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黑澤明:人就算死了也不會放棄虛飾

黑澤明:人就算死了也不會放棄虛飾

1998年9月6日,著名日本電影編劇、導演黑澤明逝世,明天是他逝世19周年。作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觀眾對於黑澤明的認識,肯定逃不開包括《羅生門》、《七武士》和《八月狂想曲》在內的代表作,除了為人生所熟知的對於電影拍攝的完美主義追求——為了拍好一個鏡頭,整個劇組停下來等雲,黑澤明帶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恐怕還是在他的電影鏡頭下對於人性的深刻解讀。

黑澤明(1910年3月23日-1998年9月6日),二十世紀日本著名導演。美國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曾說:「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代表作品:《羅生門》、《七武士》、《夢》、《影武者》、《醜聞》。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羅生門》就是這樣一部電影:「人對於自己的事不會實話實說,談自己的事的時候,不可能不加虛飾。這個劇本描寫的就是不加虛飾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這樣說:人就算死了也不會放棄虛飾,可見人的罪孽如何之深。這是一幅描繪人與生俱來的罪孽和人難以更改的本性、展示人的利己心的奇妙畫卷。」

羅生門不僅僅是藝術創作的結果,黑澤明自己也認識到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羅生門困境」,人性的虛偽一面使得我們在談論自己的時候很難一五一十、如實述說。既然人性的這一面是難以避免和更改的,那麼我們又能如何了解真相呢?

今天,FUN聲的聲音來自小河,他為大家分享的是2016年3月23號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端推送的《「人談論自己的時候,不可能不加虛飾 」 紀念黑澤明誕辰》(作者:黑澤明)。小河說:「我一直認為,黑澤明之所以是黑澤明,在於他的整個創作生涯中,不斷更深地觀天下,觀自我。通過完善個體的內在,充實其作品——再也沒有什麼能比作品更好地說明作者了。」

小河

GIF/1K

《「人談論自己的時候,不可能不加虛飾 」》

BGM:巴赫B小調第2管弦曲

《羅生門》後來又獲得美國奧斯卡金像獎,但是日本的評論家們卻說,這兩個獎不過是評獎者出於對東洋異國情調好奇的結果。

我百思不得其解。本民族人為什麼對於本民族的存在毫無自信呢?為什麼對異域的東西那麼尊重,對於自己的東西就那麼輕視呢?歌麿、北齋、寫樂是因為西洋人推崇備至,才反過來受到日本尊重,像這樣毫無見識,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只能說,這是可悲的國民性。

此外,《羅生門》還使我們看到了人可悲性格的另一面。那是《羅生門》在電視上放映時發生的事。當時,電視台播映這部作品時,同時播映了採訪這部作品出品公司經理的錄像。我聽了這位經理的談話,不禁啞然。

當初要拍攝這部作品時,他是那樣百般刁難,看了樣片之後,他是那樣大發脾氣,他說不懂影片要說明什麼問題,甚至把贊成和主持拍攝這部影片的董事和製片人都降了職。可是電視台記者採訪他時,他竟然覥著臉說,一切都是由於他的推動,這部作品才得以拍成。他甚至還說,電影這種東西,過去都是背著太陽拍,這是常識範圍之內的事,然而這部作品是他第一次讓攝製組對著太陽拍攝。把別人的成就記在自己的功勞簿上,自始至終也沒提我和攝影師宮川君的名字。

我看著電視採訪,心想,這才是真正的《羅生門》!當時我直感覺,《羅生門》里描寫的人性中可悲的一個側面,就這麼出現在眼前。

人是很難如實地談論自己的。人總是本能地美化自己—這一點,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然而我卻不能恥笑這位經理。

我寫的這個類似自傳的東西,是不是真的老老實實寫了自己呢?是不是同樣沒有觸及醜陋的部分,把自己或多或少地美化了呢?

在寫《羅生門》這一節的過程中,我不能不對此有所反省。所以,我不能繼續寫下去了。

出乎意料,《羅生門》成了我這個電影人走向世界的大門,可是寫自傳的我卻不能穿過這個門繼續再前進了。

不過,我覺得這樣也好。從《羅生門》以後的作品人物中,去認識《羅生門》以後的我,我認為這樣最自然,也最合適。人不會老老實實地說自己是怎樣一個人,常常是假託別人才能老老實實地談自己。

黑澤明作品《羅生門》(1950)。

這是你與書評君共同打造的一檔聲音欄目,每周二和周五準時與大家見面,讓我們一起嘗試用聲音做點好玩的。每階段FUN聲會提前預告一個主題。希望你能圍繞這個主題,選取一本你最愛的書或文章,並在其中找到你最願意分享的段落,朗讀出來,錄成音頻。讓你的聲音在FUN聲放聲。

尹平訁

本期主題

書評君

書口

一直以來關注書評君的你,心中一定有一篇文章,讓你對書評君念念不忘。所以這一期,我們希望你在《新京報書評周刊》上選出一篇你最愛的文章,把其中你最願意分享的段落,朗讀出來。我們很期待藉由你的分享,能讓更多的人聽到書評君的聲音,你的聲音。參與方法如下:

1

主題選擇

根據我們每階段預定的主題,選取一本你最愛的書或文章,並在其中找到你最願意分享的段落,朗讀出來,用錄音設備錄製時長為5分鐘左右的音頻。

2

標準規範

開場介紹請統一為,「閱讀需要主張。大家好,我是……今天我是書評君的聲音」。錄製時請保持周圍環境安靜,並非常推薦自己配樂。音頻格式以mp3、wma最佳。

3

自我介紹

寫一段話,簡短介紹一下你自己,還有這本書以及你為什麼選擇它。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同我們分享更多有關這本書或這段聲音背後的故事,我們很想聽。

4

投稿方式

如果你的聲音被選中,我們還將邀你加入FUN聲群,讓我們一起用聲音做點好玩的。

新一期主題「書評君」仍在尋聲。我們期待,FUN聲下一個聲音就是你。

FUN聲

閱讀需要主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敦刻爾克》:一個從「匠人」走向「大師」的諾蘭
滿是暴力、詛咒,這本書憑什麼得布克獎?
休學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可行嗎?
把梵高的畫拍成電影,一舉驚艷世界
簡·奧斯汀的「黑歷史」,你都知道嗎?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