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稱許伯夷、叔齊沒有私心——日習論語第114天

孔子稱許伯夷、叔齊沒有私心——日習論語第114天

公冶長篇第二十三

點擊在線收聽語音版

原 文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注 釋

伯夷、叔齊:商代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去世後,兩人互相讓位,皆不就。出走到周文王處。周武王起兵伐紂,兩人反對「以暴易暴,」曾攔住馬車勸阻。周滅商後,兩兄弟以食用周粟為恥。隱居首陽山,終於餓死。

義 釋

《四書集注》: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孟子稱其「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其介如此,宜若無所容矣,然其所惡之人,能改即止,故人亦不甚怨之也。程子曰:「不念舊惡,此清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

《四書蕅益解》:周季侯曰。舊字。如飛影馳輪。倏焉過去之謂。方外史曰。如明鏡照物。妍媸皆現。而不留陳影。此與不遷怒。同一工夫。

《論語新解》:舊惡:一說:人惡能改,即不念其舊。一說:此惡字即怨字,舊惡即夙怨。

怨是用希:希,少義。舊說怨,指別人怨二子,則舊惡應如第二解。惟《論語》又雲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則此處亦當解作二子自不怨。希,如老子聽之不聞曰希,謂未見二子有怨之跡。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又稱其:「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蓋二子惡惡嚴,武王伐紂,二子猶非之,則二子之於世,殆少可其意者。然二子能不念舊惡,所謂:「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其心清明無滯礙,故雖少所可,而亦無所怨。如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乃二子己心自不怨。

今按:子貢明曰:「伯夷叔齊怨乎?」司馬遷又曰:「由此觀之,怨邪非邪?」人皆疑二子之怨,孔子獨明其不怨,此亦顯微闡幽之意。聖人之知人,即聖人之所以明道。

今 譯

孔子說:「伯夷、叔齊這兩兄弟,不記掛過去的仇恨,別人對他們的怨恨也就很少。」

主 旨

孔子稱許伯夷、叔齊沒有私心。

引 述

伯夷、叔齊在武王伐紂時,曾經加以勸阻。武王統一天下以後,他們兩兄弟寧可餓死在首陽山,也不食用周朝的糧米。孔子讚美他們「求仁而得仁」(《述而篇》),不怨恨武王或其他的人,所以大家對他們也很少有怨言。

不記別人的怨惡,同時產生兩種後果:一是不會怨恨別人、二是別人也不致怨恨他們。

不記取別人的怨惡,也有兩種可能:一是自己行為端正、難免得罪別人。這時候自己不記別人的怨惡,可以減少別人對自己的怨恨。二是對別人怨惡,不過是對這個人的某些行為怨惡,卻不能對這個人產生怨恨。既然事過境遷,就不必再加以怨惡。

生 活 智 慧

(一)孤竹國的國君,想將王位傳給叔齊。等到國君亡故,叔齊要讓位給伯夷。伯夷認為這是父親的遺命,不敢接受,於是逃走了。叔齊不肯就位,也逃走了。兩兄弟聽說周文王很好,想去歸附他。不料到達時,文王逝世了。這樣的好人,為什麼運氣那樣不好?我們不妨反過來想,如果不是這樣,史記會列傳記述他們的事迹嗎?

(二)人各有志,最好互相尊重。伯夷、叔齊不接王位,自然有他們的想法。我們既然不是他們,又怎麼能夠評斷他們呢?所以孔子只讚美他們沒有私心,不致招惹別人的怨惡。

(三)減少怨惡別人,便能夠減少別人對我們的怨惡。這樣的對待原理,好像許多地方都說得通,也都行得有效。

建 議

不要記掛別人的仇恨,減少對別人的怨惡。

別 裁

孔子對於伯夷、叔齊、吳泰伯三個人是非常佩服的。關於吳泰伯,在下面還有專篇。中國歷史上這三個人,都是薄帝王而不為的人,他們本該當君主的,可是他們都謙讓了,自己不要。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老大讓位給老三,老三也不幹,結果兩人都逃掉了,只好由老二勉強擔當政權。伯夷、叔齊這樣讓國,吳泰伯也是這樣的人。孔子到處提到他們,非常尊敬他們、崇拜他們。在這裡又提到伯夷、叔齊有不念舊惡的美德。過去有人對不起他的,過了就算了,不懷恨在心。這有什麼好處呢?有!「怨是用希」,能夠不懷恨別人,寬恕了別人,所以和別人之間的仇怨就沒有了,而壞人漸漸也會被他們所感化。

為什麼《論語》編到這裡,把這句插進去呢?因為孔子在魯國做過一任司寇,至少也有現在電視上《包青天》節目中,包公的那種政風。上了台就把少正卯殺掉了,雷厲風行的作法,不免在政治上有些恩恩怨怨。不過他走的是正路,所以大家也拿他沒辦法。既然要回國講學,政治上的恩怨可以拋諸腦後了。過去有人對我不起的,不要放在心上,隨他去。我們回去教學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開學第一天,積木寶貝早幼銜接趣趣觀
鄉村生活筆記之由上廁所想到的
一文讀懂人民幣升值背後三大因素 普通人如何受益?
數控車床常用指令1
馬纏明散文/人生若只如初見(八)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