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日本裁軍竟是侵華戰爭爆發的誘因之一?
一般認識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前,肯定是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準備。然而實際上,在日本在真正發動侵華戰爭前,因為窘迫的財政,其實進行了一番大規模的裁軍。然而也正式因為這次裁軍,讓日本帝國主義快速軍閥化,最終發動了侵華戰爭。
這一切,還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說起。
一戰結束後,日本雖然藉助一戰從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但是自從1918年8月干涉俄國革命出兵西伯利亞起,直到1922年4月撤出,累計出動七個師團7萬3000人的兵力,4年共耗費國帑8.8億日元無功而返。1921年度,日本僅僅海軍軍費就占每年全國財政支出的32%(含臨時追加的造艦預算,同時期陸軍軍費為17%),巨額的軍費自然成為議會黨派的眾矢之的飽受詬病,將其削減迫在眉睫。
從國際形勢方面來看,日本的最大兩個敵人-----陸軍仇敵蘇俄忙於鞏固新政權,無暇東顧;海軍假想敵美國因為華盛頓條約的限制,停止了在太平洋的擴張,對日本的現實威脅減小很多。
有鑒於此,陸海軍裁軍提案,便進入了大正民主時代議會討論的範疇,縮減軍費休生養息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在政治家的壓力下,軍部也不得不妥協,於是裁軍開始了。第一階段的裁軍被稱為「山梨裁軍」。
加藤友三郎海軍大將
加藤友三郎海軍大將,死後追認元帥,宣布放棄海軍建造「八?八艦隊」的計劃;停工6艘戰艦的建造;裁減海軍軍人7500人;解僱了1萬4000名國營造船工人。
山梨裁軍特指加藤友三郎內閣時期的陸軍大臣山梨半造主持的裁軍。裁軍的核心思想是「減量不減質」,即人數減少戰鬥力不減少,在其任內進行了兩次。
第一次山梨裁軍開始於1922年8月。裁軍方針是根據一個月前頒布的《大正十一年軍備整備要領》,直接裁撤陸軍軍官2268人、特務曹長(准尉)以下下士官和士兵5萬7296人、軍用馬匹1萬3000頭(以上相當於當時5個師團的戰鬥力)。為此他還申請到特別財政預算安置費9000萬日元。
裁軍內容為:
裁撤:3個野炮兵旅團司令部、6個野炮兵第聯隊、1個山炮兵聯隊、1個重炮兵大隊
改編:2個山炮兵聯隊、2個獨立山炮兵聯隊、6個飛行大隊、2個電信聯隊
新設:2個野戰重炮兵旅團司令部、2個野戰重炮兵聯隊、1個騎炮兵大隊、2個飛行大隊。
除此之外,每個步兵大隊由4個步兵中隊縮編為3個步兵中隊(各聯隊第4、8、12中隊只剩下空架子)。為了做到減人不減火力密度,給每個步兵中隊裝備3挺輕機槍、2具擲彈筒,後隨著大正11年式輕機槍的增產,變為每個步兵中隊6挺。同時在步兵聯隊、騎兵聯隊設置重機槍隊,裝備12挺重機槍,每個步兵聯隊增加大正十一年式平射、曲射步兵炮各1門。此次總計裁撤步兵252個中隊、炮兵101個中隊、騎兵29個中隊、工兵7個中隊、輜重兵9個中隊,其中炮兵火力總量下降明顯。
山梨半造
山梨半造,士官學校舊8期畢業,1925年轉入預備役去當了朝鮮總督。在總督任上又被民政黨舉報收受了米商的賄賂,灰溜溜的卸了任。
第二次山梨裁軍於1923年4月開始,方針為《大正十二年軍備整備要領》。原計劃減少陸軍年度預算4033萬日元,裁軍3萬4000人。由於政府財政赤字無法撥付安置費,加上1923年9月的關東大地震,政府忙於救災,使得第二次山梨裁軍虎頭蛇尾,實際上只裁軍數千人,包括了軍用鐵道材料廠、近衛師團與第4師團的軍樂隊、2個獨立守備隊。同時,日軍新設父島、奄美大島要塞司令部。
隨著關東大地震救災的結束,第一次加藤高明內閣的上台,設立了陸軍削減3千萬日元、海軍削減5千萬日元軍費的目標。1925年5月,由陸軍省經理局編製的第三次軍備整理計劃(《大正十四年軍備整備要領》),放在了當時的陸軍大臣宇垣一成的辦公桌上。
宇垣一成
裁軍內容為:
裁撤:第13、15、17、18師團和與其對應的16個聯隊管區司令部、5所陸軍醫院、2所陸軍幼年學校,總計3萬3900人與馬匹6000頭。其中約2000名軍官配屬到全國各中等學校擔任軍事教官。義務兵服役年限也由以前的2年6個月減少為2年。
新增:久留米第1戰車隊(首先編成1個基幹中隊戰車10輛,接下來以年產10輛的速度擴充)、濱松高射炮聯隊(2個大隊6中隊共高射炮24門)、濱松和屏東飛行聯隊(各3個飛行大隊)、台灣山炮兵聯隊、東京陸軍自動車學校、神奈川陸軍通信學校、三重和千葉陸軍飛行學校。
經過兩屆陸軍大臣總共三次的裁軍後,陸軍官兵減少約10萬人(佔全日本陸軍常備兵力的30%),陸軍預算減少了10%(同期海軍由於停止造艦預算減少了50%)。日本陸軍也慢慢開始了近代化道路,戰車、高射炮、飛機、無線電、生化毒劑等技術兵器和專業人員有所增加。其中增長最快的是航空兵,達到了戰鬥機11個中隊、偵察機11個中隊、轟炸機4個中隊、氣球2個中隊的和平時期軍備目標。
但是軍官配屬到中學當教官,干幾年以後就完全與軍隊脫鉤了,實際上等於變相辭退,引發了一系列的矛盾。後來統制派乘機把不聽話的皇道派軍官全部弄到學校去做教官,導致了兩派的對抗。例如將皇道派軍官相澤三郎中佐調往台北高等商業學校任教官,釀成了他在陸軍省軍務局刀劈了局長永田鐵三少將事件。
1935年,帝國美術學校的學生在現役軍人的指導下進行軍事操練
裁軍同時導致了軍人地位降低,很多滿40歲的退役軍官身無長計、就業困難、生活潦倒,對外擴張的「滿洲生命線」理論甚囂塵上。1929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更是給日本以輕工業為主的經濟毀滅性打擊,加劇了社會各階層的矛盾,客觀上推動了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擴張,議會民主時期也宣告結束。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主編原廓,作者瑪琳道夫。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一戰、二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築壘地域:zhulei1941


※深入敵後、無一傷亡!489團偵察排1979年襲擊越軍火炮陣地戰鬥
※建國初期如何繞開禁運、掙取外匯?淺談那些年的「巴統」與華潤
※波西米亞的鞭撻者:前捷克斯洛伐克空軍的米格23戰隊
※圍殲法國外籍軍團傘兵營:越南抗法戰爭之4號公路七溪伏擊戰
※不要瞎傳大阪師團是「商販」了!人家是日軍常備師團里的頭等主力!
TAG:築壘地域1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