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這是淺藍心理大師兄的第4篇原創文章

剛剛在微信群里跟助理S聊天,她提到說,她的朋友(某教育圈大咖)繪聲繪色的說過一個理念:對孩子,只需要高質量的陪伴十分鐘就夠了。大帥我聽完這段話實際上是很不舒服的,甚至還有點氣憤。確實,與低質量的陪伴相比,高質量的陪伴可以讓孩子在短時間裡獲得更多的心理資源。但我同樣很負責任的認為,說出這樣話的人,一定不懂什麼叫高質量的陪伴。

什麼是 · 陪伴?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曾經說過: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在家庭教育中同樣也是如此,很多時候心平氣和的對孩子講道理往往收效甚微,讓許多的家長非常的無奈。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出發,「說教」屬於意識層的工作,往往是無力的教育方法。

日本的兒童臨床心理學大師河合隼雄曾經說過:教育的精髓在於「育」而不是「教」。這裡的「育」指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豐衣足食,更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穩定、自由的成長空間,讓TA在空間里長成自己希望的成為的樣子。

這種成長空間帶給孩子的並非是任何「知識性」、「理論性」的東西,而是一種體驗,一種在孩子長大後能夠化作TA骨髓和血肉,建立TA基本安全感和人格基礎的體驗。具體到現實生活中,就是陪孩子做TA感興趣的事情,和TA一起參與到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和構建中來,與此同時也對這個部分給予適度的保護。這個過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陪伴」。

值得一提的是,成長空間中的「自由」又很容易被很多家長誤讀,認為就是什麼都不要管,讓孩子自己自由發展······我當然也是否認這個觀點的,孩子之所以被稱之為孩子,恰恰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獨立,他們的「自由」是需要父母在一旁去「支撐」和「維護」的。

什麼不是 · 陪伴?

曾經有一個媽媽因為親子關係問題去找心理諮詢師,諮詢師的建議是要多陪伴、多關心孩子。然後媽媽就不服氣,說自己真的是很陪伴、很關心孩子的!

那她的陪伴是什麼樣子的呢?每天陪孩子做作業,晚上跟孩子睡一張床(孩子小學),整個過程中幾乎不怎麼說話。

雖然,話多也未必代表這是一種很好的陪伴。但陪伴真的不是坐在一旁看著TA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你心裡要有TA,你要發自內心的對TA的世界是好奇的!而在上面的這個故事中,我看不到任何的一點點好奇,我看到的只有母親的監督;再往深一層,是一種對孩子的控制的慾望;再往深一層,是一種對孩子將來成長的深深的焦慮。

當然,在這個年代有焦慮很正常,但是把這種焦慮如果不被覺察和處理,會對孩子接下去的成長產生持續的不利影響。

再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故事,助理S的那位朋友其實一直很鬱悶沒時間陪孩子,於是跑去不知道向誰討教,那個誰然後告訴他說每天陪孩子10分鐘就夠了。然後他知道了特別開心,還向其他家長安利這個理念······大帥我聽完這個故事其實是倒抽一口涼氣的,真的是可悲的教育圈(這位教育圈的大咖是做高端教育的哦!不是當下被污名化很嚴重的公立教育)沒時間陪就算了,還要自欺欺人。

我相信這位大咖內心深處也是不信每天花10分鐘陪孩子有什麼卵用的,於是反覆的去安利身邊的人,其實這種「反覆」是為了說服他自己。

10分鐘左右可以有優質的陪伴嗎?當然可以,我陪我女兒看一本繪本,也就5分鐘;跟女兒一起拿水位不一樣的飯碗跟著手機歌曲的節奏用筷子玩「打擊樂」也就15分鐘。關鍵在於,時間的長短不是你能決定的,既然你決定要陪伴孩子,那麼一定是「孩子中心」的,玩兒多少時間是由孩子來決定的,而不是大人!

「每天陪孩子10分鐘」,那個怎麼能叫「陪伴」呢?應該叫「完成任務」。能被這類觀點洗腦的,估計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早已被效率和KPI洗腦了。

小結

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家長都是很有意思的,一面批判中國的教育太功利、另一面拚命的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功利,充滿了深深的矛盾。只有當我們放下內心深處大部分的「功利」,真正的陪伴才會出現,我們的孩子也才有更大的可能被「育」成一顆健康的大樹。

在此推薦河合隼雄的孩子「三部曲」,分別是《孩子與惡》、《孩子與學校》、《孩子的宇宙》。零基礎也能讀懂的精神分析育兒著作哦!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淺藍釋夢 的精彩文章:

我為什麼覺得《大護法》甩《摔跤吧!爸爸》十條街?

TAG:淺藍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