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工智慧要想化解這個重大隱憂,只有「端 雲」一條路

人工智慧要想化解這個重大隱憂,只有「端 雲」一條路

9月2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IFA2017上,發布了全球首款人工智慧手機晶元:麒麟970。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手機晶元,而是即將對人工智慧的健康發展帶來深遠影響的重要一步!

雲側人工智慧大行其道,但是卻有一個致命隱憂

首先,我們來看看人工智慧的現狀。

眾所周知,人工智慧的發展,有賴於三大要素:深度學習的演算法、高質量的大數據和高性能的計算能力。

然而,在現實中,人工智慧的重心在雲側智能,即大家多在強調雲計算的能力。很多公司,尤其是互聯網公司眼裡的人工智慧,都是「從手機到雲端,再從雲端返回手機」的方式。

在雲側智能思維的主導下,雲計算的作用被無限放大。不管是Google,還是百度,或者其他互聯網公司,都宣稱在雲端有一個無所不能的大腦,其對各種終端匯聚上傳來的數據進行挖掘、分析,然後智能地對各種終端的各種應用發號施令。有人甚至認為「未來互聯網行業就是利用人工智慧在雲端處理大數據」。

看起來,雲側智能所描繪的圖景很美好,但是這種模式卻有一個重大的隱憂:那就是用戶的數據隱私如何保護?

今年5月,有媒體報道,Google旗下的DeepMind獲取了英國皇家慈濟NHS信託基金運營的三家醫院(Barnet、Chase Farm和the Royal Free)的160萬病人的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數據,其中包括HIV感染狀況、過去的吸毒過量和墮胎信息等私密數據。該新聞在英國掀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有關用戶數據隱私保護的一場大討論。

在中國,類似的爭議也是此起彼伏。無論是順豐與菜鳥的大戰,還是京東與天天快遞的糾紛,或者此前華為與騰訊的PK,都是如此。我們上網時,也經常會有這樣的擔憂,比如打開電商網站,首頁推薦的商品是你最近搜索過的商品;打開新聞客戶端,推薦給你的是以前看過的類似新聞;你在微信聊天時說了句「我們去看電影吧」,手機就能推送正在熱映的電影和購票渠道……

雲側智能的基礎在於,用戶需要將所有數據上傳到雲端,只有這樣才能由所謂的「大腦」進行數據的分析,才能實現人工智慧。但這也觸發了用戶對於數據隱私的擔憂,到底誰是這些數據的所有者,平台?還是用戶自己?這些數據中,哪些能夠使用,哪些不能夠使用?

用戶數據保護的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人工智慧就不能健康、可持續地進行發展,因為沒有用戶數據隱私的保護,人工智慧的基礎就不牢靠,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端+雲」是人工智慧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業界越來越有這樣的共識,那就是用戶的數據的所有權,一定是屬於用戶自己。哪些數據可以用,如何用,也只有用戶才有權利來決定,換句話說,數據應該由用戶「自定義」,而不是由平台來決定。

所以,單純的雲側智能就無法實現對於用戶數據的保護,如果用戶對於數據隱私權利開始覺醒的話,單純的雲側智能也很難持續,必然會影響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

真正的解決之道是什麼?必然是「端+雲」的協同模式。這種模式就是改變單純的雲側智能,變成終端智能與雲側智能互為支持、互為配合的新模式。端側智能的好處在於,用戶的手機本身成為其人工智慧助手,用戶可以對數據是否共享進行選擇。

具體來說,如果用戶對自己數據隱私比較在乎,可以選擇不將數據上傳到雲端,但是在端側智能的支撐下,手機可以對用戶自己的數據進行處理,同樣可以帶來人工智慧的體驗。這種方式下,用戶既不會泄露自己的數據隱私,又能享受到人工智慧帶來的智慧和便捷。

端側智能在很長時間內都是被忽略的,一方面是因為人工智慧最早由互聯網巨頭所推動,他們所推崇的是雲計算的作用;另一方面,端側智能對於終端的高速運算、低功耗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因為終端的發展一直落後於人工智慧的發展,長期以來手機只是一個採集數據的界面,未能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中扮演重要作用。

所以,這下就能看到華為推出麒麟970這樣的人工智慧新品的價值所在了。麒麟970是全球首款內置神經元網路單元(NPU)的人工智慧處理器,就像GPU是專門用於圖形處理,ISP專門用於成像相關的計算,NPU就是專門為人工智慧計算定製的處理器。

舉個例子,根據華為內部測試,NPU 每分鐘可以識別出 2005 張照片,而不使用 NPU 的話則每分鐘只能識別 97 張。相比其他手機用CPU或者GPU來做人工智慧的計算,麒麟970的NPU性能超級強大。反映在具體的應用上,NPU可以讓手機快速識別拍照的場景,然後選擇合適的演算法進行圖像處理,從而能帶來更佳的拍照效果;NPU可以將語音或者語義識別的工作放在本地,無需將數據上傳到雲端就能實現人工智慧的體驗。

麒麟970的推出,可以從根本上破解終端在數據處理、深度學習等方面的瓶頸,讓端側智能的能力大大提升,從而讓「端+雲」的協同智能成為可能。

麒麟970的推出,也讓華為同時具備了端側智能和雲側智能的優勢。此前,華為已經在雲側智能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華為智能助手就藉助雲側智能的能力,通過華為智能助手的手機負一屏界面為用戶提供智能推薦、服務直達等智能服務。

具備強大人工智慧計算能力的手機,加上雲端的聯動,人工智慧將真正能夠迎來爆發期。據了解,搭載麒麟970新品的華為Mate 10手機將在十月推出,屆時將能夠完整地揭開「端+雲」的人工智慧面紗。

結束語

人工智慧是一個美好的未來,可以給用戶帶來更加革命性的智慧體驗,但是人工智慧的發展,不能只看體驗,而忽視了對於用戶數據的保護。

沒有用戶數據的保護,人工智慧的基礎大數據就不牢靠,人工智慧的未來就無法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所以,現在大家熱衷的雲側智能固然很美好,但卻與用戶自定義自己數據的宗旨相悖,也相當於是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中埋下定時炸彈。只有走「端+雲」的協同智能,將數據的權利交給用戶自己,讓用戶自定義如何使用,充分發揮終端和雲端的各自優勢,走協同發展之路,才是一條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當然,端側智能要想真正發展,就必須在晶元級實現突破,用CPU或者GPU來做人工智慧計算不是一個高效的做法,只有像麒麟970這樣用NPU這樣專業處理器的路線才是提升端側智能,進而實現「端+雲」協同智能的必由之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閆躍龍 的精彩文章:

將發布會辦成高定時裝大秀,8848殺入高端手機的無人區!
中國不缺「中國造」,缺 「中國牌」
數字音樂的「狼人殺」:這裡有一瓶毒藥和一瓶解藥

TAG:閆躍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