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烏紗帽」是怎麼來的?

「烏紗帽」是怎麼來的?

對於藝術作品中那些一心想要升官發財的權勢人物,人們總是用「保住自己的烏紗帽」來形容他們為官謹慎的態度。那麼烏紗帽究竟是什麼?它是怎麼來的呢?

烏紗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以物喻人,後來這種帽子也被用來比喻官位,新任官位被叫做「戴上烏紗帽」,被革職則被形容為「摘掉烏紗帽」。

「重戴」北宋時衍生為「重蓋」

顧名思義,「烏紗帽」,使用黑色的紗織品製作,這種帽子並非出現時就是官宦人物的標配,恰恰相反,它們源於民間,唐朝時被官員作為官服,直到宋朝時被加上了「雙翅」,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相傳,烏紗帽的出現,與天氣因素有關。唐、宋年間,京城風沙很大,灰塵漫天,於是人們發明了用皂紗遮面的帽子,有效防範了風沙灰塵對行人的侵襲,這種帽子便是烏紗帽的前身,被稱為「重戴」。南宋時期,由於都城被遷往江南地區,當地不似北方,氣候溫潤、少有灰塵,所以「重戴」便逐漸消失了。

唐時出現的「重戴」這一詞語,在宋代衍生出了新的意思,在大宋祥符五年時,詔令親王在出行時可以由侍從在馬後高擎傘蓋相隨,但以下官階都不得用。而自祥符六年起,中書省與樞密院的重要官員也被准許使用馬後高擎的傘蓋。因此,親王、中書省與樞密院的高官們出行時,頭戴烏紗帽,身後侍從高舉傘蓋尾隨,所以重戴又被理解為「既有傘,又戴帽」,也就是打著傘蓋時戴的帽子,所以又被稱為「重蓋」。

由此看來,大宋年間,都城內能有資格「既有傘,又戴帽」的人,可謂屈指可數,都是正兒八經的朝廷高官。因此,「重蓋」也就成了至高的權力地位象徵、貴族的標誌。

烏紗帽為何成為「官帽」?

北宋年間,由於東京汴梁常年風沙瀰漫,不以物掩面根本無法適應這樣的天氣環境,所以起初在氣候惡劣時,都城的官員們不論騎馬出行還是走路出行,自然都通過戴席帽、裁帽來遮擋風沙,實屬無奈之舉。

據《石林燕語》記載:「五代始命御史服裁帽。本朝淳化初,又命公卿皆服之。」在宋太宗淳化(990~994)年間,朝廷為體恤朝臣,為他們的健康著想,正式下令,要求包括宰相等高官,在京城中往來時必須佩戴席帽、裁帽。很顯然,朝廷認為大臣們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很辛苦,才作此硬性規定,然而自此之後,京城官員佩戴「烏紗帽」便成了一種制度,為官皆需尊行,不再只為防風沙所需。

甚至對於什麼級別的官員需佩戴什麼級別的「烏紗帽」,都有所講究。一般來說,重要機構的五品以上高官,出行時佩戴「重戴」,即在襆頭之上再加戴垂紗帽,而垂紗帽也分為兩等,最高級別的官僚如宰相等配戴席帽,即帽檐周圍垂吊一圈長薄紗;較低級別的官僚則戴裁帽,即僅僅在帽檐的前半周掛有長薄紗的帽子。

大概也就是自此時起,起因於惡劣天氣和皇上對文武百官的厚愛,烏紗帽逐漸發展成嚴格的著裝制度,正式成為了做官的代名詞。

有趣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登基時,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曾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宋太祖要求在製作烏紗帽時,需在帽檐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佩戴的官員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同時還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的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範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誌,「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