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產品推廣8步分解法,改變消費者「認知」

產品推廣8步分解法,改變消費者「認知」

思成7E + 商業策略

『探索營銷背後的規律』歡迎關注思成營銷

每周10分鐘

跟思成學最實戰的營銷

今天的文, 是關於「產品傳播」的。

像我們工作在互聯網營銷的第一線,每天都在更加深刻的感受著這句話:

會「表達」的人和產品,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紅利收穫者。深刻體驗著傳播的巨大能量。

包老師說:他過去做保健品操盤時(特別是腦白金那個時候),廣告是最具戰略地位的,自己最關注的也是廣告,別的可以不過問;而現在做互聯網營銷,幫助客戶將一個小品牌打造成為現象級案例,產品與傳播同樣重要。

因為隨著社會化平台的興起,口碑效應尤其重要。最能影響消費者購買的因素,已經不只是廣告,而是朋友的推薦以及消費者的評論。這些推薦和評論,大多數是基於產品本身以及自帶傳播性,而非傳統營銷的巨額投入就能做的出的。

這也就驅使企業,回歸用戶需求本身,對新一代「消費者」深刻理解,去不斷打磨和創新產品。而失敗的產品和推廣,經常忘記理解消費者的「現狀」。

為什麼我們說起傳播,是產品自帶傳播或者說你的產品信息一定要有流傳性?

我們基於兩個事實:

第一:品牌知名度永遠都不夠

第二:市場費用永遠都不夠

首先,沒有哪個品牌能做到人盡皆知,家喻戶曉。

即使是類似於耐克、蘋果、樂高這樣的國際知名品牌也做不到這一點。在Iphone6發布之前,一個美國的記者拿了一部Iphone4S到街頭隨機採訪。結果有40%的人,認為這部蘋果手機就是最新發布的Iphone6。所以,即使是在美國也有不知道蘋果產品的人,那麼,品牌知名度永遠都是不夠的。

其次,市場費用永遠都不夠。沒有任何企業有一個花不完錢的市場部,即使像賓士、可口可樂、寶潔這些市場份額最高的公司,市場預算依然趕不上實際花費。很多企業的市場費用永遠都不夠,卻放著一個大金礦(產品)不用,其實產品不就是唯一免費的傳播渠道。

移動互聯的普及,給營銷人一個天然工具,或者說武器。利用這個工具,完成產品傳播所要達成的目標成本可以極低。剩下的只是我們是否找到有效的方法。

產品傳播,講究的是要摸到消費者內心的心流,這個是完全心理認知層面的高級認知。沒有摸到心流,全算輸。

那麼,營銷工作中,最核心的工作莫過於-信息運作(文案運作),企業的每一個信息流都是與用戶的「觸點」,做好了,就是一種「現金流」。

就像我們經歷的:從小米發起的一代代互聯網基因的產品、黃太吉煎餅、凡客、雕爺牛腩、江小白,它們在產品傳播上的實踐,體現了產品傳播的想法。

無數打著「互聯網思維」的小公司的0成本營銷,逆襲大品牌,其「互聯網思維的文案」肯定是頭等功,背後蘊含的就是他們對新一代「消費者」的深刻理解。

所以,產品的傳播能力,是互聯網營銷的頭等硬功。今天的文,我們總結提煉了8個精華方法,很乾凈的告訴你:

什麼是互聯網思維的文案?我們應該怎樣表現我們的主張和產品信息,做出有效的互聯網傳播文案?

1分解產品屬性

互聯網初創公司無不把產品分割成一個個獨立屬性,特別是在產品發布會上。

當時的小米給我們普及了CPU、GPU等,到了小米4,竟然開始給我們普及材料學知識—「小米4,奧體304不鏽鋼,8次CNC衝壓成型」。

就連跟雷軍取經的凡客陳年也不甘示弱,在襯衫的發布會上普及化學知識—如何讓襯衫不皺,在纖維素大分子間增加橫向共價交聯。

為什麼互聯網文案需要分解產品屬性?

因為這有助於它們彌補和大品牌的劣勢。

消費者選購產品時有兩種模式—低認知模式(不花什麼精力去思考)和高認知模式(花費很多精力去了解和思考)。

大部分時候,消費者處於「低認知模式」,他們懶得詳細了解並比較產品,更多的是簡單地通過與產品本身無關的外部因素來判斷—「這個大品牌,不會坑我,就買這個!」「這個德國產的,質量肯定比國產好,就買這個!」

在這種情況下,小品牌是打不過大品牌的,因為消費者直接通過「品牌」來推測產品質量,而不是詳細比較產品本身。

怎麼辦呢?

應該把消費者變到「高認知模式」,讓他們花費很多時間精力來比較產品本身,而不是簡單地通過品牌和產地來判斷。

而「分解產品屬性」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讓消費者由一個「模糊的大概印象」到「精確地了解」。

所以雷布斯在2011年產品發布會上,就開始巧妙地用這關鍵一張圖來分解產品屬性:

這就是為什麼大品牌的廣告往往強調一個整體的印象(「再一次,改變一切」「極致設計」等),而小品牌往往會詳細地分解產品屬性,讓消費者進入「高認知模式」。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招聘,假設一個清華的和一個武大的去應聘,HR只有10秒鐘來判斷要誰,那麼武大的毫無機會(10秒鐘只能對比「品牌」了)。但是,如果HR有1小時時間來判斷要誰,那麼就是勝負未定,看個人能力了。

2指出利益:對他有什麼用

文案進行「分解產品屬性」還不夠,你需要把利益點說出來—這樣的屬性具體可以給對方帶來什麼

比如上面的轉租房間廣告,右邊的說出了具體的「利益」,顯得更加吸引人。

無數銷售員敗在了這一步,他們詳細地介紹了產品,但是顧客抱怨說:「你說的這些特點都不錯,可是對我來說有什麼用呢?!

無數的應聘者也敗在了這一點,他們詳細介紹了自己的經歷,但是HR抱怨說:「你的實習、工作經歷都不錯,可是對我們公司具體有什麼用?

如果想寫出好文案,你需要轉變思維—不是「向對方描述一個產品」,而是「告訴對方這個產品對他有什麼用!」

3定位到使用場景

當被要求描述一款產品,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

這一個XX」(定位到產品屬性)

有些人還會想到—「這是一款專門為XX人群設計的產品!」(定位到人群)

其實還有第三種—「這是一款可以幫你做XX的產品」。(定位到使用情景)

實際上,針對互聯網產品的特點(品類複雜、人群分散),你應該更多地把產品定位到使用情景—用戶需要用我的產品完成什麼任務?

比如:如果我描述「這是一款智能無線路由器!」(產品類別),你可能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但是如果我說「你可以在上班時用手機控制家裡路由器自動下片」(使用情境),你可能就會心動。

就像傳統茶市場,單從品類出發,就很難切年輕消費者這個市場。

因為,讓年輕人喝茶的場景和任務從來就不是「我想喝點茶」,而是「我不想喝水,我就是想喝點有味道的水。」那麼,定位從場景出發,就有可能讓他們認同。

顧客不一定是先想到要一個品類,再想起那個品類里的品牌的。他們每天都有很多不同的任務和場景,需要買不同的產品來為他們解決這些任務,這就是這個品類或品牌的進入點。比如,要談點事,那星巴克見;晚上要熬夜考試或加班了,去買一瓶紅牛。

所以,最重要的並不是「我是誰」,而是「我的消費者用我來做什麼?」

4找到正確的對手

消費者總是喜歡拿不同的產品進行比較,因此寫文案時,需要明確:我想讓消費者拿我的產品跟什麼對比?我的競爭對手到底是誰?

比如上圖中,我假想的上述兩種加多寶涼茶的文案,前一種是跟預防上火的中藥比,雖然更加突出了「防上火」功能,但是人覺得「是葯三分毒」,可能不敢喝;後者跟飲料比,增加了「防上火」功能,給人感覺「不再為喝不健康飲料而有負罪感」了。

無數的行業創新產品都涉及了這樣的競爭對手比較:

在線教育的競爭對手其實並不是線下培訓,因為對那些肯花這麼多時間和金錢參加培訓的人來說,在線教育顯然滿足不了其對質量的要求;它的競爭對手其實是書籍、是網路論壇,因為它的客戶是因為沒錢沒時間而無法參加培訓,以至於不得不看書自學的人。

太陽能的競爭對手最初並不是火電,因為對於性能穩定的火電來說,太陽能太不靠譜了;它的競爭對手是「沒有電」—太陽能最初在美國失敗,但是卻在非洲首先商業化,對美國人來說,太陽能太不穩定了,但對沒有電網的一些非洲國家來說,自建太陽能發電器總比沒有電用要好。

凡客抗皺襯衫的競爭對手其實並不是價值幾千塊的商務襯衫(像它宣傳的那樣),因為肯用這些商務襯衫的人瞧不起凡客;它更可能的競爭對手是T恤和POLO,因為它的消費者是那些因為害怕擠地鐵把襯衫擠皺而不得不穿T恤的人。

第一代iPhone真正的競爭對手並不是諾基亞手機,因為比起諾基亞手機,它續航不行、通話質量不行;它真正的競爭對手是華爾街日報、遊戲機、視頻播放器。在當時的主流觀點下,作為一款手機,它有無數缺點;但比起其他視頻播放器、報紙等,它卻好多了,還有打電話功能。

所以,構思好文案、好宣傳,先找到你產品真正的競爭對手。

做產品做營銷,拼的就是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5形象化

人天生討厭的抽象的東西,因此如果你的觀點能夠做到讓人感覺「一幅畫面出現在眼前」,就更加具備了可傳播的條件。

比如為什麼不直接說:

美麗具有的深度僅僅是皮膚特性上的

給一隻退休的狗灌輸革命性的行動是無效的

從含碳的材料上發出的看得見的氣體是要著火的預兆

一個滾動的石頭的物體不會附著苔蘚植物

而要這樣說:

美貌不過一張皮

老狗學不了新把戲

有煙的地方就有火

滾石不生苔

實際上,如果你的觀點不符合直觀的「視覺邏輯」,那麼這個觀點不光難以傳播,更會讓人難以相信。

20世紀80年代時,澳大利亞的兩位醫學研究員發現:胃潰瘍是由細菌引起的,可以很容易被抗生素治好。他們對這個發現非常激動,但是當時的現實卻給了他們重重的一棒:沒有人相信他們。

他們拿出了詳細而嚴謹的實驗數據,仍然沒有人相信他們,當時甚至沒有任何醫學期刊願意發表他們的這篇論文。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研究結果根本不符合視覺邏輯。

在我們的感知中:胃酸是非常強大的物質,它可以把一整塊牛排給消化掉,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腐蝕掉鐵釘,細菌這麼弱小的生物怎麼能在這種強酸環境下生存?這也太不符合視覺感知上的邏輯了!

經過不懈的努力,直到10年後,他們的研究才得到認可,並且他們在2005年得到了諾貝爾醫學獎。

他們的研究嚴謹、翔實、有強大的數據支撐和說服力,但是因為完全不符合我們視覺感知上的邏輯,結果難以被接受。

相反,一些完全沒有被任何證據證明過的觀點,僅僅因為其符合視覺感知上的邏輯,就得到了大量的傳播和盲目相信:

比如:「足低反射區」—通過按壓足部的某些「穴位」,可以使這些「穴位」對應的臟器得到健康,對應心臟、肝臟等。(下圖左面的解釋)

上圖右面的解釋是:我們人各個臟器每天產生各種毒素,這些毒素順著經脈積澱到足部,通過按壓足部的特定區域,就會將淤堵按通,便於毒素的排出,從而暢通對應的經脈。

顯然,右面這個解釋更形象化,多麼符合「視覺邏輯」!跟著這段話的解釋,我想每個人都自然而然地在大腦中形成了具體的畫面,並且在接受足底按摩時幻想自己的「經脈」被按通的感覺。

同樣,把刮痧造成的局部毛細血管破裂出現的淤青,解釋為「說明這裡有毒素被刮出來了」,多麼形象化。

為了便於傳播,甚至無數的商業理論都給自己形象化了,比如原名叫《價值創造》的書改名叫《藍海戰略》,還有大量的《長尾理論》、《蝴蝶效應》,就連我們的一篇文章由《蘋果的企業使命和營銷三原則》變成了《喬布斯畢生都在追隨的一頁紙》。

馬雲說:「Ebay是海中的鯊魚,我是揚子江中的大鱷。在海里你會贏,在揚子江我會贏。

而不是「你比我規模大,在美國我打不過你,但是我比你更懂中國,在中國你打不過我。」

文藝青年吹自己的生活方式時,這樣在表達:「你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你擠進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雲端,你在會議中吵架時,尼泊爾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噴著香水聞不到的空氣,有一些在寫字樓里永遠遇不見的人?」

而不是說「你賺你的錢,但是我享受了生活。」

《奔跑吧兄弟》電影版的文案說「笑出腹肌」,而不是「非常搞笑」。

如果你的觀點或者文案能夠符合「視覺上的邏輯」,讓人看到後有畫面感,就更加容易得到傳播,這甚至比觀點本身是否正確還要重要。

6視覺感

你的文案必須寫的讓讀者看到後就能聯想到具體的形象,比如下圖文案,如果只說「夜拍能力強」,很多人沒有直觀的感覺;但是如果說「可以拍星星」,就立馬讓人回憶起了「看到璀璨星空想拍但拍不成」的感覺。

優秀的文案看到後能讓人聯想到具體的情景或者回憶,但是太多文案寫的抽象、模糊、複雜、假大空,讓人不知所云:

教育課程廣告: 「我們追求卓越,創造精品,幫你與時俱進,共創未來!」

mp3廣告:「纖細靈動,有容乃大!」

芝麻糊廣告:「傳承製造經典!」

男生求婚:「我們一定會幸福生活,白頭到老!」

政治演講:「我希望追求平等,減少種族歧視!」

面試者:「我有責任感、使命感、一絲不苟、吃苦耐勞!」

如果同樣的意思,加入「視覺感」的描述,效果就顯著不同:

教育課程廣告: 「我們追求卓越,創造精品,幫你與時俱進,共創未來!」

「我們提供最新的知識,以幫你應對變化的世界。」

mp3廣告: 「纖細靈動,有容乃大!」

「把1000首歌裝到口袋裡!」(來自喬布斯)

芝麻糊廣告:「傳承製造經典!」

「小時候媽媽的味道」

男生求婚:「我們一定會幸福生活,白頭到老!」

「我想在我們老的時候,仍然能牽手在夕陽的餘暉下漫步海灘。

政治演講:「我希望追求平等,減少種族歧視!」

「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來自馬丁路德金)

面試者:「我有責任感、使命感、一絲不苟、吃苦耐勞!」

「我為了1%的細節通宵達旦,在讓我滿意之前決不放棄最後一點改進。」

為什麼視覺感這麼重要?

心理學中有「鮮活性效應」,是指我們更加容易受一個事件的鮮活性(是否有視覺感)影響,而不是這個事件本身的意義。

當年伊拉克戰爭時,美國記者不停地報道「數千美國人死亡」,但是少有美國人動容;但是一旦報道某個家庭妻子失去了丈夫的故事,整個國家反戰的情緒就起來了。這不是因為一個丈夫的生命比幾千人生命重要,而是因為這樣的故事顯得「更加鮮活」。

所以,寫文案,一定要有「視覺感」,否則別人看了不知道你到底在說些什麼。

7附著力-建立聯繫

作為小公司,你可能會發布全新的創新產品。但是人們不喜歡陌生,從而經常不買賬。這時候你就應該為文案建立「附著力」—將信息附在一個大家熟知的物品上。

比如上圖,假設你完全不了解電視機頂盒,它宣傳「自由遙控」,你可能沒什麼概念;但是如果說「讓電視1秒變電腦」,你就明白了—原來是可以像電腦一樣自由操控電視啊!

你很想讓自己的產品文案流行起來,但是一個讓人陌生的東西是難以流行的。為了讓全新的產品或者概念流行,你需要把它同一個大家熟知的東西聯繫起來。比如:

喬布斯發布第一代iPhone時,並沒有直接推出iPhone講解功能,而是說要發布3個產品—1個電話、1個大屏幕iPod、1個上網設備,這3個產品都是大家熟悉的。然後喬布斯才說,實際上我們只發布一個產品,它具備上面3個產品的功能,那就是—iPhone。

為了讓陌生的新興球星火爆起來,媒體往往給他們起一個外號—「智力C羅桑切斯」「德國梅西馬林」。這是為了把陌生小將同知名球星聯繫起來,讓大眾更容易理解。

同理,你知道為什麼有中國科技圈的「雷布斯」了吧?

為什麼「附著力」這麼重要?

這是因為人的記憶模式。

人的大腦記憶就像高坡上的一條條河流,新記憶就像一滴水,這滴水如果滴到土地上,就會立刻蒸發;如果能夠滴到河流里,就能融為一體,到達大海。同樣,如果新知識無法同舊知識建立聯繫,人很快就會忘記它;如果和舊有的熟悉的東西建立了聯繫,人就容易記住它。

所以,你需要提高文案的「附著力」,讓它和舊有的東西聯繫起來—甚至就連電話發明者貝爾當年申請的電話專利,名字都叫「一種新型電報改良技術」。

8提供導火索

文案的目的是為了改變別人的行為,如果僅僅讓別人「心動」,但是沒有付出最後的「行動」,可能讓文案功虧一簣。最好的辦法就是提供一個顯著的「導火索」,讓別人想都不用想就知道現在應該怎麼做。

比如上圖,為了讓你關注微信主頁,肯定是右邊的文案更有效—它讓你想都不用想,就知道現在怎麼做。

無數現象證明了這一點:

之前美國某大學設計了「破傷風疫苗」宣傳手冊,但是問題是每年不論如何提高手冊的警示力—使用患病者的恐怖圖片,都難以讓學生們去打疫苗。最後問題解決了,在手冊附了一張校醫院地圖以及疫苗時間—原來學生們只不過是懶得去網站查地圖和時間而已。

心理學家還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透明玻璃門的冰箱內放滿食物,很多人去偷食物;但是給這個冰箱上個鎖,在把鎖的鑰匙放在鎖旁邊,結果幾乎沒有人去偷食物了。因為偷食物這件事由「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怎麼做」變成了「需要想想才知道怎麼做」,就顯著降低了別人做這件事的慾望。

所以,永遠不要低估「伸手黨」的「懶惰程度」,必要時在文案中明確告訴別人:現在你應該怎麼做!(總策劃|包思成,顧問|李靖,策劃|楊絲淇,編輯|小丹)

喜歡本文,請把它分享給你想一起進步的朋友吧。

思成點評:

有價值的內容,是一個有用的工具。創造文案不是目的,讓客戶喜聞樂見才是我們的目標。

內容是性價比最高的營銷投資之一,它所帶來的回報是源源不斷的。

前提是一定要有價值,那如何判斷什麼是有價值的內容?給你們一個很樸素的建議:當你看到一個產品信息,它是由4A公司的文案做的,由拿過獎的創意天才設計的,整個營銷部門都支持它,而你又不知道該如何評價時,回家問問你的太太吧(她能買單就是好的)。

營銷護航+做出現象級市場

一個思想可能催生一個產業,

也可能讓一種經營活動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全球商品同質化

帶來營銷與創新的全面角逐。

面向未來與國際化,以營銷思維提升產業競爭力。

思成聚焦營銷、引領實踐、駕馭市場、驅動革新,

企業轉型與消費升級,創造現象級市場案例,我們與你一起前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成營銷 的精彩文章:

TAG:思成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