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獎勵和懲罰孩子?看完這本書,你就不糾結了

獎勵和懲罰孩子?看完這本書,你就不糾結了

問?

孩子犯錯了,怎樣讓他下次不犯?打呀!或者,罰站!(懲罰)

孩子這次考試進步了,怎麼讓她下次考得更好一些?獎勵個她喜歡的小禮物,或者,多給點零花錢!(獎勵)

「不獎勵,不懲罰,孩子怎麼學好?」

「說懲罰對孩子不好,這個我認可,獎勵也不好嗎?」

關於獎勵和懲罰孩子啊,爸爸媽媽還是有許多困惑的。

最近看了一本書《驅動力》,通過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論證和解釋了:

1.獎勵和懲罰,對於我們的行為,到底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2.管理和教育中,我們還要不要獎勵和懲罰?

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看完,再也不糾結要不要獎勵或懲罰孩子了。

書中開始,分享了兩個心理學實驗:

哈利.哈洛 恆河猴實驗:

1.猴自己在沒有動機1.2的情況下,也很好學會學習任務。

(是不是有個除了動機1.2之外的內在動機3?)

2.在給猴子外在獎勵(葡萄乾)之後,學習錯誤率提升。

外在獎勵2,會干擾學習行為。——破壞了學習的內在動機3。

德西.索馬立方塊實驗:

1.有獎勵組,在有獎勵的一天,比對照組,學習投入時間和精力提高;

2.有獎勵組,在撤掉獎勵之後,比對照組,學習投入時間和精力降低。

(獎勵短期有效,破壞長期效果。)

心理學家做了類似很多的實驗,來研究人們的行為驅動力。

1.人類行為三種驅動力:1.0 生物性 2.0 外在動機 3.0 內在動機。

2.外在獎勵和懲罰,會破壞3.0內在動機。

壞處

研究者根據後續大量研究發現,獎勵其實具有很多的隱形成本:

獎勵會有短暫的行為激勵作用,但是,會破壞更強力持久的內在動機,從而導致期待行為反而消退。

外在激勵,尤其是有條件、有期待的獎勵,會扼殺內在驅力,短期獎勵會損害長期積極性。

獎勵有哪些隱形成本?心理學家做了一系列心理學研究發現:

1.獎勵會讓內在動機消失;

2.獎勵會讓成績大幅度下降;

3.獎勵扼殺創造力;

4.獎勵抑制了善行;

5.獎勵會引發不道德行為;

6.獎勵會有上癮的危險;

7.獎勵會導致思維短視。

總結以上研究:

1.人類行為有3種驅力:生物性驅力、外在驅力、內在驅力。

2.外在驅力的獎勵,會破壞內在驅力。

心理學家們想知道,為什麼獎勵和懲罰在這個時代無效了?

因為這個時代,外在獎勵和懲罰,對人的行為的塑造和管理,越來越沒有效用了。

心理學家和管理學家們想知道,為什麼?

研究發現:

1.遠古時代,人類只靠第一驅力,生存就好。

2.工業時代,人類行為需要獎勵和懲罰來管理。(推算型工作多)

3.21世界,人類行為需要越來越多的內部動機來驅動。(探索型工作多)

時代的變化,也是人類行為的發展。

人類兩種工作:

推算型工作:根據一系列現成指令,按某種途徑達到某種結果,比如收銀員。(左腦型)

探索型工作:沒有現成演算法,必須試驗各種可能性,出一個新方案,比如設計、策劃。(右腦型)

獎勵和懲罰,對推算型工作、機械重複型的體力勞動,有一點點用,對探索型的工作、腦力勞動,完全是破壞作用。

獎勵和懲罰,都是一種短視行為,那不用獎勵和懲罰,我們如何去管理員工的行為,去塑造孩子的行為?

how?

書中提出:

我們需要一次全面的升級,驅動力3.0時代已經到來。

研究者按照人們自己行為的驅力主要來源,把人的行為分為兩類:

X型行為和 I型行為

X型行為:行為驅力,主要來源於外部的獎勵;(基於驅動力2.0的管理和教育)

I型行為:行為驅力,主要來源於內部的成就感;(驅動力3.0的管理和教育)

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和發展,我們需要從X型行為向I型行為轉變。

研究者進一步探討了兩類行為的6大區別,最重要的2點:

I型行為能讓生理和心理狀態更好;

I型行為依賴於三種營養素:自主、專精和目的。

I型行為的人由自己覺醒方向,他的目標在於讓一件重要的事情變的越來越好,把追求卓越與更崇高的目標聯繫在一起。

如何喚醒內在積極性?

書中還提到,I型行為是後天習得而不是先天形成的,我們喚醒內在積極性的一些策略。

1.找到自己的心流狀態。大家可以搜索米哈伊.希思贊特的「心流」的概念和測量方法。

2.「你的那句話是什麼?」就是你這一生,要為之奮鬥的使命,即你的天命是什麼?

3.晚上睡覺前,問自己「今天的我,比昨天更優秀嗎」?

4.給自己做一次績效評估。

5.給自己一些內在激勵的卡片,隨身攜帶。(推薦彩虹卡和漣漪卡給大家)

6.刻意練習。

7.設計自己的勵志海報。

作者在書的後三章,介紹了激發我們I行為,喚醒內在驅動力的一些具體的方法。

驅動力3.0的三大要素:

自主:我做什麼,我決定。

專精: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來越好。

目的:超越自身的渴望,意義最大化。

好了,現在回到我們教育孩子,要不要獎勵和懲罰?

獎勵、懲罰,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從親子關係來說:

獎勵和懲罰,是父母在用自己的權力,對孩子實施的行為的影響手段。

基於一種,父母權力優於孩子的心態。

可能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產生敵意和逆反,從而影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研究也發現,一個人不會對給自己分配獎勵的人,產生親切反應。

2.對孩子人際關係來說:

孩子有可能為了獲得獎勵,而奉承討好父母,或對父母撒謊。

或者,依賴別人或外在的評價,來確定自己的價值感。

這種模式,會從親子關係轉移到孩子與夥伴、老師的關係里。

3.對孩子的性格養成來說:

孩子個能毀變得依賴、順從、退縮,或極端逆反。

不能接受失敗。

4.對孩子的能力發展來說:

孩子會變得墨守成規,缺乏創造力,不敢嘗試新事物。

積極主動探索、成長的願望會減少。

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動,才能行動。

不獎勵不懲罰,怎麼塑造孩子的好行為?

1.對於好的行為,給予鼓勵,而不是讚美、表揚和獎勵。

鼓勵,是看見孩子內在的驅力,以及內在驅力下的努力和付出。

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潛能,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讓孩子多看到自己的努力,而帶來的自我的成長和對別人的影響。

向孩子表達:

「你做了……,達成了……,對別人的貢獻……」。

感謝孩子。

而不是給孩子一個玩具的物質獎勵、一句「你太棒了!」的讚美。

重點是,讓孩子看見自己的潛力,相信自己有能力,看見自己在為別人做出有意義的事情。(價值感,歸屬感,力量感。)

而不是給孩子一個「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評判。

2.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多讓孩子參與,多給孩子創造,體驗自己能力感和自主性的機會和環境。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自主性」。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給一些「限制性的選擇」。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代替孩子做,從而剝奪了孩子自己成長的機會。

3.對於孩子犯錯,可以讓孩子體驗錯誤的自然後果,而不用懲罰。

比如,孩子作業沒有完成,自然後果,是到學校要面對老師的檢查。比如,不在飯點吃飯,自然要體驗餓肚子的感覺。

如此,才能建立起孩子的責任感。

4.父母教育心態的轉變,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

柔和而堅定的養育態度,比嬌縱或嚴厲,更能塑造孩子的好行為,幫助孩子成長。

5.孩子好的行為的塑造,最重要的力量,是父母「以身作則」的模範作用。

還是那句話,

教育是: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生命,喚醒另一個生命。

記得以前有家長問,你們為什麼不管理孩子?

我們要喚醒孩子內心的自覺。

大家現在明白這其中的深意了吧?

你定

有人說,我們從小就胡蘿蔔大棒,不也活得好好的嘛!

當然,一個教育理念,適不適合你們家,你們家的家庭文化、生命觀等等一系列的選擇,那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自主性。

這裡想說的是,將來,你想讓孩子

1.通過自我激勵和內在的自覺,活得更幸福,

2.還是通過別人的獎勵和懲罰,活得更幸福。

都是基於我們當下的選擇~

這是你自己的選擇哦!

點擊文章末尾左下方閱讀原文,可以收聽我的家庭教育分享哦。

自我成長 心理

親密關係 心理

親子教育 心理

樹懶心理社歡迎你~

長按二維碼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在探索心理坊 的精彩文章:

七夕了,如果還沒收到禮物,怎麼辦?

TAG:內在探索心理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