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還未成年就進北大,18個月便拿下平均8年畢業的美國名校博士學位,學霸的開掛人生……

還未成年就進北大,18個月便拿下平均8年畢業的美國名校博士學位,學霸的開掛人生……

16歲考上北大後,戴韻就開始了「拿學位拿到手軟」的學霸之路。現年26歲的她先後拿到了2個本科學位,2個碩士學位,1個博士學位。

從北大畢業後,她調轉人生方向,去美國加州大學從零開始攻讀教育人類學。這是美國最難畢業的文科博士專業之一,平均8年畢業,她在18個月完成。

在近日火爆的「90後」美女學霸中,戴韻無疑是特別的。作為其中唯一的人文社科博士,她走過美國漫長而高淘汰率的文科博士項目,現在南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向我們展示了不一樣的成長軌跡。

相比於傳統苦讀的中國留學生,戴韻的生存法非常簡單——「不要放棄自己的過去,順勢而為,做自己就好。」

人生現在就定型,太沒意思了!

2014年,剛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時,戴韻感到新奇和喜悅。

聖芭芭拉是美國著名的度假勝地,小鎮如畫,依山傍海。更重要的是這所學校學術聲望甚高,在2017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位居24名,北京大學53名,清華大學57位。

不過,生活很快陷入焦慮。同學多是教育學或相關專業出身,有的擁有多年業務經驗,從傳播學跨專業,她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每周上千頁的閱讀材料,怎麼讀都讀不完,常讀到半夜三點,有時候,「邊讀邊哭,因為讀不懂,懷疑自己智商有問題」。每周例會, 看著導師嘴巴一張一合,聽著「反身性」、「認識論」、「表徵」像聽天書一樣。失眠,狂吃,壓力巨大,一個月猛增快十斤。她懷疑自己是不是來錯了地方。

這與最初的躊躇滿志不同。還在北大讀研時,她認識現在的導師Judith Green,一位美國知名教育人類學家。Green教授覺得這個年輕人思維活躍,善於思考,也勤於學習,認識一個月後,邀請她跟自己讀博。

僅花了半天,她就決定去了。在此之前,她還做著財經記者的夢,教育學博士從未出現在她詞典中。

這個決定並不衝動。在本碩期間,她就在新華社、《財經》雜誌等媒體實習,那是微博興起、公眾討論空間形成的時期。不過,她很快發現,討論常演變成罵戰,大家立場不同,交換語言並不一定增進理解,反而誤解加深。戴韻開始思考:「人怎麼形成自己的思維和觀點?從交談到理解到底有多遠?」

Green教授從事方法論研究,在根本層面探討人怎樣認識世界、形成知識,基於此研究教育。當她拋出橄欖枝時,戴韻毫不猶豫接下了,「因為這些研究能解答我的疑惑」。

作這個決定,她不是毫無壓力。跨專業學教育學,還是難得出名的教育人類學,美國教育學博士平均8年畢業。更大的壓力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女生二十幾歲出國讀博士,就像一場賭博,拿理想和青春對賭,贏了或許有個未來,要是輸了,三十幾歲還是一無所成,結婚生子等社會壓力像一座座大山。

「我還年輕,路還很長。人生現在就定型,太沒意思了!」戴韻說服了自己。

讀博「速成法」

「先放手去走,做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人生沒法預設。」這是戴韻媽媽的口頭禪,就像戴韻從沒想到自己能提前博士畢業。

為了更好地適應美國生活,她剛到學校時,租住在美國夫婦家。「身體力行地踐行人類學研究方法」,戴韻調侃到,「這種研究方法起源於殖民時期。西方與殖民地衝突不斷,就送了一些社會學家去調研,深入當地人的生活,研究他們的文化。」

這種問題導向的思維方式,是戴韻過五關斬六將的重要「殺手鐧」。「無論是個人行為,還是學術理論,都可以看作針對特定問題的回應。尤其是社會理論,是對現實問題的回應。弄清楚這些問題,很好理解這些理論,也能明白它的局限性和未來發展方向。」

受益於這種思維方式,她慢慢站穩腳跟。浩如煙海的文獻,如果要死記理論本身,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通過梳理問題,她在腦海中畫出了學科的理論地圖,把書越讀越薄,也為自己的研究找到定位。

這套思維方式,源於她爸爸的培養。中學歷史課曾讓頭疼不已,朝代更迭後的改革措施五花八門。爸爸帶著她把不同朝代的措施放在一起,逐個分析每項改革是針對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指向什麼矛盾,最後她驚喜地發現,原來「皇權和相權、中央和地方的制衡串起了這些變革。」為了解釋中央和地方為什麼會有矛盾,爸爸拿過年壓歲錢做比喻,家長希望代管壓歲錢,但孩子總想拽在自己手上,這難免產生衝突,雙方就要做個約定。

她慶幸自己跟對了導師。「Green教授不追逐熱點話題,她重視思維訓練和研究方法,因為沒有人知道幾十年後流行什麼課題,掌握方法才是永恆的法寶。」

2015年課程結束時,第一次寫課題論文,也要細化博士研究方向。她焦慮失眠,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肉身疲憊,腦子卻一直轉,一個多月瘦下15斤。像一個小苗,播種、澆水、施肥,終於要破土而出,卻怎麼都頂不開那層土。

「因為很迷茫,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她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像學教育學的,應該像其他同學一樣,要麼有專業背景要麼有實踐經驗,於是開始向其他同學看齊,努力變得跟他們一樣。

導師Green教授卻一直鼓勵她,「不一樣就是你的優勢」。每次遇到系裡老師,導師都熱情得推薦她,介紹她傳播學和經濟學的跨學科背景,堅信她能給學院現有研究增加新的角度和貢獻。

「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成長背景和社會經驗,形成獨特的思維行為,形成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預設。所有新的認知,都基於過去的經驗。」

當戴韻意識到這點後,她開始在傳播學和教育學間找結合點,充分利用自己國際化教育背景,提出如何用傳播技術促進教育資源的國際化配置的選題。而憑藉自己的跨學科優勢,她開始收到其他老師的邀請,加入跨學科研究群。

規劃好的「放養」童年

小時候,父母在外地工作,戴韻跟著外婆生活。外婆不識字,對學習很少有要求。4歲時,姐姐入學,戴韻失去玩伴(電視劇),被一起送入學校。入學前,媽媽才想起她不會寫名字,火急火燎地教她比劃。

「我是放養大的。」戴韻覺得父母很少干預自己的成長。當她抱怨晚自習無趣時,父母主動向學校申請不參加。業餘時間很少給她報興趣班,但家庭教育在潛移默化進行。

「家裡有半面牆,聳立著書櫃,放著上千本書,最上面兩層,我踮起腳夠不到。」她還不識字時,父母看書,她就擔任著家裡的圖書管理員。每天把書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整理。等年紀稍大,又變著心思,把書按照書名首字母、年代或者題材整理,樂此不疲。

這是她童年最為珍愛的「玩具」。

戴韻忘記什麼時候,自己能夠讀懂書架上的書,那是另一個世界的打開。世界名著兒童簡版、書蟲系列、舒克貝塔、男生賈里女生賈梅……

她也終於可以和父母歪在一起看書了。看到精彩處,扯著父母,講一遍。不管講得如何,父母似乎都聽得津津有味。入學後,她熱衷於參加學校的朗誦和演講比賽。

四年級時,她在書桌上看到了三本壘起的書《神秘島》,頓時被標題吸引,一把抓起看得如痴如醉,想像著主人公困在荒島,和自然環境搏鬥,就地取材製造棉花火藥、馴化家禽,「實在是太太太酷了!」。

這本書是爸爸特意為她準備的第一本長篇小說。那時她從來意識到,書架上的書也一直變化著,根據她的年齡和成長階段,放著適當讀物。

兒童書和大人的書混放在一起,有時她也闖入不能理解的成人世界。讀到《圍城》,方鴻漸坐在船上,看見鮑小姐,「身子像熟肉鋪子」。她咯咯笑著似懂非懂,於是問媽媽這是什麼意思,媽媽遲疑了一下岔開話題。午睡後,那本書怎麼找也找不到了。

一路成長中,她的世界很少孤單過。「閱讀向我展示了更大的世界,也滿足了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這又驅使我讀更多的書。」

讀了教育學後,她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創造良好的氛圍,讓她自由地成長,慢慢發現其天賦。過度早教,上太多興趣班,是在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剝奪他們成長的樂趣。」

長大後的戴韻,留著齊肩短髮,穿著純白的連衣裙,一臉純真的笑容,與「滅絕師太」的女博士形象頗為遙遠。她覺得越了解教育,越發現這是慢工出細活,對學生要「無條件耐心」,個性也越發柔和。

有時她也覺得無奈。「在接受學術訓練時,人會變得嚴謹很多,可能會讓人覺得無趣。」談論起自己的研究時,她會熱情得像個小孩,手舞足蹈、滔滔不絕,卻突然發現,「哦,原來人家並不感興趣」。

她一直提醒自己,做研究需要時間的沉澱和積累。社會科學研究離不開對人性和社會的洞察和理解,社會人文學科的研究者應該更用心參與生活,關心社會和身邊的人。

對於未來發展,她想做知行合一的學者。因為教育學是理論緊密結合實踐的學科,要在科研和實踐之間找平衡。通過參與教學活動和教育項目,在活動中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實踐中加深對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同時,用科研的方式,系統化、理論化地整理實踐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更好地指導實踐。

還想讀其他我們的文章?

(點擊相應題目即可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留學百科 的精彩文章:

留學後,大學第一年VS大學最後一年!是我是我!
被評為「全美最佳大學宿舍」的它們靠的是什麼?還真不是顏值……
雖然用了30年,但我終於可以和你一起去留學!
因為胸小,她被趕出模特圈,嫁給奧斯卡影帝20年後離婚,她是「bitch」是賢妻,更是「美國第一任女總統」
聽我說!選對申請專業才能拿下哥大紐大南加州大學!這是必須要懂的!

TAG:留學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