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日常行事即修行

日常行事即修行

日常行事即修行

與傳統的靜坐觀心,攝心一處的修行觀相比,禪宗所推崇的修行方法更為開放和廣泛。禪宗不僅認為靜坐參禪是修行,而且主張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事都是修行。

最先打破以坐禪為開悟唯一途徑的是六祖惠能大師。他針對當時禪宗推崇的坐禪開悟的說法,指出「禪由心悟,不在於坐」的觀點。他認為,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飯都是修行,並非只有坐禪一途。他本人也並不是因坐禪而開悟,而是在參禮黃梅五祖,踏錘舂米的勞作過程中開悟。

永嘉大師也是一位推崇日常行事即修行的一代宗師。他在《永嘉大師證道歌》中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永嘉大師的證道歌全面反映了永嘉大師的禪宗思想。其主旨思想之一就是主張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來修行,而不僅僅局限於靜坐。

歷史上有很多大德高僧,多是在破柴做飯,種萊耕田中而開悟。溈山靈祐禪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靈祐禪師是百丈懷海禪師的弟子,他曾跟隨懷海禪師多年,師徒之間曾以「爐中有火否」的相互問對,成為禪宗史上有名的公案。

當時,有一個司馬頭陀從湖南來到百丈山,對百丈禪師說,他在湖南尋得一山,名為大溈山,是一千五百善知識所居住的處所。司馬頭陀想在百丈禪師徒眾中選一人前去住持。其時華林覺為第一首座和尚,曰:「這個人怎麼樣?」司馬頭陀讓他大咳一聲,然後走數步讓他看看。華林覺按他的做過之後,司馬頭陀說:「不行。」百丈禪師後派人找來靈祜禪師,司馬頭陀一見靈祐禪師,大為驚嘆,說:「這個人正是溈山的主人。」靈祐禪師在那時只是一位在齋堂服務多年的典座,並不為人所知。見司馬頭陀如此賞識靈祜禪師,百丈禪師便對靈祐禪師說:「我在這裡化緣,溈山是一處絕妙勝境,你應當在那裡住持,弘揚禪宗,廣度有情。」

此後,靈祐禪師便遵從師命,遠赴溈山,營宇立像,開法傳禪,使溈山成為盛極一時的禪宗道場。

司馬頭陀選溈山住持時,並不是看他職務的高低,而是看一個人證悟境界的高下。溈山靈祐禪師雖為典型,他為大眾燒菜做飯也是在修行,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因此,佛教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自古祖師多從大寮中出,靈祐禪師正是在為大眾服務的過程中開了悟。因此,司馬頭陀一眼就相中了他。

有則佛教故事,也說明了修行在日常行事中的觀點:

有一天,有一位女士來找印峰禪師,埋怨工作得很辛苦,她想不如出家好了,以後不用再面對這些工作上的煩惱。

印峰禪師對她說:「生活不就是修行嗎?你現在對工作生厭就想出家,如果對出家也生厭了,那又怎麼樣?」

她「哦!」了一聲,無言以對。

印峰禪師開導她說:「你要明白你在公司里的職責,如果生活你也應付不了,去寺院你又應付得了嗎?例如寺院的清規和刻苦等。你要明白為什麼公司要僱傭你,為什麼你的上司要賞識你?你的職責就是為公司解決難題,所以你要做好你的職責,你可以嘗試去了解你上司的煩惱。如果你明白,懂得處理他現在面臨的難題。你覺得很難交給下屬處理工作的情況也一樣,譬如你做衣服,你有什麼要求,你要清晰地告訴對方,對方明白,才可以按你的要求去做。工作也是這樣,你要解釋給你的下屬知道,要怎麼做和為什麼這樣做,你給她們方向,他們才明白應該如何做。其實日常的行事就是修行,做好工作,完成我們的職責。如果我們馬馬虎虎,下次還可以接到新的定單嗎?不要一味抱怨上司和下屬,只要做好盡到我們的職責,就是修行的不動心。」這位女士聽後現出喜悅的神色,頂禮而去。

印峰禪師這番話對於處於俗世中的人而言,如果能夠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妥善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做一位有責任感,有上進心的品質高尚的人,這些行為本身就是在修行,並非一定要出家才算修行。

修行在我們的日常行事之中,不管在家還是出家,只要我們認真對待生活,勤奮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多為眾生做,這就是在修行,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會對修行有個全新的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隱寺 的精彩文章:

出家現僧相就是良福田
佛陀時代神醫耆婆的故事
如何讀佛經?
一生成佛有捷徑嗎?
開示 換位思考

TAG:靈隱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