役)登陸場。協約國方面先後有50萬士兵參戰,11個月戰死4.4萬人,戰傷9.7萬人,是一戰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當時最大的登陸作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戰死1.1萬人,雖然在戰役傷亡總數中比例不大,但佔兩國總人口的比例不低。澳大利亞與紐西蘭設有澳新軍團節,紀念4月25日登陸日。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安扎克級護衛艦也因此得名。

到了二戰,英國把澳大利亞人和紐西蘭人拖到北非打仗,在托布魯克被德軍一茬茬的被抓不說,在亞歷山大還有十幾萬人閑坐著沒事。這時候,日本人都已經殺到澳大利亞家門口了,丘吉爾還打死不把澳大利亞部隊還回來,而且還不停地逼澳大利亞出兵。

這時候天降救星,美國大哥義不容辭站出來,又出人又出錢又出槍,幫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干翻了日本鬼子。用我們的話說,美帝對澳新這就叫鮮血澆灌出來的戰鬥情誼。這情誼,是不是比英國人像話多了?而在歐洲的自治領部隊也發現,英國人給他們的武器裝備其實都要靠美國人,甚至美國人點名給的東西英國人還要揩油。

圖:珊瑚海海戰戰役部署圖。1942年5月,日本佔領東南亞後繼續東進,威逼澳大利亞,美國和日本在澳大利亞東北部的珊瑚海打了珊瑚海海戰。而此時,澳新軍團主力還在北非對隆美爾。雖然英國人確實有兵力需求,但總不能指望澳新願意冒著生命危險救埃及。

這麼一來,傻子都知道英國不光靠不住,而且還是只進不出拚命剝削這些自治領,而美國大哥就好多了,靠得住而且壕,那自然大家都不搭理英國了。

圖:越戰中使用L1A1步槍的澳大利亞偵察兵。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白人國家,遠離其他白人國家,在黃種人的老窩東亞單孑獨立,非常擔心遭遇大規模軍事入侵或移民入侵。在這種心理驅動下,澳大利亞很願意參與美國在東南亞發動的戰爭。至於英國打北非、打馬島,關澳大利亞啥事啊。

問:塘主,既然105和120坦克炮的威力這麼強了,那麼我國幹嘛還要用125坦克炮呢,是我國125坦克炮的威力遠遠超過了毛子,還是當年的崇拜鵝毛慣性使然?如果99a用105或者120,不要自動裝彈機了,塘主覺得合適嗎?

不用自動裝彈機的問題在於,你增加一個裝填手,這車要多大?

看99和99A的炮塔,再對比一下豹2和M1,就知道我們的坦克炮塔小很多了。裝填手因為需要站立裝填,光是一個高度就限制死了,必須給他留出一米八、九的車內空間才行,這樣車就必須做得比較大。

GIF/903K

圖:美國M1坦克的裝填手,他不僅要站著工作,而且空間必須大到可以抱著炮彈轉身,這可比坐在那裡不動的車長、炮長佔地大多了。

圖:舉個栗子,裝填手一個人占的空間比車長炮長加一起還大。

圖:我國89式坦克殲擊車。該車用的就是120毫米整裝彈,人工裝填方式,於是炮塔體積有這麼大。

像韓國的K1,哪怕不搞彈藥分艙,把炮彈全放車體內,那也都有55噸重了,而且防護還很紙皮。我們要搞的話,也就得搞到M1A2那樣至少63噸重量才行。而且我們不光有99,當初搞的時候還有96啊,96這樣40噸出頭的車要是用裝填手,防護就更紙皮了。

尤其是我們以前的動力系統水平低,真要搞這種重型坦克,那估計就跟虎王差不多了,龜速加故障大王。

當初我們選125炮,就是因為125用分裝彈,可以用簡單的圓盤裝彈機,這樣節省空間和重量。當時整裝彈用的彈鏈式裝彈機我們搞不定沒法用,現在輕坦的裝彈機搞定了,我們又有幾千的125炮坦克存量,更換成本太高沒法換。

GIF/1732K

圖:中國的125分裝彈自動裝彈機,佔用的空間遠小於裝填手。坦克內部空間越大,外形尺寸就越大,於是裝甲防護就越大,重量當然也越大。

圖:120整裝彈也可以用自動裝彈機,法國勒克萊爾就有尾艙自動裝彈機,於是炮塔體積比M1小得多,整車重量也降低了。

問:堂主,前天看了中國輕型合成旅的新聞,感覺猛士裝甲車沒有直升機好使啊,為什麼不用直升機呢?

猛士旅,你不要把他跟重型旅之類的對比。重型旅和中型旅,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這是戰鬥直接參与者,是跟步兵緊密配合上一線的。而猛士裝甲車更像是過去摩托化部隊的卡車,主要任務就是運送步兵,在正規戰鬥中是不上一線的,只是純粹的運輸工具。它加裝甲,是因為現在很多治安戰之類任務中步兵要乘車巡邏,所以有防輕武器的裝甲是必須的。

圖:戰鬥完畢上車轉移的我軍勇士步兵班。步兵戰車可以帶著步兵衝進敵軍陣地,什麼都不怕;裝甲運輸車在敵陣地前400米放下步兵,是因為自身火力無法壓制敵方步兵的火箭筒;而勇士在敵陣地前5千米外就要放下步兵,是因為自身裝甲無法抵禦敵方炮兵的彈片;而在平原地形上,步兵至少有5千米的觀察區可以引導炮兵射擊。

圖:勇士對應的是美軍的裝甲悍馬和反地雷伏擊車這類車輛,他們的防護要求是針對巡邏過程中可能的伏擊制定的,重點是扛地雷和機槍子彈,而且各個方向要求的防護能力都差不多,這與傳統裝甲車有很大區別。

但是猛士旅的步兵本質上還是徒步步兵,沒車子一樣可以打,所以他們對複雜地形的適應性、遠程機動的輕便性都是比較突出的。比如說要遠距離去某國護僑,那飛機把步兵先運過去就可以形成戰鬥力,猛士裝甲車後面慢慢運就是了。

至於跟直升機的區別也在這裡,直升機你要空運,那花的運力可比運步兵、運猛士裝甲車大幾倍了,而我國空運能力出了名的弱……

圖:美國C-17運輸CH-47直升機,一次只能運一架,而且要拆掉旋翼,抵達目的地後要重新組裝,很費時間。如果是運猛士這種輕型卡車,一次可以運8輛。

圖:抵達戰區後,直升機在戰區內運人的速度是很快,但步兵落地後就沒什麼機動能力了。而且直升機用起來多貴啊,用它來執行巡邏任務,美國人也燒不起。

問:堂主,有一疑惑望解,談談歐洲兩風吧。隔壁某公眾號對颱風的設計不屑一顧,對陣風讚賞有加。按照兩款戰機最新配置,颱風和陣風的戰力有何差異?

颱風啊,現在就沒多少戰鬥力……

這玩意的項目拖期太狠了,他的技術凍結其實比陣風要早好幾年,差不多是95年左右就凍結了,所以電子設備基本上還是基於95年的技術水平。

圖:我國殲-10在1994年凍結技術狀態,時間和颱風差不多。現在殲-10都已經改型到C,航電系統上了好幾個台階,颱風還在原地踏步。

而且他們搞了個分期升級系統的思路,折騰十年也只是把照射吊艙裝上飛機,而且原定掛半埋掛點的新式的數字化吊艙都沒法用,只能用老掉牙的吊艙,還要佔據掛副油箱和炸彈的重掛點才能使用,顯示信號也只能用閉路電視線路來操作。至於雷達,也是沿用了老的機械掃描雷達,沒趕上21世紀的相控陣大潮,要換AESA恐怕得猴年馬月了。

圖:颱風戰鬥機使用的是ECR90雷達,還是機械天線,性能比相控陣差了一個檔次。

圖:攜帶激光照射吊艙和激光制導炸彈的颱風。正常飛機機腹掛點是載重量最大的,通常用於攜帶副油箱或重型炸彈,小型吊艙都放在進氣道下方的輕掛點上。但是颱風用了進氣道肋部掛架,帶不了吊艙,於是為了確保吊艙的視野範圍只能掛載機腹。

至於陣風,第14架開始的F2版本就已經有了接近完善的對地能力。其無源相控陣PESA雷達的性能雖然一般般,但是現在都升級到F4版本了,基本都換了AESA雷達。整體航電架構也比颱風更先進得多,颱風還是各個分系統各自為戰,數據在各個系統分別處理,只把結果送到中心控制節點。而陣風是跟F-22一樣的綜合航電,可以把各個系統的數據綜合到一起進行數據融合處理,實際上已經是真正的四代機航電了,水平跟F-22都非常接近,和颱風不是一個檔次的。

圖:陣風配備的RBE2有源和無源相控陣雷達,分別用於不同升級方案。

圖:陣風的最大優勢是武器配備齊全,各種對地武器都有,而且出錢馬上就可以拿到。颱風設計時過於強調高速攔截能力,多用途能力考慮不足,加之各國要求不一行事拖沓,早該做到的事情一直拖而不決。在印度戰鬥機競標中陣風能夠戰勝颱風,不是沒有原因的。

問:堂主接招。我有個想法,每個導彈頭能不能做不一樣的氣動外形,這樣飛行軌跡不就不好預測,突防成功率可以大大增加。我記得毛子有一款是這樣的,為什麼其他國家不這樣做?

當然是不可能的了,這要從彈道導彈的原理來說。彈道導彈跟那些末端有控制的導彈不同,他的制導實際上就是在出大氣層之前的飛行初段,制導系統根據控制程序,計算出來目標所在位置、需要的飛行速度和軌道角度,然後控制火箭飛行。飛到需要的位置就控制發動機關機,之後導彈就沿著慣性彈道飛行,直到落入大氣層撞擊目標。

圖:傳統的、只採用慣性制導的彈道導彈無論射程遠近,都沿著拋物線彈道飛行,發動機、外形、重量、重心等要素的一致性是提高其命中精度的關鍵,這點上與炮彈、子彈沒有本質區別。

而這個控制程序,就是基於一個標準彈頭的飛行參數來計算的關機點和角度,如果每一發導彈的氣動外形不同,那彈頭再入大氣層以後的運動軌跡就不一樣了。如果用一樣的程序,那彈頭落點就變成千奇百怪,根本沒精度可言,那還咋打……至於每一發導彈都設定不同的程序,那更是不可能了,成本實在是太高。

真要實現你的這個需求,那還是只有像東風21D那樣,得帶有末端機動能力,在末端飛行可以自己控制,這樣才能實現軌道不同而精度相當。

圖:要實現不同的彈道,當前各國是採用統一的導彈外形、控制率和不同的路線規劃。蘇俄SS-21圓點彈道導彈有四片巨大的全動彈翼和4個尾翼,發射後在大氣層高層水平飛行,不是完全的彈道式飛行,於是其飛行路線是可控的,可以人為添加轉彎點以規避攔截。

圖:圓點發射後的飛行軌跡,明顯與常規彈道導彈不同,提前轉彎改平。

圖:最後多問一句,你想說的是不是不對稱氣動外形?這種是有的,高超音速滑翔彈頭髮展早期採用過此類技術,用於實現氣動控制。

問:堂主啊,二戰德國海軍水面艦隊採用了巡洋戰爭理論,並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戰果。但個人感覺收效其實不大,俾斯麥被擊沉後基本就沒啥像樣的成績了。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德國等俾斯麥級兩艦完全具備戰鬥力後,和沙恩霍斯特級組隊出擊,能否取得預想效果,如果齊柏林航母建成加入巡洋戰爭呢?

問題就是,如果你有這麼多力量,那幹嘛不直接硬上……

皇家海軍有效的戰列艦其實也不多,真能跑的也就是胡德、兩條聲望和五條新喬治五世級,其中前三條還是薄皮,後5條只有356毫米小水管(主炮),尤其是英國人還必須有大量的力量分散在地中海和亞洲,真要組隊打德國人都未必吃虧。

圖:新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很其他的用了2座4聯裝炮塔和1座雙聯裝炮塔,可能是為了節省3聯裝炮塔的研製費用。為控制排水量以符合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該級艦採用14英寸主炮,穿甲能力在當時嚴重落伍。

圖:日本在擊沉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後,發布的紀念明信片。為了支持遠東局勢,保護帝國遠東和印度洋的利益,皇家海軍必須在印度洋和南海部署主力艦,所以能夠威懾日本海軍的新式戰列艦必須過去,而不能都呆在本土。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就是在南海被日本海軍航空兵擊沉的。

當然這是以德國人對海軍的理解來說的,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他們始終還以為水面戰就是戰列艦排隊拼大炮,如果真讓他們攢出來了艦隊,那多半就拉出去打第二次日德蘭了。

從實戰角度來說,這都是扯,全部水面艦隊拉出去做巡洋戰爭那就是送死。二戰已經是航母時代了,船怎麼快都跑不過飛機,就像俾斯麥實際上是死在劍魚型艦載機的魚雷上,而不是因為被戰列艦圍攻而死。這種艦隊拉出去,真被英國航空兵圍毆導致受損,那多半在大洋上就回不來了。

圖:皇家方舟號航母與劍魚魚雷攻擊機。劍魚發射的魚雷擊毀了俾斯麥號的船舵,使其無法快速逃離戰場,最終被英國海軍戰列艦群毆致死。襲擊艦就是依仗高速來自由選擇是否交戰,以此躲避敵軍優勢兵力的圍攻。遇上航母艦載機,水面戰艦的速度優勢喪失殆盡,於是襲擊艦也就沒了前途。

圖:二戰中德國和美國的實踐證明,潛艇才是最好的破交武器,是足以窒息敵國的戰略武器。雖然戰列艦也可以執行破交任務,但它要取得成效,需要的資源投入比潛艇大得多。

迷你踢館

問:唐竹,第二次提問希望選上。為什麼有的雷達要用一個球狀體罩起來?前陣子踢館有個圖片,西藏邊防一個移動雷達站也要用球體罩起來,雷達就那麼嬌貴嗎?

風大……高原上如果突然掛大風,對雷達天線的影響很不小,海軍很多雷達也是一樣要頂個球的。

圖:被颱風颳倒的電線杆,這可比雷達天線結實多了。雷達天線要穩定工作,就算不倒,也受不了狂風施加的力量,這會導致旋轉機構受損。

問:記得有一期踢館說過,日本的核電是買美國人的沸水堆,去年關閉了據說是第四代核電的文殊核電站,這也是買的美國的嗎?還有增殖反應堆是能生產鈈的吧,美國放任日本這麼搞真的沒關係?

文殊堆是日本人自己的,所以就基本沒法用。造出來20多年了,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停堆狀態,偶爾開一次馬上就鬧出來大問題。

增殖堆產生的是鈈240,只能做燃料用,而且往往在堆內就消耗了,沒法做核武器。

問:在一些介紹螺旋槳飛機的圖片上,感覺用渦槳發動機的槳葉好像彎的弧度特別大,是普遍是這樣還是個別的設計思路不同?還有螺旋槳飛機的發動機除了活塞發動機跟渦槳兩種外,還有別的種類嗎?

老的渦槳發動機型號跟活塞發動機的螺旋槳也差不多,沒太大區別,現在搞大彎度是因為功率提高很多,又無法擴大螺旋槳直徑,就必須用大彎度了。

螺旋槳飛機基本就是活塞和渦槳發動機,畢竟現在各行各業用的發動機其實也就是活塞或者渦輪。

圖:美國C-130運輸機,早期型號用的槳葉是很平直的。

圖:新型號則是這樣的,不僅槳葉數量從4到6,還變得彎曲了。

問:機械傳導中,一般有皮帶傳導、齒輪傳導、鏈式傳導。但實際中,為什麼皮帶和齒輪傳導多見,鏈式傳導少見呢?

鏈式傳動也不少啊,比如汽車發動機,也就是很少部分比如SMART這樣的用正時皮帶來連接凸輪軸,一般發動機都是正時鏈條。另外,你沒騎過自行車嗎?

問:機槍的槍管可以隨時更換,火炮的炮管可以更換嗎,還是炮管到了壽命整門火炮都得退役?

炮管是可以拆卸的,像坦克炮管一般就300到1000發的壽命,經常要進行更換。

圖:更換坦克炮管,外防盾火炮和新式內防盾火炮的炮管直接從前面抽出來就可以,老式內防盾坦克還得先拆防盾。

問:堂主能不能解釋一下新米格-29K和老米格-29K的區別,印度用的MIG29-9-41在國際上處於一個什麼水平?

新米格-29K主要是換了新的航電,雷達也是平板裂隙的天線,不像老米格-29K還是卡塞格倫的天線,航電性能提升很多,還額外加大了油箱提高了航程。水平還湊合,畢竟現在固定翼艦載機就那麼幾種,怎麼也跌不出前10嘛。

問:希望堂主科普一下,最近新聞老出現這幾個職位: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太平洋艦隊司令、第3艦隊司令、第7艦隊司令,這幾個的相互關係、級別、大小及隸屬?

海軍作戰部長就是海軍首席軍官,相當於陸軍參謀長,是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太平洋司令部則是聯合司令部,不分軍種,直接對參聯會和國防部負責,只管打仗。太平洋艦隊一方面被太平洋司令部進行業務領導,另一方面被海軍作戰部實施行政管轄,屬於基層部隊而非軍隊總部。第三和第七艦隊都是太平洋艦隊下屬的部隊。

問:堂堂哥,說起殲-10一直有一個比較偏門的疑問,經常看到殲-10跟F-16比較,殲-10的進氣道外型正面是長方形,為什麼不做成F-16那樣的橢圓形呢,兩者有功能上的區別嗎?

殲-10是可調的二元進氣道,F-16是不可調的皮託管。皮託管的重量輕,但是不可調導致高速性能差,可調二元剛好反過來。

圖:F-16的進氣道,裡面一個活動部件都沒有,就中間有個支撐柱。

圖:到殲-10進氣道內檢查的地勤。他正在觀察大部分就是可調的,用於控制進氣道橫截面積,從而控制進氣量。最右側進氣道內板上,有刻度參考標誌。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武堂 的精彩文章:

堂主說:時速4000公里的超級高鐵並不可怕,很安全,準備享受吧
踢館:印度洋航道會成為印度用來攥住中國的軟肋嗎?
踢館:拿中國最強的超級計算機去挖比特幣,會不會賺翻?
踢館:日本想搞核潛艇?也得先過中國這一關才行

TAG: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