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的六大歷史硬傷,第一個很弱智,最後一個讓人憤慨
如果僅從電視劇藝術水平和收視率來說,《康熙王朝》無疑是一部經典之作,至今都深受無數觀點喜愛。但是這部經典之作也有不少歷史硬傷,儘管通常來說扒歷史劇的歷史錯誤似乎沒意思,但《康熙王朝》既然打出了歷史正劇的旗號,當然不能犯太嚴重的歷史錯誤。
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盤點下,《康熙王朝》中最「經典」的歷史錯誤。
TOP6:「我孝庄」的台詞
斯琴高娃老師的演技肯定無可挑剔,但他在該劇動輒說句「我孝庄」,實在讓人覺得彆扭、好笑。眾所周知,孝庄是孝庄太后的謚號,謚號只有死人才有,孝庄怎麼可能知道她自己的謚號?即便知道,也不會拿來自稱啊,那不是咒自己死嗎?這樣歷史硬傷太弱智,不知道編劇怎麼想的。
TOP5:康熙和蘇麻喇姑談戀愛
歷史上的蘇麻喇姑,比康熙大了將近四十歲,都可以當康熙的奶奶了,康熙有那麼重口味嗎?關鍵是,歷史上的蘇麻還將康熙一手養大,康熙幼年喪母,蘇麻可以說充當了康熙母親的角色,所以在蘇麻死後,康熙對她極為厚葬,以妃嬪之禮下葬。編劇讓康熙和蘇麻談戀愛,編劇兄啊,你思想很齷蹉啊!
TOP4:康熙化名龍兒考上探花
電視劇中,康熙化名龍兒,完成某屆科舉考試試卷,並派人偷偷塞入考生試卷中,結果竟考上了探花。且不說康熙的試卷能不能混入監控森嚴的考生試卷中,康熙的水平有那麼高嗎?康熙他孫子乾隆算是清朝皇帝中最有文化的了,即便讓乾隆上,估計他連個進士也考不上,看他寫的詩就知道了,何況探花?康熙就更別想了!
TOP3:鄭經自殺
電視劇中,康熙以施琅為水軍統帥,攻打台灣。清軍勢如破竹,台灣鄭氏政權眼看滅亡在即,紛紛作鳥獸散,延平王鄭經絕望自殺。事實上,清軍收復台灣是在1683年,而鄭經在1681年就已去世,當時台灣主政的是鄭經之子鄭克爽,請問1681年去世的鄭經如何還能在1683年自盡?難不成和閻王爺請假回來配合康熙再死一次?
TOP2:朱三太子事件
電視劇中,有個朱三太子朱慈炯,因為一再謀劃刺殺康熙被殺。而歷史上,朱慈炯根本不是什麼朱三太子,他雖然是崇禎的兒子,但早就死在了亂世之中,怎麼可能刺殺康熙?真正的朱三太子是崇禎第五子朱慈煥,他確實活到了康熙年間,但他卻沒有任何謀反企圖,等康熙得知他身世時,他都快80歲了。可即便如此,康熙仍然將他滿門抄斬,至於朱慈煥本人,則受凌遲酷刑而死。
TOP1:讓人憤慨的海禁事件
不否認,康熙確實是個成功的帝王,但小說作者對康熙吹得太厲害,就連海禁這種倒行逆施的事情,都吹上天了。歷史上,康熙實行海禁,是為了防止百姓與鄭氏政權交流,但卻破壞了無數沿海百姓的生計,弄得民生凋敝。而且海禁之嚴,讓無數不小心違禁的老百姓遭到屠殺,因此民怨沸騰,根本不像電視劇中說的那樣,百姓痛恨鄭成功政權,對海禁額手稱慶。至於海禁,也就是閉關鎖國的後果,就不用多說。該劇如此顛倒黑白,實在讓人憤慨!


※史上最厲害的名將,輔佐千古一帝統一中國,功高蓋主也得善終
※一位年近80的老人,康熙得知他的身世後惶恐不已,立馬將他滿門抄斬
※宋江雖然看上去很受人擁護,但真正的心腹只有一人,連李逵也不算
※他和劉邦親如兄弟,還是劉邦的救命恩人,卻是劉邦唯一公開要殺的功臣
TAG:周知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