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看這麼幾個展覽,你就敢說自己腰酸腿軟了?
懂不懂藝術都能看懂的象外
GIF/1886K
gif來自今日美術館《.zip未來的狂想》
話說,我們本來只想安靜地發一條展覽推薦的,但下筆那一刻又心血來潮地想:之前那麼多朋友問過如何看展覽,那不如寫幾個建議吧!結果,就變成這樣了……
這也許是我們寫過的最長的一條展覽推薦,要讀完的確需要一點耐心;但好消息是,你畢竟可以通過以下的指南,讓自己的美術館之旅變得更有價值,所以,慢慢看:
A
內事不決問保安
這是一群被低估了的人。
他們擁有警察般的警惕機敏,還有幼兒園老師般的同理心,他們中甚至出現過非常牛叉的藝術家,比如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極簡主義風格大師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但總體而言,我們並不太把這些「守衛藝術世界的地面部隊」當回事。
這就是索爾·勒維特的作品,你們感受一下
相信我,如果某天你膽敢跟美術館裡的保安聊一聊,你會發現,也許他們對藝術的見解會超出你的想像。(以前Vice中國做過一期這個話題,具體標題忘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搜)
他們就是美術館的眼睛,所以,在你開始一段美術館之旅之前,或許可以考慮一下這個建議:問保安。
B
慢慢走,但別停
逛街和逛美術館哪個更讓人腰酸腿軟?我猜很多人會選後者。
生理學上的原因很簡單:不是你走了太多的路,而是因為你走得太慢;而且走走停停。
缺乏勻速運動的時候,人的雙腿會由於支撐壓力增大而感到更加疲憊。不規律的行走以及站在作品前停頓的站立姿態,也導致肌肉和關節受力不均,從而讓你感覺更累。
看藝術是需要「消化」的——經常光展覽的就會知道,要是一整天都在逛美術館,一天下來絕對頭暈腦脹。
而且,更別說國內的美術館基本上不給你提供舒服的座椅休息了(有時候整個場館裡唯一的一張椅子,是給保安坐的,一想到這個我又不想問保安了……)。
所以,切實有效的建議就是:慢慢走,但別停。
C
越遇上討厭的,越要多看一會兒
現代藝術或當代藝術一個看似明顯的趨勢是:藝術越來越不美、或者越來越跟「美」沒什麼關係了。
為什麼會這樣?這個問題可以單獨寫一本書來解答,但對於普通公眾來說,如果不那麼執著與「美」和「丑」的分野,逛展覽或許才會更有收穫。
實際上,藝術史上的很多傑作,在當時都得到了「這是什麼鬼?!」的對待。比如「印象派」這個詞,在當時就是一個諷刺的貶義詞;而改變了整個現代藝術進程的杜尚,當初將一個小便器送去參展的時候,誰又有那麼大的度量真的將之視為「藝術品」?
所以,為了避免犯下前人同樣的毛病,我們可以稍微冷靜一下,「如果你第一眼看到某件作品時就很討厭它,不礙事,再多看一會兒」,因為:
好的藝術引發的反應通常是這樣的:「嗯?哇!」
而壞的藝術引發的反應則常常相反:「哇!嗯?」
D
有本事就讓我震驚一下
我們完全可以想像,當美國攝影師安德里斯·塞拉諾(Andres Serrano)把基督像泡在自己的尿液里,或用大象糞便製成聖母瑪利亞像,並將之擺在一堆色情圖片組成的拼貼畫前的時候,西方觀眾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Andres Serrano,一系列泡在尿中的人物
「我整個人都不好了」,是我們在面對不少當代藝術作品時會遭遇的經驗,但如同我們在閱讀小說或觀看電影中獲得各種不期而遇的情感體驗,邂逅藝術而獲得的情感體驗同樣具有價值,不管這種體驗是傷心、憤怒、厭惡或者其他的什麼。
如何面對那些讓你不爽的作品?建議是:如果你不爽,那就發泄出來(當然,當場搗毀作品要承擔的法律和經濟風險,我們概不負責);如果你想笑,那也不妨笑出來——將外在的視覺體驗內化為情緒體驗,是理解藝術的關鍵一步。
就像參禪或冥想一樣,如果你在觀看某件作品時獲得了強烈的負面情緒,那最好可以採用「觀止」之道,冷靜地「觀看」它,然後看看這種延時的「觀看」,是否能讓自己獲得不一樣的思考。
E
畫框也值得一看
人的眼睛,天生就是「取景框」。我們透過門、窗或者相機的取景器,又將世界分割成更多元的層次。畫框不僅僅是為了保護畫作而產生的,也會對人的認知產生影響,引用畫框專家威廉·貝利(William Bailey)的說法:「畫框是觀眾和畫作之間的調解人。」
2016年陳丹青的某個展覽,牆上掛的是他從歐洲淘回來的老畫框
而梵高更是如此放言:「沒有畫框的畫,好比沒有軀體的靈魂。」
F
如果有機會,就去摸一下
很可惜的是,時至今日,連雕塑也快要成為「視覺藝術」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絕大多數的美術館裡,任何作品都不允許觸碰的。
但在幾個世紀以前,觸摸藝術品是經常有的事,而且被認為是充分欣賞藝術的必要手段,比如哲學家戈特弗里德·赫德(Gottfried Herder)就說過:「任何有形之物,只有通過觸覺才能完全感知。」
G
與其聽解說,不如聽音樂
旅遊團式的糟糕解說,的確不如換成恰到好處的音樂。音樂能讓你對顏色和形狀產生別樣的聯想,更有助於放鬆你在白盒子環境里的緊張心情。
看色域繪畫大師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作品,可以佐以莫頓·菲爾德曼(Morton Feldman)的極簡主義音樂;看波洛克的表現抽象主義繪畫,則適合聽聽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的爵士——再想想兩人類似的身世,簡直再配不過了。
H
還不趕緊拍一張
雖然拍照導致美術館變成了旅遊景點,而藝術品淪為「到此一游」的陪襯,但拍照-發朋友圈這個舉動的確已經是全球時尚,難以扭轉。
不過,我們的確有一個嚴肅的建議:非要拍照的話,不要拍藝術品「本身」,而要拍出你對藝術品的「感受」。至於自拍……我們什麼也沒說。
I
慢一點,再慢一點
我們聽一場演出要一個小時,看一部電影要兩個小時,吃一段飯,三個小時也就輕鬆打發了。不過,看一件藝術品呢?
有研究數據表明,我們在美術館裡看一件藝術品的平均時間是:9秒鐘;就連大名鼎鼎的《蒙娜麗莎》也不能倖免:15秒。
不過,就這麼看《蒙娜麗莎》的話,15秒也不奇怪……
藝術家們花了好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來創作一件作品,我們就只看9秒?實在太不公平。So,我們唯一的建議就是:慢一點,再慢一點,反正,多看兩眼也不吃虧不是么?
J
乖,聽孩子的
在某種程度上,孩子是最佳的美術館導覽員。
這個結論基於兩點理由:他們是提問題的專家;以及,他們善於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四歲以前的孩子對抽象藝術完全不存在任何問題——因為他們愛怎麼解讀就會怎麼解讀;但隨著年齡逐漸增加,孩子們對藝術也會被灌輸進越來越多的陳規,所以,趁著他們還沒長大,多帶他們去逛美術館。
K
多少應該做點功課
許多人都有這樣一個誤區:藝術是不需要學習的。其背後的潛台詞是,任何人都有審美能力;甚至還有一種更為霸道的觀點:凡是我看不懂的,都不能叫藝術。
這當然是一個謬論。非但藝術、藝術史需要學習,連「觀看」本身也需要熏陶、培養甚至訓練。「養眼」這個詞,不能僅用來形容美女,更應該回歸字面意義:你看得越多,見識越高,也就越會注意「養」自己的眼。
現在資訊發達,獲取藝術家背景資料和作品解讀的渠道也便捷多樣,因此,逛展覽之前,隨手看看文章,顯然大有裨益。
L
勇敢搭訕,無私分享
(也許是受限於「白立方」這種展覽體制)逛美術館的時候,最詭異的其中一件事是:明明在你身邊有好幾百個志趣相投的藝術愛好者,但你們彼此間卻不發一言。
所以,我們的建議就是:勇敢搭訕!認識你想認識的人,然後無私分享。
邊喝而邊聊藝術,絕對是人生快事,因此看完了展覽別忙著走,可以找個咖啡館或餐廳,跟新認識的朋友好好聊聊(說不定還能成功相親呢)。
M
買張明信片吧
這個建議沒什麼深意,就是為了鼓勵你買買買。
N
關鍵在於行動
以上的若干建議,實則來自我剛剛翻完的這本小書:《如何參觀美術館》。
《如何參觀美術館》,[荷蘭] 約翰·愛迪瑪 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6年10月出版
誠如書的副標題「資深藝術顧問給藝術愛好者的32條參觀指南」所示,書中尚有其他章節,但限於篇幅,恕不贅述。
「雖然參觀者們常常會期待能有一種全面的指南,像魔術般地改變自己參觀美術館的經歷,讓它變成一趟完美的藝術之旅,但事實是這樣的指南根本不存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館長田霏宇如是說。
不過,「美術館參觀的神奇之處,就在於我們每個人為它帶去了什麼,我們身處那獨特的藝術空間時會發生什麼,以及最終,我們在與藝術邂逅之後,會從中收穫什麼。」
所以,寫完了建議,我們從北京、上海等幾個城市正在或即將上演的一些展覽中挑了少數一部分(從至少500個裡面挑出來的),以便讓你——一個已經走在美術館路上的藝術愛好者,有更多的「練眼」機會。
不要辜負我們寫了那麼多,有空的時候,記得去看。
| 北京|
虛擬現實藝術
克里斯丁·萊默茨作品展
林冠藝術基金會
時間:2017.08.27 – 09.29
地點:北京市朝陽區798藝術區內
藝術史如果要繼續出現質的變化,VR想必是最大的突破口,因為它更加不可描述,而有賴於參與者的直接體驗。面對VR藝術,你已經不是一個單一的「觀眾」,而是真正的體驗者。因此,對於林冠藝術基金會的這個系列展覽,我們實在無法「介紹」,只能推薦你去看。
.zip未來的狂想
小米·今日未來館
今日美術館
時間:2017.07.16 – 09.16
地點: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
仍是與新媒體和新技術相關的展覽,沉浸式體驗,視聽盛宴,跨媒體交互,虛擬與現實疊加,林林總總,總在挑逗你的神經和思考: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聽說很酷、很炫,很多明星去。
採集者,Catherine Chalmers,美國,影像14分鐘,2017
基石,甘健,中國,影像投影,尺寸可變,2017
Embers,施政,中國,影像投影,尺寸可變,2017
我夢中的另一個世界,克洛德.萊維柯,法國,綜合材料,紅色霓虹燈,煙霧,尺寸可變,2017
怎麼畫都是錯的
丁煒繪畫近作展
馬亞諾空間
時間:2017.09.01 – 09.14
地點:北京市朝陽區798藝術區798東街
在今天,繪畫是寂寞的、寂寥的,但仍然有價值——因為對於普通公眾而言,人們的眼光並未隨著藝術史的進化而統一前行,看畫筆、顏料、畫布與白牆的互動,仍然是一件頗有趣味的事情。
此前看到一篇文章說,《他16年來每天24小時承受脊柱炎的疼痛折磨,卻始終沒有泯滅藝術理想》,說的正是展覽的主人公丁煒——聽起來是頗有故事的人。以這個背景去看他畫的那些躺椅,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丁煒展覽現場。記得上文提及的「畫框」一事嗎?在這裡,畫外並無特別定做的油畫框,但白牆成為更大的框。
丁煒,《愛情》,布面油畫,215x160cm,2017
丁煒,《迷人的旅途》,布面油畫,150x90cm,2017
為碎片正名
劉晟個展
鳳凰藝都
時間:2017.08.19 – 09.19
地點:北京市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內
1982年生人劉晟是廣州美院油畫系畢業生,他的老師郭潤文說,劉晟的作品具有較多的實驗性成分,「這包括對材料的實驗,對時間的探討,對圖式多角度的嘗試」,等等。這些是業內行家的論斷,就我即目所見,第一感覺是:好喜歡他在油畫布上所留下的痕迹啊。
「痕迹」有輕有重,但不論厚薄,終究是疊加的結果。怎麼看畫?其中一個角度,就是看「痕迹」,就像設計師會跟你說layer一樣,都是著意「豐富性」的意思。因此,如果你要看劉晟的畫,注意,看的不是題材,你看的就是「畫」本身。
劉晟,《雜與技》系列,布上油畫,80x100cm,2017
劉晟,《看胡蘿蔔不要看兔子》,布上油畫,120x80cmx2,2017
Chasing Demons
劉玉姍個展
應空間
時間:2017.09.08 – 10.10
地點:北京朝陽區草場地紅一號院A3
每一家畫廊都會屬於自己的「氣味」——那是一種由口味和趣味混雜在一起散發的味道。推薦年輕藝術家的畫廊不少見,但應空間有自己的特點:他們傾心的藝術家和作品,常有一種巧勁,而且路數駁雜,往往可見「國際化」的面貌。
劉玉姍201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5年畢業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藝術學院以及塔夫茨大學。她的作品,便可見國外留學經歷的影響,意象迭出,五顏六色又頗為悅目。材料和方法的選擇則五花八門,有帆布、膠片,有絲網印刷和噴漆,以及丙烯繪畫,總之林林總總,熱鬧得很。
記得我們前文所提的聽著音樂去看展嗎?劉玉姍的畫,或許可以用清淡而帶點迷幻色彩的電子樂佐之。
從上至下分別為:
《Chasing Demons - Orange Lover 1》,綜合材料,165x130cm,2017
《I had sex with your pillow all night》,綜合材料,133x164cm,2016
《Tropical Dreams 1》,綜合材料,143x160cm,2017
一個左派
李大方個展
空間站
時間:2017.08.12 – 09.17
地點:朝陽區798藝術區內
像一個左派工人那樣對待繪畫,這是李大方的工作方法,也近乎是他的信仰。畫面寫實,表面易懂,但「繪畫性」並不那麼一目了然,或者說,不能單單從圖像、色彩、構圖、筆觸等角度去看他的繪畫。
李大方,《雙橋農場》,裝置繪畫、布面/板面油畫、著色木梯,266×230cm,2015
筆硯寫成七尺軀
明清人物畫的情與境
北京畫院美術館
時間:2017.08.25 – 11.19
地點:朝陽區朝陽公園南路12號院
一句話:堪稱大展。
此次北京畫院聯合故宮、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共同主辦,展示四家博物館館藏明清人物畫精品62件套,按照館方說法,「這個展覽,將陪你走過整個秋天」。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吳偉、陳洪綬、仇英、曾鯨、高其佩、羅聘、文徵明、金農等人的人物畫,可謂佳作彙集,明清兩代的眾生相,也可以藉此窺見一斑。
【明】薛素素,《吹簫仕女圖》, 軸,縱164.2厘米,橫89.7厘米,絹本,南京博物院藏
世界插畫大展
國際安徒生獎(終身成就)50周年展
國家典籍博物館
時間:2017.08.12 – 10.29
地點: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33號
國際安徒生獎由國際兒童讀物聯盟創立於1956年,是國際上公認的兒童文學作家和插畫家的最高榮譽,有「小諾貝爾獎」之稱。一句話:好看,適合帶孩子去。
1990年大獎得主 莉絲白·茨威格(奧地利1945- )作品《海的女兒》
| 上海|
宣言:朱利安·羅斯菲德
Manifesto: Julian Rosefeldt
昊美術館
時間:2017.09.20 – 12.31
地點:上海市浦東新區祖沖之路2277弄1號
昊美術館的開館展,展出德國藝術家Julian Rosefeldt過去12年的重要作品。這也是Julian自2012年以來在中國的首次美術館級別個展,展出的5件電影裝置和21件攝影作品中,包括廣為人知的作品:《宣言》。
GIF/1994K
《宣言》,13 頻電影裝置,彩色、雙聲道,12 x 10 分 30 秒和 1 x 4 分鐘,2015
在介紹其他任何信息之前,想必你已經留意到——是的,表演者是凱特·布蘭切特。
在藝術家設置的12個場景中,這位著名女演員塑造了主持人、女主播、朋克女、流浪漢、工人等13個反差巨大的形象,或吟唱,或朗誦,將50個多20世紀具有里程碑式的宣言熔為一爐,重新拼接出13段兼具戲劇衝突和文學之美的詩意獨白。
展覽海報,好漂亮有沒有?
不是電影,勝似電影。這段演出對布蘭切特而言是一個挑戰,但後者以無以倫比的演技,與藝術家對文本的敏銳捕捉和攝製的完美把控相得益彰,將「宣言」提升到新的境界。這樣的演講,藝術性在哪裡?這個懸念,留到開幕再請你們看。
小丑,2005年,3頻電影裝置,彩色、環繞立體聲,循環播放 10 分 30 秒
安東尼·葛姆雷:靜止中移動
Antony Gormley: Still Moving
龍美術館(西岸館)
時間:2017.9.9—2017.11.26
地點:上海市徐匯區龍騰大道3398號
英國當代著名雕塑家、透納獎得主安東尼·葛姆雷在中國的首個重要展覽。此次展覽將展現並傳達藝術家在過去四十年間思考的核心主題:身體即空間,空間即物體。
《臨界物質II》,1995
本次個展,我們既可以看到葛姆雷創作於90年代的標誌性人體雕塑,也可目睹其最近幾年創作的更具互動性和前衛感的裝置和雕塑作品。
《呼吸的房間IV [RIO]》, 2012
比如這次展出的裝置作品《呼吸的房間IV》,作品由若干可以發光的「空間框架」所組成,構建了一個三維立體的環境,觀眾被邀請與這雕塑化的空間相互動,甚至成為它的一部分。光和時間是這件作品的主要組成部分,十分鐘的黑暗被四十秒的炫目光線所切斷。整件作品就像一幅三維曼陀羅,觀眾同時獲得了心靈上安撫與對抗的雙重體驗。
「伊夫·內茨哈默:再造認知」
「邱黯雄:山海蜃樓」雙個展
上海復興藝術中心
時間:2017.08.13 - 2017.10.07
地點:黃浦區中山東二路600號
這是西方新媒體動畫與中國水墨電影的對話,探討中西方現代社會所面對的共同悖論,通過沉浸式的影像體驗來反思人性和現代文明的困境。
GIF/1260K
伊夫·內茨哈默 《再造認知》展覽短片片段
GIF/775K
邱黯雄《新山海經Ⅲ》片段
早在2014年兩位藝術家就因合作而結緣,邱黯雄曾作為瑞士文化基金會的駐留藝術家前往溫特圖爾,與伊夫·內茨哈默進行了交流,並共同創作繪畫與虛構漢字作品「Tableau No.1」。本次展覽兩位藝術家將用不同的藝術語言呈現出對東西方現代社會共同的反思,帶來一場中國水墨電影與西方後現代藝術作品的碰撞。
托馬耶夫斯基原作展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時間:2017.07.15 - 09.15
地點:上海市黃浦區花園港路200號(近苗江路)
亨利·托馬耶夫斯基是誰?恐怕學設計的人會更熟悉他一些。這位波蘭著名的平面設計師、插畫家和舞台美術家不僅奠定了「波蘭海報學派」的氣質,影響力更是輻射法國、英國乃至整個歐美現代平面設計領域。而他在波蘭國立華沙美術學院任教期間建立的「托馬耶夫斯基海報大師班」培養了一大批歐洲著名平面設計師,連日本著名平面設計師福田繁雄都遙贊其為設計界的禪宗大師。
本次展覽共展出200多件他的原作,其中包括40多件他親手製作的第一版絲網印刷的海報作品,以及全球首次公開展出的120多件插畫手稿。總之,喜歡設計的朋友們可以大飽眼福了。
繆斯:張海兒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SC?P)
時間:2017.9.7 - 2017.10.29
地點:上海市徐匯區龍騰大道2555-1
張海兒久負盛名,自1980年代起便是攝影圈的重要人物。而媒體圈如果對攝影師有所了解的,對他肯定也不會陌生——他是《新周刊》雜誌的首席攝影師。但就個體創作而言,張海兒始終以高度個人化的方式探索攝影,用鏡頭呈現他獨特的世界觀。
本次展覽「繆斯」之名,既指代地方,也指代人或一系列個體:它可以是廣州,也可以是巴黎;可以是髮妻胡源莉,也可以是他鏡頭所捕捉的無數對象。
窗邊的胡源莉,廣州,一九八七
秦一峰展
余德耀美術館
時間:2017.9.2-2017.12.3
地點:上海市徐匯區豐谷路35號
生於1961年的秦一峰在上海從事創作逾三十載。他自幼習書法並深受其影響。1992年前後,他確立了其稱為「線場」的繪畫風格,此後創作則強調形式美學、空間關係、視覺虛實以及心境氛圍的無盡變化。
秦一峰同時也是明式素工傢具的收藏家和研究者,並以此為對象進行攝影創作。這次個展即是這一創作的集中展示。
《2012/11/11 08:35 晴》,1099×1368mm,紙上微噴,8×10英寸負片,自然光 ,曝光7
他用大畫幅相機拍攝損壞了的明式傢具部件,並用負片來呈現物件之逼真,以及令人著迷的灰度和「平」。這種「平」,既有賴於技術,更有賴於藝術家對所要表達理念的預設和把握——相信每一個人面對原作,都會感到平靜。
《2013/10/23 12:20 多雲》,1368×1099mm,紙上微噴,8×10英寸負片,自然光,曝光12
馮君藍:微塵聖像
M藝術空間
時間:2017.09.05 - 10.28
地點:上海市普陀區莫干山路50號2號樓1樓
又一個我們寫過的藝術家,推薦再看一次原文:
馮君藍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話說,除了是服侍上帝之外小小的興趣,更是他所以為之生為之死的信仰觀照。他的肖像作品逾越了客觀紀錄的層次,而或者可以稱之為「詩意的靈魂肖像」,以基督教人類為基礎,以單幅戲劇的形式,道出他獨特的人觀——人不是浩瀚宇宙中一連串偶然性的巧合所衍生的意外,不是慾望的主體,也不是文化的動物,卻是物質與神靈的揉合,是因為被賦予永恆意識而焦慮的有限存有。
GIF/520K
木格:塵
七月
時間:2017.09.01 - 10.31
地點:上海市徐匯區淮海中路1818弄6號
木格,1979年出生於重慶,現居住在成都,木格堂創始人,《塵》系列是木格自2010年起創作的作品,此次展出的作品共歷經了藝術家七年的時間的沉澱,照片裡面的事物彷彿獲得了說不出的力量,簡單,沉默,就像存在本身那樣,應和了我國辭書之祖《爾雅》的解讀:「塵,久也。」
《 靜物》,2010
《塵》系列作品共有三個部分,一是生活里的靜物,在時間下,物的存在和痕迹;二是山水,即與人類生活等價對應的自然環境之投射;三是風物,是萬物歸於自身物的存在。
陳哲:消失的是日子的黃金
BANK
時間:2017.09.09 - 10.22
地點:上海市安福路298弄2號樓
藝術家陳哲在BANK的首次個展,題為「《向晚六章》選作」。陳哲早年以攝影《蜜蜂&可承受的》審視和探詢自傷者的內心世界並獲得外界高度關注,在《向晚六章》中,她則將目光投向複雜而易逝的黃昏,並以攝影、視頻、裝置、實物以及文字來綜合表現之。可以說,這是藝術家關於這一主題的漫遊,而Bank本次將呈現「非均質的時間」、「向晚意不適」以及「赤之繭」這三個章節的部分選作。
陳哲,對《赤之繭》的拓寫嘗試之二,數碼微噴,2012-2016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上海展覽中心
時間:2017.09.08 - 09.10
地點:上海市延安中路1000號
我們前不久剛剛寫過,最後預告一次:
PhotoFairs創辦於2014年,迄今已成功舉辦三屆,可謂亞太地區最重要的藝術影像博覽會之一。過去幾年,以「藝術++」冠名的藝術博覽會風靡全國,但影像類的博覽會則尚未燎原。上海開風氣之先,如果你喜歡影像,那麼,這樣的盛會,不可不去看。
CHENG RAN, Film still from video Simply Wild , 2014. Courtesy of Adrian Cheng (K11 Art Foundation), Private Collection.
CHEN XIAOYUAN,Dusk of Mr. Chen, 2007. Courtesy of David Chau (Cc Foundation), Private Collection.
JEAN DANIEL LORIEUX, French Vogue, Ile Maurice. Courtesty of Thomas Shao (Modern Media Group) Private Collection.
YANG FUDONG, International Hotel No.8, 2010. Courtesy of David Chau (Cc Foundation), Private Collection.
順便說一下購票方式:
3. 二維碼購票
象外很榮幸能成為這次影像上海藝博會的媒體合作夥伴
在此可以為各位讀者提供本次購票的85折福利碼
photofairsartha
購票流程:
選擇票種 填寫個人基本信息以及上方購票福利碼(photofairsartha)支付 即可。
| 長沙|
你不適合做一個藝術家
張弱個展
前行美術館
時間:2017.09.10 – 10.22
地點:長沙市天心區太平老街167號太平里一文創社區1F
「你不適合做一個藝術家」這句話,是艾未未在針對張弱個展的文章里說的,卻被策展人沓名美和拿來做了展覽標題。從這個角度去看張弱的作品,倒是多了一層「悖反」的角度,讓人思考:一個「不適合做藝術家」的人,是否能做出足夠好的作品。
張弱,《勞動系列·1號》,舊書、鑄鐵、丙烯著色、鐵鏟,50x35x33cm,2011
張弱,《巴別塔系列·低端紀念碑2》,古董電視機、烤漆、丙烯著色,100x60x50cm,2017
以及,張弱我們早先也是寫過的,想看更詳細的背景,看下面的鏈接:
| 香港|
王功新:輪迴
白立方(香港)
時間:2017.09.06 – 11.11
地點:香港干諾道中50號
王功新1960年生於北京,是中國最早從事新媒體創作的藝術家,他於1995年創作的《布魯克林的天空》奠定了他作為中國實驗藝術家的重要地位,而在這件作品中蘊含的幽默、樸素、異想天開以及富有張力的語言等特徵也貫穿了他日後的創作。
這一展覽是藝術家對其早期裝置作品的研究性呈現,也是他在香港的首次個展。另外,他還為本次展覽創作了三件新作:《內與外》、《地平線》、《平等》。在某種意義上,這一個展也呈現了另一個「王功新」。
王功新作品
| 日本|
何香凝藝術精品展覽
上野之森美術館
女子美術大學美術館
時間:2017.09.06 – 09.15(上野之森美術館)
2017.09.19 – 09.29(女子美術大學美術館)
地點:日本東京
是的你沒看錯,我們這次推薦了一個在日本的展——為慶祝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45周年,何香凝美術館特與日本女子美術大學及公益社團法人日本中國友好協會聯合主辦這一展覽。
何香凝,《獅》,絹本設色,63x49cm,1914
何香凝女士是中國近現代集政治活動家和藝術家於一身的偉大女性,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後致力於中國民主革命,1949年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等職,亦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她的畫作氣度恢弘、立意深遂,常借對松、梅、獅、虎和山川的描繪,抒情明志,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動寫照。
何香凝,廖承志,《烹茶論詩》,紙本設色,130x65cm,1950年代
何香凝的藝術生涯與她的革命生涯一樣,都是起始於日本。1909年何香凝進入日本私立女子美術學校(現女子美術大學)學習繪畫,師從端館紫川,專攻山水花卉,並在日本帝室畫師田中賴璋名下研習獅、虎等動物畫。在日本生活期間,她與宮崎寅藏等日本友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本次在東京舉辦「何香凝藝術精品展覽」,乃是對何香凝和她的時代中日友好往來的紀念和延續。展出的作品,則從何香凝美術館館藏千餘幅作品中遴選出40幅代表作品(包括日本時期作品4幅),並同時展出她的12幅歷史圖片。
何香凝、傅抱石,《松風流水》,水墨紙本,131x66cm,1963
.
END
.
把藝術拉出圈外
歡迎關注我們的新浪微博@Artha象外
以及主編微博@象外的阿改
點擊展開全文


※因為一位中國畫家,美國歷史上最久的畫廊關門了
※《大護法》,請先把模仿學到位
TAG:象外 |