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華為營收超過一半以上來自海外,但利潤卻不及騰訊阿里?

為什麼華為營收超過一半以上來自海外,但利潤卻不及騰訊阿里?

為什麼華為營收超過一半以上來自海外,但利潤卻不及騰訊阿里?

最近幾年關於華為的報道越來越多,甚至很多人將華為視作民族製造業的脊樑,一度喊出了愛國就要買華為的口號,很多華為人一直以營收超過一半以上來自海外而自豪。那麼為什麼華為營收超過一半以上來自海外,但利潤卻不及騰訊阿里?讓我們看看網友觀點。

尼採的夜後:

華為是科技企業,但同時也屬於製造業。華為60%營收來自於海外,但海外市場的競爭策略依然是低價競爭,華為的三大主業均不佔有絕對優勢,面臨強勢競爭。華為2016年凈利潤率是7%,事實上華為已經連續五年凈利潤率低於10%了。

拋開收入,談支出。一個方面,華為的員工薪酬福利相當可觀,最新財報顯示已接近1000億,人均50萬左右。減薪?人會跑的!另一方面,研發支出。國人出於榮譽感,往往樂見企業自主研發以及增加研發投入。但人們往往忽略了一點,研發效率,或者叫投入產出比。華為的研發投入是分塊的,因為主營業務是分散的,而且都是需要不斷投入資金維持技術水平的。這裡只能是維持,而不能構成技術優勢。華為在單一領域的研發投入並不比此領域的專門企業更多。所以華為不能在任一個領域達成壟斷或者絕對優勢。這也是華為利潤率較低的根本原因。對比專門企業,就是主營業務明確且單一的企業,思科凈利潤率22%,高通31%,蘋果20%。

至於利潤總額不及騰訊阿里,則不需要過於在意這個比較。兩者本來就不是一個領域。就如開頭所說,如果華為在美國上市,定位肯定是和蘋果一樣的製造業,市盈率15-20之間。阿里騰訊都是互聯網企業,毛利率高的驚人,成長性也超過一般硬體廠商,所以給予的市盈率可能超過30

華為現在面臨的問題超過有些人的想像。有些人只看到表面的繁華,而忽略正在浮出水面的危機。首先在智能手機市場,華為面臨聲譽危機,這就不多說。雖然華為維持了手機終端業務的利潤水平,但在此領域血雨腥風從未停止,華為手機業務前景如何尚未可知。但華為現在已經依賴手機業務了,並且投入越來越多。這是一次冒險。但華為並非沒有機會,只是要更加機智。因為手機領域簡直就是絞肉機,強大如摩托羅拉,諾基亞,黑莓,HTC都先後折戟。

傳統市場上突破的空間已經不大,那熱點領域華為表現如何?雲計算,人工智慧。華為都在跟,都在做,但這並非華為強項。這兩個熱點更適合互聯網公司的口味,也需要更多的互聯網思維。

說到底華為做手機,不僅是謀求發展,更是為了謀求生存。無論前面有什麼等著華為,這條路必須要走。因為已經沒有更好的路可以選擇!

我是唱衰華為嗎?相比於一片笙歌的虛假繁榮和廉價的讚美,華為更需要的是不同的聲音。這聲音不是賣弄口舌的溢美之詞,也不是無端的攻擊和批評。

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是愛護國內企業的。吾亦如是。

猛虎王心碎志不可碎:

其一,華為和阿里騰訊公司性質不同,阿里和騰訊是互聯網公司,靠互聯網服務賺錢,而華為是製造業是科技公司,其要付出高額金錢來研發投入,而騰訊阿里要少很多。

其二,從2000年開始的最近十五年,華為累積營收2.3萬億,超過70%來自海外,在外國人身上賺的錢達1.38萬億!華為在國際上的地位不容小覷,華為在專利等方面,僅次於高通和三星,華為手機在海外市場銷量很高。而騰訊剛剛出海,遊戲還行別的差很多,阿里則是集中於電商和雲服務,和華為不在一個領域。

其三,關於稅收等華為貢獻很大,華為納稅337億,阿里納稅109億,百度22億,騰訊70多億,華為超過BAT的總和130億;過多的投入和稅收自會影響華為的利潤。華為是製造業科技公司,只有厚積薄發,不斷投入再能營造更美好的未來。華為股份也很稀釋,有很多員工,而騰訊阿里則有許多外資股份。

總之,華為的營收利潤都很高,不比阿里騰訊差,華為堅持不上市,正是其能力的體現,華為融的是人心,華為明天會更好,是我國家驕傲。

此僅是個人觀點,如有不到之處,請勿見怪。

淡雅風姿:

華為去年研發費用608億,華為在歐州市場的策略是少樹敵,也就是給競爭對手合理的市場空間,那就說明華為在歐洲市場通信設備價格與愛立信等外企差不多,那也就意味著華為通信業務利潤相當不錯,那也許有人會問,既然通信業利潤那麼可觀,為什麼要進入不熟悉的消費業務呢?一方面,通信行業增長已放緩,這對華為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哪一天華為不怎麼掙錢了,那麼華為就很難留住人才,可以肯定地說人才會走光。雖然華為工作強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它的薪酬體制以及員工控股制可以說是好到世界上獨一無二。這就是華為效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華為研發經費相對值是全球最高的,研發費絕對值在科技類公司也可以進全球8名之內。而且它的研發經費相對值每年都增加,這就要求華為利潤每年也要高速增長,因而華為嘗試性開展了許多與通信業相關的業務,這樣也可以把通信業的底層專利技術應用到新型拓展業務層面。華為終端就是其中之一,華為終端是華為投入與回報比最低的部門,也是華為最燒錢的部門之一。可以說華為營收增長,利潤反而下降,終端部門貢獻最大。因為華為相信終端業務一定可以在未來帶來利潤增長。最近三年華為為了未來生存探索了一些與通信業相關的新型業務,也就是華為說的全連接,這些業務都是未來華利潤增長點。這些對未來研發投資是華為利潤不高的原因。其實華為去年的稅後毛利至少1000億,只是研發投入太大了,所以利潤不怎麼高。當然這也與任老的危機感有關,他曾說過一句話:豬養得太肥最後連發出叫聲都不願意了。

煙雨醉黃昏:

必須承認我對華為的了解和研究是不夠的,僅從外行和路人的角度看問題。我只說華為的終端業務,著重談手機。首先華為手機業務的品牌體系建設非常落後、非常雜亂,亂到什麼樣的程度呢?亂到連專賣店銷售人員都說不清楚了。華為出現過的品牌包括ascend、huawei(華為)、honour(榮耀)、gold、nova,這種多品牌戰略很容易造成廣告邊際效益遞減。估計華為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目前是三個品牌,huawei(華為)、honour(榮耀)、麥芒、nova。我想說一句nova這個品牌也是沒有必要存在的,完全可以歸入huawei(華為)或者honour(榮耀)作為其中一個子系列。集中精力經營好huawei(華為)、honour(榮耀)兩個品牌即可,品牌多了容易錯位,宣傳投入也很大。其次是品牌的子系列建設就更混亂了,各品牌旗下都有幾個子系列,各品牌子系列總量達到近20種。這種子系列布置既分散品牌的定位,又造成品牌之間的相互競爭,甚至引起品牌的傷害。例如p10快閃記憶體門一出,就造成華為品牌的損傷。並且產品線過於分散,對研發、生產、銷售、售後都帶來沉重的負擔。研發投入上 ,會造成巨大浪費;生產上零配件難以達到量產效益,這個在工業產品上是非常重要的;銷售推銷和選購時需要花很多時間宣傳、比較產品,降低了銷售效率;售後上,系統更新迭代任務異常艱巨;我不知道華為終端事業部老總是誰,但我嚴重懷疑華為終端事業部老總家裡是賣小百貨的。精簡子系列,毛利潤提高几十個點、凈利潤翻倍一點都不難。再有一點,在市場的開拓上過分分散。這一點據說華為終端事業部已經意識到了,砍了不少效益不好的銷售市場。不過這個不能一概而論,重點要培育新興市場。有些市場目前效益好,未來未必就好,有些市場現在效益不好,未來未必就不好。關鍵看市場的引領作用和市場的成長性。總體來說,在這方面華為的認知還是比較高的。佔據歐美,發揮引領作用;發力國內,夯實立足之地;開拓印度、東南亞,擴大發展空間。但是在印度、東南亞的市場開拓上明顯感覺腦子有些混亂,被友商佔了先機。再說一個關鍵點,客戶忠誠度建設。總體來說,對比友商,華為手機的客戶忠誠度還不低,但是問題確實很大。從花粉轉身變成花黑的也不是沒有。余承東說的對,他是個工程師,從p10快閃記憶體門的處理、子系列布局、市場的開拓上看, 確實他最多只能勝任研發工作。p10快閃記憶體門中自大、傲慢、卑劣的表現深深傷害了客戶的心。余承東這個讓人論智商是有的,玩小聰明通過偷工減料獲取超額利潤,完成年度目標。但是大智慧是沒有的,造成為了不缺貨而選擇缺德的公共印象。更惡劣的是旗下一大幫水軍、海軍,天天胡吹法螺,搞得像是星宿派的丁春秋。這種行為除了令人厭煩、自我招黑外,毫無用處。雷軍創建了小米模式,也創立了耍猴營銷和水軍模式,華為學得很到位。但是小米模式在成熟市場中的萎縮趨勢也要深刻體會。從用戶角度出發,抓住用戶體驗、抓住品控、管理好合理利潤,才是目前華為最應該做的。-----------回答自mate9pro用戶

用戶:

主要原因如下:

1、任正非提出不能追求暴利,要追求合理利潤率。暴利傷害客戶的長遠競爭力,本質上也傷害了自己的未來持續贏利能力。同時將行業利潤率拉低,華為就能佔據更大市場份額,成本相對高的其他競爭對手,就更不容易活下去,比如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等現在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2、其實我們所看到的華為利潤不真實。華為賺了很多錢的,但他大部分都花出去了,一方面提高員工待遇(16年支付僱員費用為941.79億元,人均52.32萬元),一方面加大科研投入(16年研發費用達764億元,十年累計投入超3130億元)。就這麼花錢,16年剩下的凈利潤都達到371億元。你能說科研投入不算他賺的錢么?所以華為的利潤遠比表現給大家看的高。

3、借用任正非講過的一段話來表達我對華為未來賺錢能力的看好:蘋果公司很有錢,但是太保守了;我們沒有錢,卻裝成有錢人一樣瘋狂投資。我們沒錢,都敢幹,蘋果公司那麼有錢,為什麼不敢幹呢?如果蘋果公司繼續領導人類社會往前走,我們可以跟著他們走;如果蘋果公司不敢投錢,就只能跟著我們,我們就會變得像蘋果公司一樣有錢。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津逍遙子 的精彩文章:

阿里巴巴是什麼時候崛起的?
專家炮轟阿里巴巴:滲透無處不在,權力濫用可能帶來問題
ofo共享單車似乎越來越像滴滴了
揭秘區塊鏈:為什麼不能用超級計算機,把比特幣全挖掉?
馬雲向全國人民借三個小時做公益,你怎麼看?

TAG:天津逍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